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0日 星期五

上周,中国民企在海外金融市场干了一件“大事”

本周,中国民企在海外金融市场干了一件“大事”。

近日,由新湖集团、中国华信等中国企业斥资约2亿美元,主要发起的新加坡亚太交易所(Asia Pacific Exchange,简称亚太交易所,APEX)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式颁发的交易所牌照和清算所牌照。而亚太交易所的CEO则是前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创办的期货交易所。

据笔者了解,目前亚太交易所经过了2-3个月的仿真演练和客户准备,打算在5月份正式营业,首个上线品种为精炼棕榈油期货。

未来,亚太交易所还将双管齐下——在大宗商品方面,亚太交易所将选择东南亚最有优势的特色产品、新加坡贸易中转量最大的商品,以及中国、印度等国进口量最大的大宗商品品种,设计成期货交易品种进行推广;在金融衍生品方面,亚太交易所则将围绕股指、债券和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品种展开,探索汇率、利率、股票指数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中国概念股指数衍生品、人民币兑美元期货期权等。

上周,中国民企在海外金融市场干了一件“大事”

或许,这也给中国企业海外金融创新与业务布局带来了新的启示——与其争相高价收购海外金融牌照,不如撸起柚子自己干,自创金融资产交易所开展全球投资。

只不过,理想有时可以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若中国企业决定在海外自设金融资产交易所拓展海外金融业务,如何摆脱虎头蛇尾的发展历程,如何将海外金融创新与国内金融业务实现联动,如何抓住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契机壮大业务规模与全球影响力,都是中国企业必须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期海银视角专门对此进行全面解读。

中国企业海外金融布局的新启示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亚太交易所是怎么做的。

目前资料显示,亚太交易所首个上线期货品种设定为精炼棕榈油期货。

海银视角认为,之所以选择这个期货品种,一个重要目的是东南亚盛产棕榈油,足以通过庞大的现货交易争夺全球精炼棕榈油定价权。

目前,棕榈油是全球产量最大的植物油,在全球植物油产量的占比达到33%,与大豆油、菜籽油并称世界三大植物油。整个2017年,全球棕榈油产量与消费量分别达到6942万吨与6394万吨。其中,全球棕榈油的主要生产与出口国分别是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这两个国家总产量约占全球棕榈油产量的86%,出口量占全球棕榈油出口量的91%。

上周,中国民企在海外金融市场干了一件“大事”

但是,上述生产出口格局,也让棕榈油存在生产集中,消费分散、价格波动幅度大的特点,因此亚太交易所适时推出精炼棕榈油期货,可以看出其借此机会谋求全球棕榈油定价权的意图。

不过,要达到这个目标,亚太交易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小。在东南亚地区,当前涉足棕榈油期货交易的,主要是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与新加坡纸货市场(PAPER MARKET),前者主要推出毛棕榈油期货交易,后者则兼顾毛棕榈油与精炼棕榈油期货交易。不过,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主要采取当地货币林吉特交易结算,难以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参与投资;新加坡纸货市场的合约规模为每手500吨*3个月,令多数中小投资者望而却步。这无形间也给亚太交易所带来后来居上的机会。

目前,亚太交易所精炼棕榈油期货主要用美元交易和结算,如此可以吸引大量海外投资者参与,从而尽可能盘活交易活跃度,与此同时它采取FOB实物交割(指定港口船上交货),尽可能减少储存交割费用,也有利于现货交易活跃。

上周,中国民企在海外金融市场干了一件“大事”

海银视角之所以要花费大量篇幅谈这些问题,其实是想传递中国企业在海外创设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成败关键——一是尽可能盘活大宗商品现货交易规模,从而令交易所期货品种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定价具备国际影响力,二是尽可能引入不同类型投资者与交易策略,从而让期货品种交易具备足够高的活跃度。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中国企业之所以在海外创设金融资产交易所,更大的算盘,在于拓宽海外离岸人民币的投资范畴,从而赚取更丰厚的收益。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多元化的投资路径,离岸人民币投资一直是未被挖掘的财富金矿。尤其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令相关部门重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日益增加的海外人民币规模(据说已经超过万亿规模)无形间酝酿着广阔的金融投资机会。

上周,中国民企在海外金融市场干了一件“大事”

目前亚太交易所的做法是,当前精炼棕榈油期货交易市场参与者还可以选择人民币冲抵保证金,同时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但海银视角得到的信息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亚太交易所还将推出的可能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期货,中概股指数期货等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从而根据市场需要创设离岸人民币衍生品交易品种与基金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业务收入。

当然,愿景可以美好,但现实的确骨感。要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衍生品赚离岸人民币钱的前提,一是市场拥有广泛的需求,二是海外离岸人民币规模还需要持续壮大。

但这或许给中国企业海外金融布局带来新的启示——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交易品种,从而吸引越来越多全球资金与离岸人民币参与交易,最终获得理想的回报。

在这里,海银视角必须提醒的是,要在海外创设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所,难度不小。

首先是牌照问题。亚太交易所的设立,有一个重要的借鉴,就是尽可能聘请海外专业人士或资源丰富人士担任高层。比如亚太交易所邀请新加坡历史上首位女部长陈惠华担任董事长,原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亚洲主管Wong Chong Fatt与新加坡金管局负责证券期货监管的前官员Mimi Ho先后加入亚太交易所,主要负责期货品种与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推广,从而令金融业务操作流程更符合国际惯例与海外金融监管要求。

其次是金融品种的选择,海银视角的观点是,一是选择与中国需求相关,在海外当地拥有巨大交易或生产规模的大宗商品进行期货交易研发,二是选择与人民币汇率、利率、远期交易挂钩的各类金融衍生品,因此这恰恰是中国金融市场缺乏的,可以吸引大量资金前往交易,并协助中国谋求某些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

上周,中国民企在海外金融市场干了一件“大事”

最后是发展路径的规划,中国企业不妨将自己在海外创设的金融资产交易所,视为中国期货市场金融创新的离岸试验田。事实上,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机制。比如伦敦长期充当美国离岸金融市场的试验田,包括欧洲兑美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都是在伦敦试验成功后,再引入美国国内成功推广。

因此中国企业可以引以为鉴,在不少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以及人民币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创新方面先试先行,待成功后再移植到中国境内市场,从而进一步盘活交易所交易量与投资者规模,就能彻底摆脱很多交易所难逃成交量低迷、投资者匮乏、交易品种定价影响力弱小的发展窘境。

上一篇新闻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子公司签署许可协议的公告

下一篇新闻

把欧美名媛全比下去的中国百货大王千金火了!她让人好喜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