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格|林祐正唢呐硕士毕业音乐会
曲目順序
風入松
臺灣民間北管曲牌
過大年
作曲:王高林
拋網捕魚
潮州傳統樂曲
整理:林運喜、陳華、蔡余文
濱海灣的風
改編:靳世義、陳家榮
巴圖魯戰神之舞
作曲:隋利軍
中场休息
憶‧泣
作曲:林祐正
駱駝行
藍調爵士
作曲:陳廣揚
關東秧歌
滿族秧歌
作曲:隋利軍
曲意简介
風入松
元曲的同名曲牌京劇、臺灣北管及其他劇種皆有大量使用,在戲曲中經常出現。
過大年
樂曲採用山西二人台音樂素材改編而成。吹打樂的演奏形式,以風趣的表演來表現人們在歡度春節時,興高采烈、訪親拜友、禮貌和諧、闔家歡樂的節日氣氛。
該樂曲與《喜酒歌》形成姊妹篇關係,共同特點是表現了生活內容氣息濃厚,風趣詼諧,與觀眾形成互動,深受不同層次觀眾歡迎。
拋網捕魚
這是一首著名的潮州大鑼鼓傳統樂曲。該曲由西秦戲《二度梅》某些場面的唱腔和牌子曲組成,原曲內容按劇情分為三個自然段落,第一段:投江、第二段:解救、第三段:成親。
1957年華南歌舞團民樂隊的林運喜、陳華和蔡余文將該曲作了大的改動和整理,又將樂思和內容全面換新,變為描寫漁港豐收喜慶的一首潮州吹打樂曲。
全曲共分:早晨、備網、出海、捕魚、豐收五段。該曲曲調健康開朗、富有活力、結構嚴緊,配上鑼鼓構成一幅歡樂的勞動畫面。
此曲於1957年赴獲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音樂比賽,榮獲金獎,從此該曲成為潮州音樂之經典。
濱海灣的風
素材取自臺灣民謠《望春風》,樂曲注入了流行音樂元素,獨奏者除了演奏一支嗩吶,也將用兩支嗩吶同時吹奏,以及用口弦、人聲唸白、人聲清唱交替呈現,曲風多元而豐富,藉此展現新加坡新地標濱海灣的繁華景象,表達對新加坡未來的美好祝願。
而林祐正將樂曲進行了改編,曲中將以吶子和管子來取代人聲唸白以及人聲清唱的段落,更添加了不同的色彩。
巴圖魯戰神之舞
「巴圖魯」(滿語勇士),女真人的「巴圖魯戰神」:即勇敢騎士,他們手持鋼叉(俗稱馬叉),在薩滿的帶領下,橫舉向「七星北斗」朝天三拜,隨後「旋迷溜」飛轉,緊接著便是英姿煥發地在「快五點」和「碎點」等鼓聲中旋轉起舞,眾載力手擎著繪有飛虎、狼、蟲、豹、鷹、莽、蛇、雕的黃色大旗象徵著「巴圖魯戰神」護軍八隊,旗上所繪動物圖形,是氏族崇拜力神。
該曲運用嗩呐超凡的技巧,剛勁有力的旋律描寫出統帥千軍萬馬的女真氏族,銳不可擋的英雄神采。 眾載力手中的大旗迎風飄蕩,旗面上的神獸在空中漫舞,這一切更為宏大的場面增添了虛幻的氣氛,創造出脫俗超凡的意境。
憶‧泣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以臺灣膾炙人口的台語老歌《心酸酸》作為改編創作的素材,並以東北大桿吹奏,其中更加入了「哭腔」來描述人因過度思念家鄉而哭泣的意境,是一首充滿了追憶與悲傷的作品。
僅以此曲獻給老兵。
駱駝行
《駱駝行》為嗩吶即興演奏家郭雅志及作曲家陳廣揚的首個合作計劃,並以當代「絲綢之路」為藍本,創作一系列別開生面的爵士樂曲。
駱駝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為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及音樂的交流,包括多種原自中亞及歐洲的民族樂器。而陳廣揚通過全球化的視野,以騷靈(Soul)音樂巨匠James Brown 的著名舞步Camel Walk(亦是「駱駝行」)的作靈感,把各種民族管樂以現代的爵士及藍調的風格,配以即興表演方式呈現的實驗作品。
聽起來懶洋洋的新奧爾良的慢板藍調是一個富靈性的起點,而快板的Shuffle 搖擺及放克風格將觀眾帶,到繽紛動感的現代的絲綢之路。這兩個主題的交錯成就了一個絲路的 「時光旅程」。
關東秧歌
《關東秧歌》是以東北嗩呐秧歌牌子音樂為素材創作而成,樂曲以詼諧風趣為特色,充分嗩呐獨奏的演奏技巧,加以人聲的演唱與喊叫笑聲!展示了「看秧歌」及「扭秧歌」歡樂火爆的場面。
關東秧歌 (滿族秧歌),金代女真人中盛行的「臻蓬蓬歌舞」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成為現在的滿族秧歌。滿族秧歌在滿清時期,盛行于東三省地區。其中有:浪秧歌(大姑娘美)、傻子秧歌、唱秧歌、地蹦蹦秧歌、高蹺秧歌等,以及舞者伴上各種古代和現代人物造型最為特點。每逢豐收佳節時,男女老少伴隨著嗩呐高亢優美的旋律,踩著熱烈的鼓點,舉國同樂,嗩呐聲、鼓聲、笑聲、歌聲一浪高似一浪,歡快的扭起大秧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