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融入大湾区 港青在路上

来源:海外网

融入大湾区 港青在路上

七月二十四日,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内,青年创业团队正在向客户展示其生产的格斗机器人。 中新社记者 苏 丹摄

“创业·机遇 香港·大湾区”是香港贸易发展局近日举办的“创业日”论坛主题,也是香港近期的社会热点话题之一。随着香港国安法7月1日生效实施,香港社会由乱入治,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集中精力谋发展,探寻大湾区内的机遇。到大湾区去“搏人生”,成为香港青年的热门选择。

“燃起到内地发展的信心”

29岁的香港青年郭玮强,是“创业日”论坛活动的嘉宾之一。他是“随身宝”(首款直立开箱的智能行李箱)的发明者,2018年作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香港青年创业代表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过,其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夸赞他为“赢在创业起跑线”。郭玮强在“创业日”论坛上分享说,2016年他选择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便是看中了大湾区内优惠的创业政策。

“深圳是世界一流的硬件生产地,而香港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得天独厚,两地优势互补有利初创企业发展。”入驻前海后,他以低廉租金租到办公室,入住人才公寓,产业链融资渠道也得到很好解决。“我们的公寓里汇聚了来自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内地的创业人才。哪家代工厂质素好、性价比高,在公寓公共空间的闲聊中就能了解到。”

在这片创业的热土,郭玮强的公司已获B轮融资,融资额度1500万元人民币,去年在天猫等线上线下的营业额达到1000多万元。对此,郭玮强说还要继续努力:“希望我们的经历,能燃起更多香港本地青年对到内地发展的信心。”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大湾区逐梦,从国家到地方不断有利好政策释出。最近,又有一则好消息——粤港澳大湾区内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这将吸引一大批基层香港青年人才到内地发展,给他们带来新的人生可能。”香港创科发展协会主席陈迪源对此表示欢迎。他说,内地很多机构、国企、事业单位都有涉港澳的部门岗位,业务也都和香港有关,香港年轻人可以一展所长,“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人才引进政策也是如此。”

“大湾区价值更突出”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形容,香港经济正在经历“崎岖的复苏之路”。对此,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梁国浩在“创业日”论坛上分析说,疫情为香港的初创企业带来的挑战前所未见,然而也为突破传统的创新科技造就商机。“创业者正好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积极转型应对‘疫’境。”他表示。

“大湾区所提供的机会与可能性,远多于香港一个城市,也更胜于远走异国他乡。”香港青年团体“就是敢言”计划成员洪纬在大湾区多个城市打拼多年,最终在深圳成功开创自己的事业。洪纬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时代赋予香港青年的最佳机遇,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大湾区内的市场和商机,价值更突出。

业界普遍认为,科创、金融、贸易与物流等是香港最有望从大湾区规划中受益的几个领域。“创业日”论坛上也邀请了超过30位来自智能物流、教育科技、生物科技等界别的重量级嘉宾担任讲者,向初创企业分享如何引入创新概念,颠覆传统行业界限,拓展新市场。

智能物流平台Pickupp联合创办人彭子枫在“创业日”上分享了其公司如何在物流行业创新,并拓展业务至亚洲市场的经历。Pickupp近日与香港本地数字保健公司Prenetics合作,支持新冠肺炎病毒的点对点深喉唾液样本速递服务;香港初创教育平台Snapask营销长张兆君则分享了如何在停课期间创新业务,新增用户130万名。为配合学生深夜温习的需要,Snapask特别提供24小时服务,突破了传统补习时间的规限,并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企业 B2B 解决方案。

“突破香港发展的瓶颈”

“香港人稠地狭,年轻人不能困在这么小的地方。土地虽然不能往外,但人可以流通,去寻求更大的空间。”“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何建宗认为,“一国两制”的精髓,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香港有异于内地,但是也有益于内地,可谓“既有异又有益”。希望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要局限于香港110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眼界,都应该跳出来,这才是香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抱国家发展,链接国际优质资源,闯出自己的广阔天地。

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同样认为,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非常有利于突破香港发展的瓶颈,解决香港青年学业、事业、置业、创业和生活质量改善等问题。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发挥比较优势,搭上国家发展的高速列车,提供难得机遇。

香港总商会大湾区工作小组召集人余鹏春一直不遗余力向商会成员推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他认为,大湾区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对香港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潜力成为未来数十年影响香港营商环境的最重要发展机遇。“事实上,大湾区可能是未来数年企业可以扩展业务并获得高回报的少数地区之一。”

最近一年多,香港总商会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和考察团,向成员介绍大湾区最新发展动态。这些活动尤其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余鹏春建议企业尽早进军大湾区市场,积极探索了解针对其所在行业的重要税收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及大湾区内每个城市的关键发展优先事项,以便选择最适合其拓展业务的城市。

本报记者 汪灵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29日 第 04 版)

上一篇新闻

入选企业服务成长榜的五家企业,我们为什么看好?

下一篇新闻

马伯庸 阎乃川:惜墨如金——中文电报的奥秘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