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大咖云集上海,浦江创新论坛聚焦“新愿景新未来”
未来10至15年,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今天在上海开幕的浦江创新论坛着眼于未来,以“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为主题,与国内外嘉宾深入探讨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研判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及对策,描绘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愿景、新未来。
本届论坛主宾国为新加坡,主宾省为河北省。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王瑞杰、河北省副省长徐建培分别率团出席论坛。论坛主要由“1+4+11”组成,即1场开幕式暨全体大会、4场特别论坛、11场专题论坛。应邀发言嘉宾共计近150人,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为论坛创办以来国别数最多的一次。其中,科学家和学者约占46%,企业家约占39%,政府官员约占15%,外籍嘉宾约占三分之一。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浦江方案
浦江创新论坛创办于2008年,是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打造的高层次国际论坛。11年来,论坛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坚持科技创新主题、坚持开放协同理念、坚持平台功能发挥,不断开拓论坛视野、提升论坛内涵、优化论坛机制,共吸引了全球千余位政界高层、学界泰斗和商界精英汇聚浦江,围绕国内外创新领域中的各类热点问题开展深度交流探讨,形成了一批对经济发展和创新具有突出价值的深刻见解,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国际创新论坛,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立于新起点,论坛致力于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信号释放地、重要话题引领地和重要论述策源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浦江创新论坛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介绍,在历届论坛的基础上,本届论坛在主题上将更加突出创新主体,倾听企业创新需求,为更多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者与政策制定者提供对话渠道;更加突出青年力量,着力构建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平台,邀请具有全球视野和影响力的青年英才,分享他们的成果与思考,共同探讨如何在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更加突出未来趋势,汇聚全球知名科学家和知名院士,通过跨界碰撞,深入探讨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将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应用前景;更加突出专业化、国际化,构建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交流平台,邀请国际知名综合性实验室或研究机构,介绍其经验的同时,通过促进跨学科融合、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有影响力的科研创新。
竖起面向未来的创新风向标
全球创新网络、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一体化……近年来,历届浦江创新论坛探讨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风向标意义,为上海科创中心、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发挥了平台型智库作用。
本届论坛继续增强这种功能,不断夯实“平台+研究+活动”并举的功能。来自全球的15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科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将重点围绕相关议题开展研讨。例如,如何搭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如何在技术驱动时代把握全球化视野,探讨硬技术创新创业对于全球经济的推动力量;如何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政策的对接,加快“一带一路”创新要素的相互融通,促进形成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机制;如何在开放创新环境下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如何建成国家实验室等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塑造创新策源力?围绕这个问题,今天下午举行了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研讨会,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副主任塞巴斯蒂安·施密特(Sebastian M.Schmidt)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等重量级嘉宾将发表演讲。
张江实验室特别助理兼行政总监高腾表示,承办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在于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通信实验室等中外科研机构的负责人一起探讨:如何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研究?如何更好地运营大科学设施,为全球科研人员服务?“突破世界前沿科技挑战,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墨守成规不行,单打独斗也不行,需要开放、合作和分享。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科学家携手谋求前沿科技领域的共赢。”高腾说,在合作过程中,张江实验室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的制度设计,也是研讨会的议题之一。
一颗颗指甲大小的芯片,如今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要素。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如何取得突破?明天下午将举行未来(科学)论坛2,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刘明等重量级嘉宾将发表演讲。
目前,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是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单一芯片产品,2018年全球市场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DRAM芯片技术受到电容瓶颈的制约,近年来徘徊在19纳米节点。如何打破电容瓶颈,实现DRAM芯片的跨越发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表示:“通过未来(科学)论坛,我们希望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工业界的协同创新,早日形成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的解决方案。”
拥抱世界,主动融入全球创新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在当前科技日益进步以及国际体系发生结构性变革的大背景下,新加坡与中国仍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即便挑战更加严峻,机遇仍然存在。”
浦江创新论坛,就是我国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搭建的一个高端平台。昨天下午,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上,具有全球视野和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与科技创业者集聚一堂,互动探讨我们所关注的蕴含最先进科技元素、与人类命运与福祉息息相关的N个领域,探索与洞见预示着未来社会进步的下一方向。今天的全体大会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爵士、新加坡凯德集团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臻毓发表演讲。在各个分论坛上,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总裁刘德成,美国医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临床卓越研究中心资深学者尼拉夫·沙赫(Nirav Shah),伊朗国家创新基金会主席Ali Vahdat(阿里·瓦达特),德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伯恩哈德·穆勒(Bernhard Mueller),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肿瘤免疫科学主任、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U1015实验室主任劳伦斯·齐特沃格尔(Laurence Zitvoge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弗莱维娅·施莱格尔(Flavia Schlegel)等外国嘉宾将发表演讲,与中国与会者深入探讨国际创新趋势、产业应用前景。
以色列是科创强国,自动驾驶、导航算法、区块链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层出不穷。去年10月,中以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如今,上海正在打造中以创新高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联合多方力量搭建中以技转平台。明天下午举行的产业论坛1—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海法大学技转公司Carmel首席执行官Elka Nir将发表主题为“加速推动创新技术走向市场”的演讲。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调研Carmel后发现,与技转办公室相比,技转公司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与资本和市场的接触更密切。因此,Elka Nir的演讲值得我国业内人士充分借鉴。
今年,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自然科研继续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首席学术合作机构,承办明天上午举行的未来(科学)论坛1,邀请多位跨学科研究微生物群的国际领军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与心得,与观众互动对话,深入探讨该领域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与趋势。论坛主持人由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科学总监、《自然》系列执行主编杨晓虹博士担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科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包括肠道菌群在内的微生物群有了全新认知。如近期的研究显示,微生物群能助力癌症治疗。在这一前沿领域,国际合作空间广阔,中外科学家将在论坛上碰撞出什么思维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俞陶然 图片编辑:邵竞
图片:赖鑫琳 摄影视频:司占伟 采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