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文/李玉昆

一、妈祖文化的形成

  1、福建海外交通的发展促进妈祖文化的形成。

  福建东临大海,海岸线曲折,形成许多优良的港口,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勤劳勇敢的福建人民具有优良的航海传统,正如宋朝苏东坡所说:“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古代福建海外交通发展,促进妈祖文化的形成。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科技文化交流的通道。唐代中期以后,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向海路,促进了福建海外交通的发展,泉州成为唐代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之一,福州也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宋元时期,福建的海外交通达到鼎盛时期,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标志着泉州港海外贸易地位的提高,元代的泉州港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

  妈祖信仰正是在宋代福建海外交通兴盛时产生的,随着福建人商业活动的足迹,不仅传播到祖国各地,也传播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妈祖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妈祖生前在海上救助遇险的渔民,救治病人,勇于在海上拼搏的精神,激励人们勇于冒险,宋人王十朋咏泉州诗云“大商航海蹈万死”。刘克庄《泉州南郭吟》也说:“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绝堪悲”。明清时期,福建人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发扬。明人谢肇淛说:漳泉之人“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日本,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刺迦、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来,率以为率,所得不赀,什九起家。于是射利愚民,以为奇货”。

  福建人勇于拼搏和冒险精神,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而航海事业的发展推动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的发展。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2、妈祖史迹是妈祖文化形成的基础

  妈祖庙的建筑,保存各地建筑的风格,各种建筑构件,建筑物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建筑史、雕刻艺术史的宝贵资料。为妈祖圣诞节日演出而建的戏台,是研究建筑史和戏剧史的实物资料。

  山东长岛县庙岛天后宫、辽宁大孤山天后宫、泉州天后宫、莆田港里、晋江东石妈祖庙、台湾鹿耳门圣母庙等供奉的船模,莆田涵江霞徐天后宫的星图,天津天后宫清同治年间造的“水机”(灭火机)等,是研究科技史的重要资料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天后宫过会图》,描绘清代天津天后宫庙会的盛况,反映当时的商品交易和民俗活动。连云港新浦天后宫、青岛天后宫、澳门妈祖阁的碑铭,反映天后宫的兴建促进贸易和城市的发展。辽宁兴城天后宫的壁画,反映清代兴城海外贸易的盛况。许多地方的妈祖庙作为会馆,是联乡谊、议事和商品交易、储存之所。泉州天后宫、宁波灵慈宫、海南崖州天后宫都发现商业活动的秤砣。这些都是研究社会经济史的珍贵资料

  南京天妃宫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刘家港天妃宫《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长乐天妃宫《天妃之神灵应记》、南平郑和钟等,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泉州天后宫《重修泉州天妃宫碑》,赤湾天后宫《重修赤湾天妃庙碑》,记载张谦出使渤泥、张源出使暹罗的历史。长乐广石天妃庙《广石庙碑记》、福州怡山院天后宫于光甲碑等,记载董旻、张祥、陈侃、高澄、郭汝霖、李际春、于光甲奉使琉球、修复天妃庙。这些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海外交重要参考资料

  华侨在海外及家乡修建妈祖庙。妈祖庙碑刻如印尼巴达维亚咸丰八年(1858年)《巴陵重修天后宫碑》、同治三年(1864年)《吧城修天后宫碑》,记载修妈祖庙及南洋华侨祭祀妈祖的习俗。香港荃湾天后庙《重修天后古庙碑记》,记载旅居美国旧金山、光尾架(牙买加)、檀香山、新加坡、木角多那、暹罗、吕宋、新金山达士爹埃伦等地一百多位华侨捐款修庙的史实,是研究华侨史的实物资料

  海峡两岸妈祖庙里保存许多闽台关系的文物,是研究闽台关系史的资料。台湾妈祖庙的修建,忠实地记录了台湾的开发历史,是研究台湾地方史的佐证

  妈祖庙里的神像、签诗、妈祖经和有关文献资料,是从宗教学角度研究妈祖信仰的第一手资料。

  妈祖庙里的祭器、銮驾、卤簿、《天后宫过会图》等,是研究各地妈祖民俗实物资料,如莆田湄洲等地流传的妈祖髻、妈祖服、妈祖面、妈祖祭典、有关妈祖的传说、民谚、民谣、以妈祖的神名、神格、庙命等命名等民俗,这些都是研究民俗学的资料

  妈祖庙的匾额、楹联、壁画、碑记等,是研究妈祖信仰、地方历史、诗词文学、书法、绘画等的参考资料。

研究妈祖文化离不开这些妈祖史迹。妈祖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妈祖史迹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对妈祖史迹和文物的保护和研究。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二、妈祖文化的特色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的特色。

  1、妈祖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色

  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大陆的东面和南面都是大海,有广袤的领海,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大小岛屿。古代中国不但有大陆文化,而且有灿烂的海洋文化,他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海上活动,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是一个海洋强国,为人类征服海洋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所指出: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内河船只的数目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中国舟船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对海流的认识到舟船的诞生与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航海技术的发展;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自然灾害的防治;中国人开拓海洋,移居海外以及通过海洋进行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世界各种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宗教传播世界各地,海神妈祖信仰影响深远;海洋政策、海战、海洋风俗、海洋题材的文艺作品、海外交通著作等构成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航海历史。古代人们驾着木船,凭藉自然风力,依靠信风航行,“北风航行南风回”。海上风云变幻莫测,危险性大,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海难,航海安全成为航海者的主要问题。当时对这些自然现象既不能完全掌握,又无法用科学方法来解释,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上,认为“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于是出现各种海神、地方神祇作为航海保护神。

  我国古代有许多直接从江、河、海幻化而来的河神、海神,属于自然崇拜,进而把它们动物化,如海神的形象多为半人半动物形。秦汉时期,海上交通日趋频繁,将海神列入朝廷祀典。隋唐时期,海外交通兴盛,对海神的祭祀日渐重视,统治者有封四海龙王之举。宋元时期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顶峰时期,出现人格化的海神妈祖、通远王等。

  海神妈祖是航海者海上活动的精神支柱。在他们心目中,妈祖是一个有求必应的航海保护神。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妈祖信仰诞生在湄洲,是有其历史和地理渊源的。湄洲是一个海岛,人们以海为业,经常遇到危险和海难,他们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妈祖出生于湄洲,生前为里中巫女,曾救助乡人于海难和疾病中,受到乡人的崇拜,羽化后当地人建庙奉祀,因此,就产生了妈祖信仰。

  妈祖信仰产生后,随着航海者等的活动迅速向外传播。从宋朝开始,妈祖信仰由福建向南边的广东和北边的江、浙、山东等地传播。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福建人到各地经商、移民、做官,妈祖信仰传播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妈祖庙是供奉妈祖、祭祀妈祖的地方,而且也是海事活动中心。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妈祖庙的创建是为了祭祀的需要,朝拜的人很多,香火很盛。各地来的船只带来各地的商品,在这里进行交易,形成集市。如明代澎湖妈祖宫前开了一个墟市,叫妈祖宫市。琉球下天妃宫前为那霸居民市易之所。天津、大孤山等天后宫都有庙会。

有些地方原为海滨渔村,后因船舶停靠,建妈祖庙祭祀,形成集市贸易市场,逐渐发展为城市。如连云港市即如此,《创建新浦天后宫记》云:

余童年至此,茅屋星散,帆樯环之,庙东则更荒冢累累于蒿莱,一望间而已。至是庙落成,商业日兴,经营乃有今日。闻诸老言:新浦之兴,自有天后宫始。

  有些城市的发展与天后宫有密切的关系。如同治四年(1865年)《青岛天后宫碑》云:“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鳞集而至于湖下者,实难枚举,是人力全赖神明之默佑”。说明青岛城市的发展与海神妈祖信仰有密切关系。

澳门是商船停泊的海湾,后来泉漳等地人莅止,建妈祖阁而发展成为中西交通枢要。诚如澳门《妈祖阁五百周年纪念碑》所云:

澳门初为渔港,泉漳人莅止懋迁,聚居成落。明成化间创建妈祖阁,与九龙北佛堂门天妃庙、东莞赤湾大庙鼎足,辉映日月。居诸香火滋盛,舶舻密湊,货殖繁增,澳门遂成中西交通枢要。

  明清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各地工商业者为了在商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行商中组织行会,有的组织同乡行会,创建会馆。许多妈祖庙作为会馆,是同乡商人“联乡谊”的地方,同时也作为商人议事和商品储存、交易之所。泉州天后宫保存的青糖砣,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苏、宁、福郊商使用的砣,铭文:“泉郡苏、宁、福青糖砣”、“嘉庆壬戌年公订”。海南岛也发现一秤砣,铭文:“崖州天后宫会馆槟榔马秤壹佰斛”。1982年,宁波市文管会发掘宁波灵慈宫(妈祖庙)遗址,出土一个石制秤砣,铭文“砝码叁百三拾斛,温陵糖帮冰糖公砣,同治甲子建置”。这些反映妈祖庙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2、妈祖文化具有独特性

  我国沿海许多妈祖庙供奉船模,为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提供独特的资料。

  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主要靠风力,由于对天时变化不能完全掌握,于是把安全的希望寄托于妈祖等神灵的保佑。在船上供奉妈祖,船在海上航行遇到危险时,如果化险为夷,就认为是妈祖保佑的结果,就要制作一只船模,送到附近妈祖庙供奉,这样就能继续得到妈祖的保佑。古代造船厂建有妈祖庙,造新船前先要造船模送妈祖庙供奉,这样造出来的船能得到妈祖的保护。

  我国沿海许多妈祖庙供奉船模,最多的当推山东长岛县庙岛天后宫。该宫原有船模350多只,其中包括福船、沙船和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赠送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已被破坏。该宫现辟为长岛县航海博物馆,珍藏几十只船模,有元末的燕飞、明初的关东船、改撬、风网船、大瓜篓、大椎子、东海船、沙船、青岛宝、机帆船等。辽宁东沟县大孤山天后宫、泉州天后宫、莆田港里妈祖庙、晋江东石妈祖庙等,均保存有船模。台湾鹿耳门圣母庙内有莆田制作的帆船模型。香港北堂天后宫正殿中门悬有木刻帆船,正殿天后神位前桌旁左右墙边各有一中国式帆船模型,船上装有古炮及天后像。澳门妈祖阁原有一只仿明代万历年间漂流来澳门的闽人货船模型,殿旁有一只用巨石雕刻的石船等。这些船模是研究历代造船史的独特资料。

  莆田涵江霞徐天后宫星图,不仅是祭祀的供品,而且是天文文物,为研究中国天文史提供了独特的证据。该图补充了从宋到清的古星图的某些缺环,对有些星官的认证很有帮助。该图是明末清初莆田一位航海者兼天文爱好者实际使用过的天文文物,已收入《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录》。

  海神天妃是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支柱,又是顺应下西洋水手和士兵等信仰海神的心理,仰求神佑,以辅人力,以达到民众对下西洋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要酬谢天妃,而且修建南京、湄洲、泉州、长乐、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等。郑和还把下西洋的经过立碑于天妃宫:永乐十四年(1410年)明成祖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立于南京天妃宫,对天妃护佑“遗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加以褒扬;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立《娄东刘家港石刻通番事蹟碑》于刘家港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年)立《天妃之神灵应记》长乐天妃宫等。碑文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前六次航海经历、宝船船只、人员编制、修船设备等,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提供重要的资料。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3、妈祖文化具有兼容性

  宋元时期,儒、释、道三教斗争趋向缓和,呈现出“三教合一”的发展局面。妈祖文化兼容有儒释道思想文化,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

  妈祖文化中的佛教因素,如《敕封天后志》说妈祖之母王氏斋戒礼佛,祈于观音大士,梦中授药丸,服而生妈祖。又说妈祖五岁能颂《观音经》,民间流传有《观世音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明朝有人把妈祖当作佛教观世音的化身。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云:“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泉南、楚、越、淮、浙、川峡、海岛,在在奉尝,即补陀大士之千亿化身也”。

  妈祖的护法神千里眼、顺风耳,是受佛教“六通”中“天目通““天耳通”的影响而塑造的。

  有的天妃宫由僧人住持,如元代的天津庆国利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祠,吴僧庆福主之。锦州天后宫、辽宁庄河县天后宫、青堆子天后宫、台湾鹿耳门妈祖庙、赤嵌天后宫等,也是由僧人住持。

  妈祖文化中的道教因素,如《敕封天后志》说她十三岁由道士玄通授予玄微秘法,窥井得符,后来才成为神通广大的神。明成祖永乐七年至十年(1409-1412年)出现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被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中。崇祯十三年(1640年),加封天妃为碧霞元君,这是道教的封号。

  许多天妃庙归入道观,如太仓灵慈宫“旧属昆山清真观”。有的由道家主持庙务,如山东荣成石岛、里岛等“五十二处,道家主持”。有的将《道藏》庋藏于天妃宫中,天津天妃宫,“正统十年,参将相节重修,礼部付道士邵振颐《道藏》一部”。

  妈祖是儒教的典范,她孝顺父母,友爱兄姐。人们将她称为孝女,光绪《娄县续志》云,“天后宫,祀宋孝女林氏”。1935年出版郑贞文的《闽贤事略》中收录,<孝女林默事略>。1929年,莆田县县长李赓初呈请“天后宫名称改为林孝女祠”,经民政厅批准备案,并呈请内政部通令各省保存孝女祠。

  妈祖信仰的兼容性反映在神衹的社会功能上,妈祖成为多功能的神,既是海保护神,也是地方守护神,而且兼司孕育、保护儿童、御灾捍患、治病、满足功名利禄等。这样,妈祖信仰易为各种宗教信徒和各阶层的人所接受。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妈祖信仰也为穆斯林所崇敬,如蒲寿庚、蒲师文、郑和等。

  伊斯兰教反对崇拜一切神灵偶像,提倡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妈祖由人变神的过程中,穆斯林蒲寿庚、蒲师文、郑和起了很大的作用。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这与蒲寿庚降元后,元政府急于恢复海外贸易,蒲寿庚以所拥有之海船助元军击灭南宋残部,应蒲寿庚奏封而决定的。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遣蒲寿庚之子蒲师文再次册封天妃。蒲师文为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兼册封使册封天妃,其目的是祈求天妃“保护海道、舟师漕运”。

  郑和下西洋前沿途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酬谢天妃,而且修建天妃宫,把下西洋的经过立碑于天妃宫等,说明他对天妃的崇敬。

  蒲寿庚、蒲师文、郑和崇信天妃,与伊斯兰教中国化有密切关系。

任何一种外来宗教要在中国得到生存与发展,如不接受中国文化是难以生存的。伊斯兰教在唐初传入中国,很快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唐宋时期,不少穆斯林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并卓有成就,入元以后,伊斯兰教中国化日益明显。蒲寿庚父子、郑和等认识到,包括妈祖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才能在中国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他们崇信妈祖的原因。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三、弘扬妈祖文化,发展海洋经济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保护、开发、利用妈祖文化资源。

  妈祖文化蕴藏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曾利用天后宫作为革命活动场所,因此今天可利用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妈祖信仰在世界上的影响非常广泛,妈祖庙宇遍布世界各地,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妈祖庙,妈祖以一个和平使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妈祖是华侨信仰的主要神祇。华侨在离开家乡时将妈祖神像或神符香火随身带到侨居地,建立庙宇进行祭祀。有的华侨为了报答妈祖的庇佑,出国平安、生意兴隆,回家乡修建妈祖庙。妈祖信仰促使华侨与故乡亲人保持密切联系,他们身在异国,心怀祖国。

  海峡两岸人民血肉相连、语言相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相同。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妈祖信仰是海峡两岸人民联系的纽带。

  福建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具有传承妈祖文化的独特优势。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要培养海洋意识,增强海洋观念,把福建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到开发海洋资源上来。

  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洋文化历史悠久。要全面开展海洋文化,包括妈祖文化的综合研究和开发,进行多学科相结合,进行多方位研究,为把福建建成海洋经济大省服务。

福建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遗迹,包括妈祖遗址,但长期以来,海洋文化没有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来研究、开发和保护利用。今后要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和开发与海洋有关的史迹,如古代港口、宗教、造船、航海等,特别是妈祖史迹,打造“妈祖文化”品牌,整合有关妈祖史迹作为旅游景点,提升福建旅游业的竞争力。

  参考资料:

  ①苏轼:《东坡奏议》卷6,《论高丽进奉状》。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4,地部二

  ③王十朋:《王忠文公文集》卷38,《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

  ④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12,《泉州南郭吟》。

  ⑤江山、沈思:《诚论妈祖神话在港澳深地区的影响》,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鹭江出版社1989年

  ⑥李约瑟:《科学技术史通论·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58页。

  ⑦真德秀:《祈风文》,《西山真先生文忠公文集》卷50。

  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妃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⑨徐晓望、陈衍德:《澳门妈祖文化研究》,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年第73-74页

  10、蒋维:《涵江天后宫星图述略》,《莆田文史资料》第6辑。


福建人勇于冒险拼搏,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航海业的发展推动妈祖文化

上一篇新闻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美军发请帖,邀请越南无视中国!我们要关门打狗

下一篇新闻

国乐风韵 浙歌三八妇女节音乐会带你品玫瑰人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