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三年半亚洲第一大学满绩毕业直博斯坦福,达成七年之约

三年半亚洲第一大学满绩毕业直博斯坦福,达成七年之约

背景:

Schoo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PA: 5.0/5.0

Rank: 1/200

GRE/TOEFL: None

Research Experience: 4 research projects @ NUS, 1 first-author top-tier conference, 2 unpublished first-author papers.

Offers: Stanford EE Ph.D., Princeton ECE Ph.D., etc.

Others: MIT EECS Ph.D. Waitlist, Caltech EE Ph.D. Interview (withdraw), etc.

Admission Statistics: Stanford EE Ph.D. 今年申请似乎卷的离离原上谱,Admit Weekend 时Admission Chair说今年录取72/2000人,陆本只录了1清华


前言

在此记录一下我在本科期间的心路历程和Ph.D.申请之路,并希望给未来申请的同学们作一些借鉴和参考(慎入,可能也没什么用)(其实还是随便写点碎碎念)。同时,也谨以此篇表达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感谢!


也许和很多想出国读博的同学们不同,我想去美国读博并不是读本科后才有的想法。自从七年前以高中生身份去美国交换后,我就坚信终有一天,我会带着最好的自己再次前去深造。但是想要本科直接申请到美国top校还是难度太大,于是我高二会考完来到新加坡并考入NUS。而从本科伊始,我就没想过在这边久留,从大一便开始联系教授尝试做科研,为未来的再一次选择默默做好准备。现在看来,早早确立目标,早下决心,便是我申请顺利的关键之一。


GPA & 完美主义

一直以来有人跟我讲GPA对于Ph.D.申请没那么重要(够用就行),但对于一个有美国top校Ph.D.梦已久的我来说,不敢冒任何风险。另一方面,我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喜欢把我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极致。于是我把大一到大三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上。我校的给分制度follow Bell Curve,A+/A都是5.0,但A+的占比特别小(我的一门研究生课程老师告知60+人只给了2个A+) 。


对待课程,我的完美主义并不是说我要比谁谁考得好,也不是要拿班里第一二名,更不是要考满分(也考不到啊笑死),而是我在结课后再次回顾这个课程,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就算我再学一遍再考一次,结果也不会更好了。只有不让自己后悔才可使我安心。正是由于这样的心态,我所有专业课几乎没见过A。


印象比较深的是大二上学期,核心课很多也挺难,有点顶不住,但在努力后我还是维持在5.0。努力后获得了小成功,就让我更加相信越努力就越成功。我下定决心要满绩毕业就是从那会开始的,自信即巅峰!当然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会产生一些自大心理而觉得没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从而一旦没完成目标可能会受到打击。同时,犯错的成本也会很高,一不小心满绩不保了。对申请Ph.D.来说,我感觉Ranking可能比GPA更重要。


我最终是提前一学期毕业,这也要得益于我校灵活的选课制度。我从大二上开始每学期都在Overload,大二下的时候就拿了1门很感兴趣的大四光电子课,大三结束已经修完了2门研究生的课程。


这里再次感谢一下本科阶段carry过我的大佬同学们(ZS, YRY, SZS, YYH, etc),也要感谢自己的努力(代指许多个Emo的深夜)。我是属于作息颠倒型选手,网课期间早八吃完早饭再睡也是常有的事。现在感觉很多晚上好像也没干什么啊,就算干了什么效率也不会很高,还是睡觉重要哈哈。


专注 & 习惯(The Key)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从大三开始(Aug 2020)到申请季完全结束(Jan 2022),我从未点开过一次朋友圈,从没下载过微博/知乎/抖音以及任何视频App,几乎放弃了所有社交,可以说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帮助我专注于真正的目标。我本是一个外向活泼并且talkative的人,后来变得内向收敛并且独来独往。大学也一直住单人间,亲测已经练成了可以数月不和任何人讲话/打交道 (当然餐厅老板们除外)。刚开始内心会孤独并恐惧,到后来已经成为常态。


在专注的生活中我也养成了一个关于课程学习的小习惯,不管什么课,开不开卷考,能不能带help sheet,我都会去做一下课程总结,把一整门课重难点总结到一张A4纸上。我也时常和教授联系,解决课程中没搞懂的问题。另外,我个人生活节奏也比较快,从国内高中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例如:吃午饭晚饭时间都不会超过十分钟,有时间就睡午觉,etc)。


科研经历

我的科研虽然开始的很早,却一路坎坷。由于不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方向,也没有跟教授做科研的经验,我曾经病急乱投医,在大二的时候整个NUS EE系里有近一半的教授收到过我的‘骚扰’邮件。不过,虽然现在感觉我那段时间做的事很蠢,但跟不少教授约了谈话后也收获了很多。


我总共做过四段科研,但总结一下我的科研成果,我觉得科研这部分是我的申请劣势。虽然做了四段科研,但由于做的方向实验周期很长和一些其他原因,一直没有Paper产出,也没有一个挂名Paper,到申请截止只有一个一作顶会(abstract + presentation)和2个未发表的Paper。由于COVID-19,实验室限制人数和分组,实验进程也曾严重受疫情影响。同时,我也没有做过美国暑研,现在想想挺后悔的,做暑研并拿到美国老板的强推可以为Ph.D.申请起到极大的帮助。现在的申请结果是多亏了科研老板和2位课程老师写的强强推(感激不尽)。


虽然没太多科研成果产出,但我自认为我的科研工作还是比较Original & Innovative的。其中有一段科研开始是100%自己propose & design的,灵感源自于自己另外一个科研实验中出现的unexpected results。我又花了一周时间搜集文献调查相关背景,也做了模拟,在某天通宵做完了Project Proposal PPT后立马跟导师讨论后并获得支持。同时,我进的组也很小,很多实验都是独立完成的。这一点也得益于老板的教学理念,老板曾多次提起“我希望你做的东西可以称得上是你的项目,并且你在真正的领导它”。老板还曾跟我讲过 “I hope you are the one who is going to tell me what to do next”。回顾我本科科研经历,从没有被push过,更多的可能是我自己由于没paper而精神压力比较大,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比如,大三的时候我也想过同时加入另外一个实验组,希望能收获第二封科研推荐信(xswl其实一个组都忙不过来)。总体而言,我认为在本科阶段,培养良好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发表论文一样重要。


课外活动

我是作为Vice-President of NUS IEEE-HKN,组织过一些学术性活动(Peer Tutoring Scheme, Alumni Sharing Sessions, Induction Ceremony, etc)。但这一点貌似对申请Ph.D.没什么帮助,我也没刻意去补充相关背景。但有的学校可能会要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或注重Diversity,大家如果有相关经历写到里面应该会有作用,可以体现Leadership。


择校与择导

我从大三暑假开始从各个学校官网上搜导师资料,并逐渐开始套瓷。选择合适的学校和导师对申请至关重要,所以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仔细搜集了我将要申请学校的所有相关导师背景。建议大家做好背景调查再精准套瓷,不要盲目给教授发邮件,那样做收效甚微。废话不多说,可参考下图格式。


申请季

我的申请季过的苦不堪言。我的毕业季和申请季完全重合,人每天处于修仙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曾一度怀疑可能会猝死(emo都顾不上那种)。除了申请诸多事宜,我要同时写毕业论文(102页2万字选手,最近刚得知字数限制在1万字…),准备毕业答辩,Final Exams,赶课程Projects & 会议DDLs。只有自己知道那段时间经历了什么,难以言表。


推荐信

从大二教我一门课开始,我和科研老师认识了2年多,进组做了一年半。老板一直知道我想去美国读博(而非留在组内),还非常愿意出钱出精力教我本领,再次感谢老板的支持!我的2位课程推荐人都是我大二已经跟他们确定过了的(大二就告知我需要推荐信,希望老师到时候会帮忙),之后即使不上他们的课也一直保持有联系,也经常约meeting讨论一些想法,我觉得往往这样做老师才更愿意在推荐信上帮忙。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推荐人和学生的认识时间很久,比起那种申请前几个月才开始联系的推荐信更有说服力。


面试

面试这一部分算得上我的擅长项了,我从申请本科时就开始熟悉面试。本科期间我也经历了N多场大大小小的面试,还有各种project 演讲/答辩,口语水平也就慢慢提上来了(海本优势之一)。我习惯在每次面试后尽量把问到的问题都记录在一起,琢磨一下哪里可以提升,因为同样的问题很可能再次出现。下面简单记录几个面试。


Stanford EE是强committee制度,三轮1V1面试。有一个是technical面试,面试前给了几篇文章阅读,面试的时候讨论我的看法和提升的建议(见下图)。这个面试难度最大,估计真正的筛人是看这一关。另外两个是non-technical面试,问了做的projects细节和general问题。幸运的是,三位面试官都对我校有很好的印象,其中两位还亲自来过这边,面试中甚至唠起了家常(比如:你认识Prof. XXX 吗,你们的E6NanoFab当年建造时也吸取了Stanford专家建议,我之前教过一位学生也是NUS的,etc)。


相比之下,UC Berkeley EECS面试更像在走过场。导师在我讲完科研背景后就问了两个问题,其中一个还是 ‘how to pronounce your name’,至今不太理解。


Princeton/CMU ECE面试比较常规,只有一轮1V1面试,问了projects细节和未来想做的科研等问题。


Caltech EE发面试和offer都比较晚(二月中下旬),但当时我已经拿了Stanford Offer,果断withdraw,不想耽误导师的时间和招生名额。


各种文书

我的逻辑表达能力并非强项,申请文书本来是我申请季中最头疼的一部分。然而在世毕盟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最终版的文书自认为写的非常convincing。我曾拿给几个关系很好的教授和同学们帮忙看看,获得一致好评。我认为文书写出自己的风格很重要,要突出个人特色。就比如我的文书除了展现自己能力之外,突出的是对相关领域科研的认知和读博的决心。让读文书的人感觉‘we would be crazy not to hire you’。


我与世毕盟(GGU)

我本来是属于想完全DIY的选手,因为当时本科/签证等就是自己申请的,我相信自己可以Handle all。但快到大四的时候我真的力不从心,学校里的课程和科研都忙不过来,完全没有时间去准备申请。抱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心态,我不想自己在努力了多年后由于申请季做的不足而留遗憾,于是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加入了世毕盟。世毕盟也真的帮了我很多,如果没有培训师小姐姐,Mentor(MIT EECS博士),和GGU Native Expert Team润色的努力,我的申请结果可能不会这么顺利。


我还记得当初报GGU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写一个表格,里面要填申请梦校名单,我当时就只填了MIT EECS 和 Stanford EE。当时我就已经下定了决心除了这俩学校哪也不去,哪怕是我要Gap来提升背景。现在我终于可以说,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和GGU老师们的帮助,我最初的梦想得以实现了~


展望未来 & 结语

正如开头所说,到美国top校读博是我七年来始终如一的梦想。在逆境中,这个梦想会督促我砥砺前行,这会给我足够的动力克服困难。当初梦想总算实现了,也许我下一个七年目标便是三十而立,希望能成为某个领域不可替代的人(Flag先立下了)。


作为结束语,我想要跟大家说,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各位不忘初心,梦想永远不会被现实磨平。Keep the faith!

上一篇新闻

这些国家也过中秋节,漂亮的英文贺卡请拿走

下一篇新闻

纪凌尘、杨子贤、陈琳······这些从四川出发的模特们,真的很美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