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来军等:八年了 自贸试验区如何开新局(上)
201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这意味着,再过几天,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年轮”就又会新增一圈。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图据新华社)
八年时间里,历经五次扩围,我国已分批成立了包括海南自贸港在内的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各个自贸试验区服务国家战略的作用日益突出。
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提出了“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近日,国务院又印发《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赋予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有针对性地提出19项措施,推动自贸试验区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一片已经有八个年头的改革开放“试验田”,自贸试验区究竟该怎样以更大力度地耕耘,从而结出高质量发展的硕果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来自北京、上海、海南、四川的多位业内专家,并将于今日起推出《八年了 自贸试验区如何开新局》上、下篇。
不仅是开放而是与改革和创新的融合发展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理解中国当下与未来的关键词。也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国研智库副总裁马健瑞认为,需要从开放与改革的融合和开放与创新的融合两个角度去看待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一方面,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有益于开放与改革互促”。他说,自贸试验区既为国内改革探路,又承担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的任务,是我国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探索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背景下我国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承担着以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使命。
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开放与创新融合发展。开放创新融合的关键在于高水平开放平台的建设,而自贸试验区在开放空间、开放层次和创新环境、创新要素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围绕产业未来发展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卡脖子技术推动自主创新,有助于构建高水平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动态循环载体平台,推动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在自贸试验区的集聚整合,赋能产业发展,夯实双循环发展基础。
既要衔接内外也要扛起对外开放新任务
“在处理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自贸试验区肩负着内引外联、内外衔接、合作互动的桥梁、纽带、平台、渠道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罗来军表示,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比如货物的跨国贸易,一些关税水平需要进一步下调,通关手续需要更加便利化,贸易的配额限制需要进一步缩减等。还有一些新的领域、新的业态,比如服务业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的对外开放需要新的探索。下一步自贸试验区是承担对外开放任务以及探索开拓新开放方式的重要阵地,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找准关键目标全方位发挥先行先试优势
深入探索差异化试验是八年来自贸试验区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马健瑞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又是这一问题的重点。因此,自贸试验区服务于国家战略可以从区域发展层面来看:海南自贸港、临港新片区重在大胆创新、大力度推进开放试验,打造高水平、全方位开放载体,其政策、制度创新不以可复制可推广为目标,而在于全方位探索更高水平开放经验;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自贸试验区开放,重点在做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形成对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开放发展经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中西部地区自贸试验区重点在推动内陆开放,加大资源导入力度,促进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谈到开新局,新加坡恒信泰富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陈硕观点鲜明,他认为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针对国家赋予各自贸试验区所在区域的战略定位,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方位发挥其先行先试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比如深圳现在的定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上海浦东的定位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那么深圳、上海的自贸试验区就应该分别对照城市定位来确定各自的差异化探索措施。所涉及的不限于贸易、商务等现在已经着力的领域,而是涵盖医疗、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的“痛点”“难点”进行改革创新。
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进重点城市群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各地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也要更好服务区域战略定位。比如前海蛇口自贸区地处深圳,但它创新推出的广东绿卡和港人港税等制度,最大受益者并非是深圳,而是给佛山、东莞这样的地方招引人才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