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8日 星期三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东台发绣,用妙龄少女秀发绣制,是人类唯一带有生命符号的艺术。“发肤受之于父母”,以发代线,一根根源于父母的青丝,随着针法的跳动,绣成一幅幅艺术珍品。它有头发的自然色泽,又有丝绣的精致高雅;有耐腐防蚀的先天优势,又有绣品工艺的艺术技巧,可谓巧夺天工华夏一绝。早在1000多年前的东台西溪,就有人开始指尖飞针、青丝入画,演绎人发刺绣这样一种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符号。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发绣国色天香(陈伯余)



青丝无价 千年传情

东台发绣,源起遥远岁月里的动人故事。

东汉元年,兵匪纷争,山东青州张七妹,逃难到西溪,与贫家孝子董永相爱,最后演化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天仙配》故事。张七妹在西溪养蚕植桑,缫丝织绢,为后世铺展发绣技艺,展开了丝帛画幅。


岁月流转,到了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皈依佛教。西溪时为海陵越盐仓之地,佛教盛行。为表达虔诚愿想,盐场少女绞下头发,在七妹传下的丝帛上绣制佛像,从此,开创了人类唯一具有生命符号的艺术。清《绣考》一书中有“唐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记载,把发绣艺术的源头锁定在唐代海陵西溪镇(即东台市东台镇)。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顺着岁月深处的发绣针脚,到了宋代,宋徽宗年间,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士大夫生活奢华,祟尚刺绣,朝廷里设置绣画专科,汴梁城里设立文绣院,民间发绣工艺亦进入朝廷。寂寞后宫,从皇妃娘娘到宫女,纷纷采集发丝,于绣幅间寄托情思。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发绣作品《东方朔像》,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妃子刘安绣制,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掠抢,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元末明初,天下纷争,盐民张士诚带领盐丁,从黄海之滨,打到苏州府,做了吴王,与金銮宝驾只有一步之遥,却被朱元璋打败。明朝采取大规模移民办法,驱赶四十万人丁,到里下河张士诚老家屯垦煎盐,开荒种地,这就是众说纷纭的“洪武赶散”。不少身怀绝技的苏绣艺人,流落到西溪古镇,捡拾起散失民间的发绣工艺,绣制出许多精品佳作。民间少女为了表达情感,用发丝绣成鸳鸯蝴蝶等信物赠送情人,西溪市面上逐渐出现了生肖花鸟等发绣小商品。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朱元璋的后人,嘉靖皇帝朱厚熜祟尚宗教,不理朝政,御史叶大镛生性耿直,与奸相严嵩不和,被关入监狱。女儿叶蘋香逃离京城,几经辗转,来到邻近西溪的晾网寺避难。为了面见嘉靖皇帝,为父鸣冤,她将自己根根青丝绞下,精心绣制佛像。一年零八个月后,佛像绣成,叶蘋香眼神耗尽,双目失明。这时,京城却传来叶大镛含冤而死的不幸消息,叶蘋香仰天长哭,悲绝于世。为纪念这位孝女,人们把发绣《观音佛像》悬挂在晾网寺,供人瞻仰。这段史话,宣瘦梅在《夜雨秋灯录》中有过记载,《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亦做过动情描述。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东台发绣《勺嘴鹬》



光阴荏苒,历史的脚步进入民国,发绣见证了清末状元张謇与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的一段旷世情谊。沈寿是第一个把西方绘画融入东方绣艺的才女,被喻为“针神”。因绣艺绝世,慈禧任命她为中国第一所绣艺学校总教习。民国初年,经张謇盛邀,沈寿来到南通女子师范附设的女工传习所任所长。张謇母亲是东台人,为感恩母里,张謇曾在东台创办母里师范和多个实业。1914年,张謇在东台创办平民工场,沈寿到东台传授刺绣技艺人。张謇与沈寿,一位实业救国、造福桑梓的状元郎,一位“心中自有主,不随风东西”的坚贞女子,在长期的合作共事中,两人互生情愫,彼此爱慕。沈寿剪下自己细柔的长发,绣出了张謇的手迹“谦亭”,巧妙含蓄地用发绣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张謇赋诗:感遇深情不可缄,自梳青发手掺掺。沈寿红颜早逝,唯青丝绣幅温暖张謇余生。如今,沈寿俏丽的身影,静静端立濠河岸边,向北眺望,似乎还在关注着绣艺的发展。


重返故里 绽放新姿

古人珍惜头发如生命,认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注定了这一艺术的稀有和珍贵。发绣完全用人发绣成,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逐渐衰落似乎是必然。加之,在旧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艺术品的受众本就极为有限,因而到新中国成立前,发绣已基本绝迹。然而,发绣艺术自诞生至今,千载时光,或明或暗,几经颓废,却总能烛照传承,在岁月的长河里始终未被湮灭,显示了这一艺术生命力的强盛。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1954 年,苏州刺绣研究所工艺大师高伯瑜在整理研究苏绣资料时,发现了“发绣”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于是,他寻找老艺人归队,抢救、挖掘了这一传统工艺,绣制出了新中国第一幅发绣《屈原像》。1959年,发绣《屈原像》在北京展出,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题词和嘉奖。上世纪70年代,高伯瑜将新生的发绣技艺再次带到东台,成为东台发绣播种人。


冥冥之中,千年情丝,再次回到了她的发祥地。应了历史的呼应唱和,古老的发绣绝艺注定要在故里重获新生。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东台发绣工艺品之大老虎



20世纪60年代,东台县刺绣厂整理博物馆的发绣遗存,恢复生产了首幅东台发绣《观音像》。在动荡岁月里,东台城街巷中,城郊农舍间,可以看到一些画工绣娘,静心端坐在绷架旁,一支画笔,一绺发丝,一根绣针,连接早年断断续续的情丝,绣出许多旧日的朦胧图像。


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东台发绣发展的春天。按照周恩来总理关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指示,东台县工艺厂基础上组建东台县工艺品总厂,从各地选调30多位绘画、刺绣技艺专业人才,开发发绣艺术。邀请高伯瑜到东台工艺品总厂任职,同时聘请知名画绣大师沈子丞、王能父、朱世英、陆素珍、陈负苍、鲍审、吕荫春,裱画师殷三元等人共商发绣复兴大计。大师艺人汇聚西溪海道桥畔,艺术的激情、灵光不断涌现,迅速开拓了中国画和发绣两项新业务,将原来以猪鬃、人发、马鬃为原材料,生产板刷等日用品的“三毛厂”转型成了以发绣、仿古中国画为主的工艺品总厂。著名刺绣大师顾文霞应邀担任发绣精品研制技术指导,在她的主持下,东台首幅精品发绣《秋风纨扇图》惊艳亮相,轰动一时。


发绣这一民间绝艺,终于从远年情怀里走来,掸去岁月的积尘,在东台重现光彩。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东台发绣巡展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东台发绣微绣《一百零八将》


接下来的岁月,东台众多知名画师绣娘,殚精竭虑,飞针走丝,把一幅幅精品力作,送上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东台发绣先后五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鉴宝》《海峡两岸》等栏目,先后获国内外大奖150多项。发绣长卷《姑苏繁华图》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获200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银奖;《金刚经》第37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博览会金奖;《富春山居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第七届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圆明园四十景》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第11届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再获大奖。东台发绣微绣作品《一百零八将》获第17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瑶池神会》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第10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


东台发绣重现生机并逐步显现出地域文化特点和价值,多次在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绽放异彩。


1986年、1991年,东台县工艺美术总厂厂长陈德中两次应邀赴日本东京、大坂等进行发绣艺术展示;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东台市发绣艺人精心绣制的邓小平肖像,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同年,东台市嘉丽发绣厂应马来西亚文化艺术中心邀请,多次在金河广场展出发绣长卷《八十七神仙卷》;

2000年,东台发绣长卷《姑苏繁华图》《道德经》《金刚经》赴法国参加世界艺术博览会和中德文化艺术交流;

2005年,东台市天工工艺公司总经理丁崇政应邀赴新加坡展销发绣,历时45天;

2010年,东台发绣《牡丹》被列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礼品;同年,首届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东台市天工发绣研究所展示的完整《富春山居图》长卷,耗用发丝2.5公斤,使浙江博物馆馆藏的“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的“无用师卷”完美合璧,马英九先生驻足良久,啧啧赞叹……


李岚清、顾秀莲、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观东台发绣,驻足流连,赞叹不已。“东台发绣,天下一绝”正是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对这一古老技艺的赞誉。


技艺传承 创新发展

发绣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以少女发丝为材料,在特殊丝帛上创造形象的艺术品,它的绣面上,总是闪现着人类生命物质的灵光。


东台发绣传统题材主要有佛经佛像、吉祥纹样、花鸟鱼虫、山水楼阁、飞禽走兽以及摹绣书画等。因为头发是人的情感、健康乃至生命信息的特殊载体,聪慧的东台人,借助头发这一不朽的物理特质,融情于画,把发绣作为情感的寄托和生命的积淀与延续,开发出了婴儿胎毛绣、夫妻结发绣两大创新产品,是中国传统婚恋民俗文化领域的又一创举。定制婴儿胎毛绣、夫妻结发绣意蕴深长,无论是本地人,还是不远千里的网友,都对这一保留人类生命记忆艺术品高度认同。东台市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似是巧合,也是必然。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东台发绣工艺品之猫



发绣作品工艺复杂,耗工惊人。与其它手工刺绣品相比,发绣制作原料特殊,以人发为原料,因头发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柔有硬,在加工过程中,需要选择分类、消毒处理、去脂软化、增强光泽等科学程序;发绣针法独特。因发质与丝线不同,制作时要避免长针,加密针距,使之能贴服面料,增强质感效果;发绣由于其材质与工艺特殊,弹性强、质感好、不褪色、耐腐防蚀、可以长期保存。


与其它刺绣品工艺相比,发绣工艺涉及书、画、印、绣、裱等诸多领域,首先是画师绘稿,在塔夫绸等面料的绷布上,以书画作为蓝本,构思画面,运用绘画技艺,勾出画稿。接着绣女施针,利用头发黑白灰黄自然色泽,运用多种针法,因物施针,绣成各种画面。最后是装裱包装,装裱材料的配色、选料要确保画面效果,支架一般采用与画面色彩对比度较大的高档紫檀木。细数现代发绣工艺流程足足有20多道工序,涉及选题、绘稿、选料、上绷、胶矾、勾绷、刺绣、刮浆、托底、下绷、挺板、上水、上板、配料、开料、镶料、复背、上板、装祯、包装等。发绣的针法最初仅有不到10种,东台绣女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传统工艺,拓展了滚、参、旋、缠、套、施、乱、接、 扣、切、虚、实 等30多种针法,视不同作品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效果,使绣面呈现浓淡、干湿、远近、深浅的意蕴。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发绣女工全神贯注在织綉




从唐代绣女到明代韩希孟再到近代沈寿,她们的发绣形式基本定格在墨绣佛像上。发绣艺术发展到现代,作品的规格从小幅到长卷再到微绣,类型不断丰富。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不断创新,由原来的“墨绣”发展到“润色绣”“双面绣”“ 双面异色绣”。发绣艺人在线条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晕色”手法,进行彩发刺绣,达到了“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效果,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2019年8月,东台市微发绣作品《瑶池神会》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第十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图为《瑶池神会》王晴晨摄


每一幅东台发绣的诞生都凝聚着一群人的心血,画师勾稿,绣娘刺绣,匠人装裱,往往经年累月才能完工。在东台,发绣大师们至今仍是从选色、上绷、勾稿,到刺绣、落绷、装裱都亲力亲为,这不是大师的固执,而是他们对发绣这门艺术的真挚情感。精益求精是东台发绣艺人的共同特征。一大批发绣工艺师、画师、刺绣师、装裱师,一个个重量级的发绣名人,提升了东台发绣的尊贵品位。东台多名发绣艺人获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江苏制造工匠”称号。他们制作的发绣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台发绣于2009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3年,东台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发绣)艺术之乡”;2007年,东台市被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2021年,东台镇再度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发绣)之乡”。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发绣长卷千年古城东台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发绣——世间唯一带着生命温度的艺术|方志江苏

发绣长卷百骏图



21世纪以来,东台发绣已逐步成为东台特色文化产业。东台市现有发绣企业20多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高级工艺师20多人,工艺师、工程师、技师等100多人,画师、绣女、装裱工等数千人,有近万人从事发绣及其相关行业。东台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发绣生产、研发基地。


发自内心,绣出精彩。这是发绣的代言,更是东台文化底蕴的代言。发绣与东台,东台与发绣,是互相成就的。从遥远的岁月走到现代,发绣凝聚了一批批东台艺人的智慧和才情,成为东台的历史标识、城市名片、地域名牌,是人文东台一道绚丽多姿的风景。


- END -



作者简介:王素云

王素云,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二级主任科员,《东台年鉴》主编。


文章来源: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

审核、发布张一哲

上一篇新闻

盘点一下世界各个地方不同的建筑,山川和河流的排名

下一篇新闻

郑和下西洋七至满剌加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