• 12月24日 星期二

深圳应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经济技术平台

深圳应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经济技术平台深圳应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经济技术平台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从人口30万的边陲小镇到人口2289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从改革开放初期GDP不足2亿元到2019年逼近2.7万亿元,敢为天下先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改革开放的最佳诠释者。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确定了要将深圳建设成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目标。

就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的改革经验,如何继续展示先行示范价值,如何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中充当排头兵,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南都记者专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原所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

深圳40年完成了三次使命

南方都市报(以下称“南都”):40年前深圳等地被中央考虑并批准成为“特区”,但改革目标和模式到底是什么,对于当时的深圳市还是未知数。在你看来,深圳40年的发展经验和路径中,我们做对了什么或者我们正确地坚持什么?

郑永年:我想这个和当时的局势有关系。至上世纪70年代末,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经历了六七十年代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发展经验和路径。那就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如果经济腾飞,必须依靠资本和技术。

要发展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制造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民生,我想这是深圳发展40年的最大经验。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将这个目标设计为“小康社会”,现在我们叫“美好生活”。这一目标要靠制造业支撑、靠改革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需要找个突破口或者说试验区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在地缘上能够就近获得资本和技术的地方。深圳地理上天然靠近港澳,而当时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有大量资本和技术可以就近获得,我想这是选择深圳作为改革窗口的直接原因。

让我来评价深圳40年发展,我更喜欢用“使命”来解释这一过程。深圳这40年就是完成了三次使命,核心是利用市场和要素驱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当然,这一条路确实不好走。

我们对于市场经济理解也是个渐进过程,1982年,当时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1992年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再到2013年,我们提出了“市场配置要素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当时深圳有句口号叫“杀出一条血路来”。这阶段的深圳产业多为“三来一补”的组装型制造业。

深圳的第二次使命是在2008年前后,遇到了金融危机,倒逼产业进行升级,当时叫“腾笼换鸟”,诞生了诸如华为、腾讯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当然,深圳也很好地完成这两次使命。

2019年,中央又给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样的新使命。我们怎么理解这样的新使命?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深圳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完成这个新使命?中央给了深圳原则性的使命,那深圳怎么完成这个使命,我想还是需要具体细节和改革抓手,来完成这样使命。比如,深圳可以围绕着制造业技术,形成一个地域嵌入型的世界级经济技术平台。

围绕“先行”和“示范区”大有可为

南都:你谈到深圳要嵌入世界级技术,这几年深圳一直围绕打造良好的市场驱动的发展环境,推动了很多具体的落地举措,从细节中见精神。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一个共生的社会生态。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尤其在当下背景下,你认为深圳政府如何利用制度创新力和想象力,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改革动力来自哪里?

郑永年:2019年,中央给了深圳新使命里有两个关键词“先行”和“示范区”。就这两个关键词,深圳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围绕着世界级制造中心,可以在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内,进行很多可以尝试的内容。这个需要新的思想解放。你看看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洛杉矶湾区的运行机制,沉淀那么多优质的技术和资本。为什么这些优质的要素资源没有流动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个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现在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一样了,当时是项目经济,政府负责招一些大的项目进来,GDP有了,经济也发展了。而现在政府应该去打造大型经济平台,利用平台优势,去吸引优质资本和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促成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全球流动。这40年,我们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吸引大量附加值不高的技术进来。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环保、空气等稀缺资源被透支。按照新发展理念,这些发展模式肯定不行了,所以,我们要向其他湾区学习,如何培育和服务那些优质企业和技术,能够留住优质的技术和资本。我想,这是深圳要做的事情。比如提升医疗卫生、教育、公共住房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尤其是软环境的建设。

深圳要打造世界级技术平台,没有人才肯定不行,但是这些人才需要很好的软环境支持,比如有没有好的初高中教育资源,有没有好的医疗卫生资源。这些都是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政府要做擅长的事情,企业和市场最知道哪些是附加值高的技术。如果所有的资本和技术都想进入,通过好的制度让它们不想走也走不了,这样才可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我一直强调深圳的新使命的原因。

构建产业生态,形成南方共同市场

南都:经历40年改革开放,广东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最为富裕的地区。在推动珠三角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深圳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深圳在大湾区内的发展定位。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发展定位下,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超越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引领世界?

郑永年: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建设平台的价值。我们要做顶层设计,这样才有改革抓手,这就是行动纲领。我们要考察其他三个湾区的做法,你才知道这些平台的建设价值和路径。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简单模式,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资本就像农贸市场一样,做完生意的就跑了。所以我建议,深圳应该花大力气,打造一个世界级技术和经济平台,将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考虑进来,利用南中国的经济腹地,形成一个南方共同市场。有了这样的平台,就能覆盖完整的产业链,附加值既有高端部分也有中低端部分,形成一个产业生态。这个世界级平台有市场空间,有足够的人口,这样就有极大的抗风险能力。

我们不能再走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老路。这才是在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做法。我们也可以参照一下新加坡的发展路径,以前是一个个项目落地,现在就是整体平台升级,围绕产业平台建设进行城市升级。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这样的世界级经济平台,我们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围绕这些制度建设,深圳就可以将内容细化成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行动纲领。

当前形势下更应该清晰改革目标

南都:你曾提出深圳改革开放是1.0版本的“请进来,走出去”,到2.0阶段的“与WTO接轨”,未来的大湾区将走向一体化的3.0阶段开放。那么具体到深圳,他如何继续成为大湾区未来的发展热土?

郑永年:现在应该是4.0版本。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我们更应该清晰改革目标,围绕这些目标制定更具体的行动纲领。在湾区一体化过程,继续保持领头羊的价值。

现在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深圳来说,尽管内需比重越来越大、外贸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头十年占那么大比重,但外循环的重要性仍不容低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虽然吸收大量西方技术,但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这些年才引起了重视。所以,现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深圳影响很大。像华为,中国最好的科技企业之一,它相当比重的技术如芯片、操作系统仍依赖于外部供应,成为让人头疼的短板。

客观地说,我们非常需要发展内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外部循环。就深圳而言,我想外部循环也非常重要。中央强调“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点我们要记住。我们的技术还处于下端,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深圳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还应广泛运用西方技术发展自身,因为西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开放很重要,这样才能可持续地打造世界级经济平台。

深圳制造业和香港金融业需对接

南都: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你认为深圳和香港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或者两者扮演怎样的角色,可以让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并能够依托内地广阔的经济腹地。如何继续深化深圳在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价值?

郑永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当中,香港和深圳都有着明确的定位。香港继续打造国际级金融平台,深圳在制造业领域继续发力。现在深圳的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香港达到5万美元,两地产业定位和功能有着明确要求。深圳制造业持续发展需要香港的金融业支持。这样关系也非常明确。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这些资源对于大湾区发展恰恰会起到化学反应促进作用。欧盟有那么多国家,法律制度也不相同,这些国家相互协调就做得不错。在粤港澳一体化中,深圳制造业和香港金融业如何对接是个关键问题。如果大湾区能通过一体化发展,加上海南自贸区形成一个南方市场,那就能形成广阔的经济腹地,带动包括香港等大湾区城市发展。

深圳要从“组装制造”到“创新制造”转变

南都:逼出来的改革、放出来的活力、摸出来的市场,这三点几乎贯穿了深圳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当前国际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深圳欲进一步改革开放,你认为应该在那些领域推进重点改革和探索?

郑永年:我更希望用“辐射”的概念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欧盟共同市场,对其他地区就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我们可以去学习深圳好的经验,包括当年的改革精神,但不是要学习他们过去的做法,而且我们不能做简单的描红,理解深圳的经验。我想深圳接下来发展,需要从“组装制造”到“创新制造”转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经济平台,深圳应该在某些技术的重大突破上,形成世界级影响力。这样深圳就有了改革发展的抓手,有了这个目标,包括社会治理、市场驱动等制度创新就有了抓手和内容。深圳40年发展所遇到挑战非常多,成就如此巨大值得世人尊敬,但接下来还是需要明确自己使命和定位,可持续发展,继续为改革开放做新的诠释。

采写:南都记者 尹冀鲲 丁贝 戴越

栏目统筹:南都记者 傅静怡

摄影:南都记者 郑仲(资料图)

上一篇新闻

轩辕传奇制作人:山海经文化不逊于泊来品 中国传统能弘扬海外

下一篇新闻

对标世界一流 福田区打造湾区营商环境高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