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未发财报、股东声讨,陈欧“打一折”私有化聚美优品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尹莉娜
4月15日,聚美优品二度私有化迎来终局。
从“为自己代言”风靡一时到第一次提出私有化被戏称“陈七块”饱受诟病,从2012年到2016年,陈欧用了5年时间“跌落神坛”,从一个创业明星变身成为了VC投资人朱啸虎口中“巨没有品”的生意人。
不过,因为股东们的无法接受2年间超2/3的资产缩水,经过21个月的“激烈争斗”后,该笔要约宣告撤回。
2020年1月,时隔4年陈欧再次启动私有化,尽管这次私有化的实际成本更低,仅为2美元/股,发行价的不足1/10,但私有化进程却没有遭到过多的阻拦,从1月12日买方团提起要约,到2月25日私有化方案被接受再到4月15日私有化宣告完成,聚美优品实现了3个月的“光速退市”。
但在看似顺利的背后,是股东们的极度失望和一代标志性公司的黯然落幕。
2014年,聚美优品IPO融资总额2.45亿美元;而此次私有化,4月9日,买方团通过要约收购方式收购了超过4034万股A类普通股,私有化价格为20美元/ADS。由于聚美优品于1月10日调整了ADS比率,由原来的1股ADS代表1股A类普通股调整为1股ADS代表10股A类普通股,较发行价打了不足一折。也就是说,聚美优品用8068万美元的成本,就完成了私有化。
粗略计算,聚美优品仅在IPO融资额中就套现了1.64亿美元。
一、“优品”还是“假品”?
在垂类电商和团购时代,聚美优品也曾经风光过。但在高光时刻,聚美和陈欧没能逃过“造假”的质疑。
假货泛滥是聚美的第一道坎。尽管如今仍有电商无法摆脱“假货”标签,但聚美优品却可以是首个被假货拖垮的电商平台。
2013年,聚美优品宣称与全球各大品牌合作举办“三周年”庆典活动,彼时网络瘫痪、库房爆仓,3天斩获10亿元销售额。但随后,有消费者反映用完产品后皮肤过敏,对商品真假提出怀疑。兰蔻、雅诗兰黛、娇兰等国际一线品牌也发表声明称并未与其合作。
2014年7月,聚美供应商之一的祎鹏恒业被曝伪造大牌商品,同年,自称“聚美优品前员工”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爆料称,聚美的大牌化妆品出自广东某山寨专业地,假货比例高达90%,帖子还出示了部分聚美优品的采购单。对此,陈欧坚称“此事是竞争对手所为”,并公开回怼粉丝:“发来假货图片,假一赔一百万”。
陈欧的激进回应没能挽回股价的颓势。直到2014年12月底,“假货风波”下聚美优品的股价已经低于13美元,较发行价22美元几乎腰斩。公司市值仅剩13亿美元,较历史最高峰57.8亿美元蒸发近八成。
为规避假货问题,2014年Q3,聚美优品选择砍掉了第三方的美妆业务转为自营模式,相比之下,自营模式毛利率更低,运营成本却更高。在第三方商家的建设上,聚美优品则是选择与更上游的供应链合作,采用品牌合作、专柜购买和聚美海外购等模式。为了全力发展海淘业务,陈欧亲自出马带领一众高管赴韩洽谈,与品牌方直接敲定合作。
聚美的“壮士断腕”也迎来了阵痛,2014年Q4,聚美优品的毛利润50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960万美元下滑15.4%,若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聚美优品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5.5%。直到2015财年,聚美营收的97%已经转为自营,营收增长近九成,但净利润却下降近七成。
不过,聚美优品的海淘业务迎来发展,陈欧在2015年Q3的财报电话会上透露,聚美优品已经占全国所有跨境电商试点单量总和的51.2%。不过,陈欧没能料到政策的更迭。2016年的“408新政”(跨境电商新政)出台,通关费用大幅上涨,“all in海淘”的聚美优品再遭当头一棒。
2015年到2018年,电商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聚美优品的营收却一路从73.4亿元跌至43亿元,活跃用户数也从1610万下降至1070万,直至2019年后再未披露财报数据。
陈欧履历造假是聚美的第二道坎。
帅气的形象、南洋理工、斯坦福学历加持,还是纽交所220年历史上最年轻CEO,陈欧的“光环”耀眼。但与平台假货同时受到质疑的还有陈欧的履历造假。有报道称,陈欧新加坡Garena公司创业经历被该公司CEO Forrest否认。
二、“流量池”还是“乱跨界”?
墙内开花墙外香,电商业务逐渐走向没落的同时,陈欧在“跨界投资”上却玩得风生水起。
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外强调自己在投资上的头脑。从母婴社区到影视剧,从共享充电宝到空气净化器,陈欧将毫不相关的投资解释成为了看似“完美”的自洽逻辑:一个集线上社区、线下硬件和大数据的多维流量池,而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延长聚美的“保鲜期”。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流量池”的策略并没有给聚美的振兴带来多大的作用,反而拖垮了聚美本身的现金流。
2017年,聚美开始转盈为亏,运营亏损达到4.4亿。同一时期的2016-2017年,陈欧做了很多风口之上的投资:宝宝树、电视剧《温暖的弦》、街电等等,聚美账上现金也从2016年底的25.6亿降到了4亿,其中13亿被用于投资。
这些投资并非毫无收益。
2018年5月,聚美优品以总金额约86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5亿元)的价格向阿里出售宝宝树总发行股权的4%。相比于2015年,聚美对宝宝树进行了人民币3.72亿元的投资,聚美已经“回本”并小赚。交易完成之后,聚美优品还将继续持有的宝宝树总发行股本的3.33%。
2017年5月,聚美优品宣布向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街电科技出资3亿元。共享经济风口下,尽管ofo、摩拜等共享单车模式已被接连证伪,王思聪也嘲讽称“绝对不会成功”,但随后共享充电宝的发展却出乎了人们的意料:街电在2019年上半年占据了市场份额的40%,并在2018年8月就已经实现盈利。不过,但在疫情之中商场、餐饮、电影院等线下场景受到重创,流量萧条,共享充电宝赛道或许还会迎来下一轮的洗牌,街电能够保持优势依旧存在变数,陈欧的退出依旧长路漫漫。
陈欧在2017年还投资9600万元打造影视剧《温暖的弦》,从当年35亿的播放量和微博超过20亿阅读量来看,《温暖的弦》已经帮助聚美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话题营销。与此同时,湖南台和腾讯视频也在该剧未杀青时就高价买下版权,聚美的影视剧投资也做到了“稳赚不赔”。
三、一年未发财报,为进一步拖垮股价?
聚美的私有化让人们回忆起那些年回归的中概股。
实际上,中概股私有化并不罕见,由于在美估值不高、上市运营费用高,加之A股进入牛市,2015年前后,奇虎360、当当、优酷土豆、欢聚时代等公司纷纷启动私有化进程。
企业私有化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企业选择停发财报:
酷6在2016年2月提出私有化要约,自2015年Q4(财报发布时间2016年1月)后未发财报,在此期间股价变动不大,但股价在2014年开始就一直在1美元上下徘徊,2016年7月被盛大私有化。
奇虎360在2015年6月提出私有化要约,自2015年Q2(财报发布时间是2015年9月)后就没有发财报,在此期间股价下跌约50%,2016年3月完成美股私有化退市。
当当在2015年7月提出私有化要约,自2015年Q3(财报发布时间是2015年11月底)后未发财报,在此期间股价下跌约30%,2016年9月宣布私有化。
除了企业经营不善、大盘不稳定等内外部因素导致的股价下跌外,停发财报导致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不透明也是拖垮股价,降低私有化成本的“元凶“之一。
不过,与其他公司先提出私有化再停发财报不同的是,在2017年底撤回私有化要约后,聚美在2019年全年均未披露财务业绩,引发了投资者们的观望,聚美优品的日成交额也从此前的千万级甚至亿级下降到了百万级别。
直到2020年1月初私有化要约再次被提出。2月25日晚间,美股盘前,聚美优品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受了由CEO兼CFO陈欧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公告披露,聚美优品已经与母公司Super ROI Global Holding Limited以及由 Jumei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和母公司全资子公司组成的买方达成最终私有化协议。根据协议,母公司和买方将收购聚美优品所有已发行的A类普通股。
而本次聚美私有化的价格价格为20美元/ADS,看似与之前IPO发行价相差不大,但聚美优品在此前按照1:10的比例进行的并股,由原来的1股ADS代表1股A类普通股调整为1股ADS代表10股A类普通股,换句话说,本次聚美私有化的实际价格为2美元/股,较发行价打了不足一折,相较于此前7美元/股的收购价更是下跌了七成。
截至上个交易日美股收盘,聚美优品微跌0.05%报19.93美元/股。私有化完成后,聚美优品将冲击科创板、A股、港股的消息甚嚣尘上,但问题是,资本市场还能接受这个无端停发财报一年,“一折退市”的聚美优品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