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9日 星期一

这两位同学,刚刚在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获奖,与哲学有一点缘分

在2019年5月于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7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大赛中,中国队获得喜人成绩,王姝元同学获得荣誉奖,林燕盈同学夺得银牌,这枚奖牌是中国在此项国际赛事中拿下的第一枚奖牌。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作为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的成员单位,自2012年起就一直在参与和组织中国赛区的主要工作。5月26日,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研究员向两位同学表达了祝贺,并赠送了书籍作为礼物。

这两位同学,刚刚在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获奖,与哲学有一点缘分

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研究员向两位获奖同学表达了祝贺,并赠送了书籍作为礼物。

国际哲学奥林匹克:比什么?怎么比?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璇是这次比赛的中国队领队以及奥哲国际评委会成员,她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介绍了有关“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的大致情况。

国际哲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Olympiad,简称IPO)是一项面向全世界20周岁以下爱好哲学的中学生的国际竞赛。它是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主办,每年由一个国家承办。这项中学生国际赛事自1993年至今举办了27届,已经有50个国家参与这项比赛。根据赛事的规定,除了当年承办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的承办国可以派出10名学生外,每个国家最多只能派出两名学生参赛。最终颁发金牌、银牌、铜牌以及若干荣誉奖(honorable mention)。

按照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的规定,每个国家选派的参赛选手需要经过国内选拔,这个选拔活动应当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的成员单位组织和监管。随着咨询和报名参赛学生的逐年增多,从前几年开始,哲学所开始组织这样的国内选拔活动。今年的选拔,即“第27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IPO)中国选拔活动”于1月26日在上海社科院分部举办。34名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学校的中学生赶赴上海参加选拔。咨询和报名的人数远超这个数字,最后由于时间和地点的关系,仍有34名学生前来参加,这些学生只有三分之一是上海本地就读的学生,其余来自全国各地,还有4位学生专门从海外(美国、荷兰、印度、新加坡)赶回来参赛。这次国内的选拔活动基本上完全模仿国际比赛的方式进行。哲学所邀请了四位专家教授出题,他们分别从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庄子的《九章》以及当代经济伦理学家路易斯·布兰代斯的“竞争”一文中选出四段文字作为题目,出题范围涵盖古今中西。参赛学生在这些题目中四选一,用英文进行三个半小时的哲学论文写作。英语不是唯一选项,奥哲的参赛语言是英语、法语、德语与西班牙语。随后,来自中国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上海社科院的8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团经过三轮匿名打分,当场给出评议并颁奖。最后,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林燕盈、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王姝元获得代表中国赴海外参加今年的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资格。

第27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由意大利教育部与意大利哲学协会联合承办,于5月16日至1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今年,来自47个国家的102名学生通过各个国家的内部选拔从而代表自己的国家来到罗马参与国际角逐。组委会分别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古代印度的《薄伽梵歌》、意大利天才达芬奇的《大西洋手稿》以及当代美国女性哲学家唐纳·哈拉维的《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和重塑》中选取四段文字作为比赛题目,各国参赛选手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主题并且从英语、法语、德语与西班牙语中选择一种非本国官方语言的语言进行长达4个小时的哲学写作。写作结果经过各国带队老师、国际评委团以及奥哲国际组委会的三轮匿名打分与评审,汇总评分后选出2名金牌获得者、4名银牌获得者、7名铜牌获得者以及若干荣誉奖获得者。最终,中国队的两名参赛学生均有斩获,来自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林燕盈一举夺得银牌,来自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王姝元获得荣誉奖。林燕盈获得的银牌是中国在这项国际比赛中获得的第一块奖牌,实现了在该领域的零的突破。

这两位同学,刚刚在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获奖,与哲学有一点缘分

哲学所的原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全力支持,为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到高兴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作为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的成员单位,自2012年起就一直在参与和组织中国赛区的主要工作。哲学所的原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是第一位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带入中国的人。何锡蓉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6年来支持中国学生、参与哲学奥林匹克的历史。

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的哲学项目,设立于1993年,至今举办了27届。哲学奥林匹克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和管理,各参与国申请承办,每年5月举行。最先由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哲学系发起,参加IPO赛事的国家从最初几届的3-5个,到2000年代发展到10多个,至2010年代呈加速上升趋势,2010年超过20个,2012年为38个,2016年达到44个国家参赛。2017年49个。2019年47个国家。

从已经举办的27届来看,大多在欧洲国家举办,美国是2010年才开始参加的,也因为它,增加了西班牙语作为笔试语言。亚洲国家只有日本和韩国做过主办国。以前成绩比较好的也多是欧洲国家,但近些年亚洲国家也开始取得好成绩,如土耳其、阿根廷、印度等。最为令人惊叹的是,2016年的竞赛,设立的3个单项冠军中,韩国参加的2位学生占了两席(即韩国学生100%获得冠军),以至于主持人激动地说,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恐怕也后无来者的奇迹。

IPO的目标是(三促进):促进中学哲学教育、增加中学生对哲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严肃、好奇和创造性思考,推进对科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哲学反思;促进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伦理反思,鼓励智慧交流并且确保不同国家青年之间的个人联系机会,以促进文化和平。

总的来说,中国对这一国际人文学科竞赛关注不多,也没有官方组织管理,迄今参加哲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只有六届10人,参与度大概算是所有奥赛中最低的。2012年,上海学生高涵紫以个人名义参加了在挪威举行的IPO赛事,这是第一次有中国学生参加该项活动。2013年,扬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杨时雨成为第二个参加竞赛的中国人,他也是自己联系个人前往的学生。此后,自2016年至2019年,每年都有2位中国学生参加这项活动。

从竞赛成绩来看,2016年,在44国共90名参赛学生中,我们两位学生竞赛成绩排名分别为第57和76名;2017年一位进入到荣誉奖(35名之内),一位在50多名。2018年也有一位进入荣誉奖。2019年突破,一位获得银牌,一位获得荣誉奖。

从报名的人数来看,2012年1位,2013年1位,2016年7-8位报名参加,2017年20多位报名,2018年30多, 2019年来上海社科院参加选拔赛的就有33位。从学生的兴趣看,越来越多人喜欢、关注,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这两位同学,刚刚在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获奖,与哲学有一点缘分

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2019年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现场

国际哲学奥林匹克,欢迎来中国,欢迎来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何锡蓉老师退休之后,哲学所的领导们,尤其是我们现任的所长方松华研究员,对奥哲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获奖的虽然是个人,但没有何老师、方老师,没有哲学研究所和上海社科院的支持,肯定没有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今天。”

两位选手在2019年获得的成绩,对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这项活动在中国的开展是个莫大的鼓舞。据社科院哲学所估计,报名明年奥哲的同学人数可能会有增长,那样的话,明年奥哲的国内选拔活动也会相应地有所改变。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研究员提议并支持,哲学所已经开始申办国际哲学奥林匹克了。施璇告诉记者:“国际组委会已经审议通过了后面四届的承办国与城市,它们分别是:2020葡萄牙里斯本,2021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努尔苏丹,2022卢森堡的卢森堡市,2023希腊的奥林匹亚。中国上海能够申办的最早一届是2024年。我们已经提交了申请。目前据我所知,已有5个国家的城市申办2024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他们是: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俄罗斯的莫斯科,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以及瑞士的巴塞尔或洛桑。2024的承办国家与城市最后会在明年的国际奥哲会议上投票决出。我们肯定会全力以赴的,让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这一活动在不久的将来来到中国,来到我们上海!”

2019年IPO中国队参赛成员、银牌获得者林燕盈:“我和哲学的一点缘分”

此次国际哲学奥林匹克银牌获得者林燕盈,来自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当她得悉获奖的消息之后,平和双语学校高中部哲学教师李彦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国际哲学奥林匹克银牌得主林燕盈:以哲学为名的“潇洒”》,表达了学生的赞赏。

这两位同学,刚刚在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获奖,与哲学有一点缘分

平和双语学校高中部哲学教师李彦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国际哲学奥林匹克银牌得主林燕盈:以哲学为名的“潇洒”》

文中写道:“她有足够充裕的提前量将学习和课外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在我看来,她是一位很有节奏感且富有成效的出色行动者,她从不需要用截止日来倒逼自己的工作,她为自己订立时间表然后游刃有余地开始每一天的生活。她极强的专注力和执行力为她迅速在平和站稳脚跟、融入班群体打下了基础。在平和,她活得很‘潇洒’!她的潇洒,为我们的哲学课,为我们的哲学大会,乃至于为我们新成立的哲学协会,带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去年12月第二届中学生哲学大会如期举行,林燕盈也是功不可没。由于大会筹备一块,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会务工作颇为繁琐。林燕盈一人扛下了不少筹备工作,不仅如此,她还很‘友善地’督促我手中的工作。她虽然不是大会的秘书长,但倘若没有她穿插其中,牵线搭桥,我们大会筹备进度也许会大打折扣。……待第二届大会结束后,林燕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设想,她希望能推广哲学大会,同时希望建立一个学生组织,统筹管理包括哲学大会在内的各项中学生哲学活动。于是‘中学生哲学协会’的设想便应运而生了。这个协会的宗旨,就是将所有热爱哲学并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中学生凝聚起来,以国内各个开设哲学课,或有哲学教育传统的学校为平台,定期开展哲学活动,包括哲学大会、哲学沙龙、哲学副刊等,构建中学生的哲学共同体。在协会的草创阶段,林燕盈就志愿为协会撰写入会推文、拟定入会申请表,乃至帮忙张罗第一次哲学沙龙。她的潇洒遍布了平和哲学教育的角角落落。所以,这块银牌,是对她的‘潇洒’的褒奖,也是对全体平和哲学教育人的褒奖。虽然我们的哲学教育不是为了竞赛目的,也不是以奖牌定成败,但毫无疑问,通过IPO这项国际锦标,平和的孩子开启了属于这个创新时代的思考和宣言,纵有万般挑战,他们依然潇洒自若,风轻云淡。”

这两位同学,刚刚在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获奖,与哲学有一点缘分

左起:获得荣誉奖的王姝元同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璇,获得银牌的林燕盈同学。

自述】林燕盈:我和哲学的一点缘分

我是这次国际哲学奥赛中国队的参赛成员林燕盈。在这次比赛中,从筹备初赛到备战决赛,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获得银牌、为国争光倒是与一个让人雀跃的意外之喜。我是第一次做这种报告,也没有什么文采,所以只好用流水账的方式铺陈一下我参赛的过程,以及我和哲学的一点缘分,还请老师们多多谅解。

我一开始接触哲学是一个很偶然的事。初二初三的时候我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周末一个人跑到浦东图书馆里,名为刷题实为瞎逛。我一开始是被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这些学校里没有的,看上去很神奇很神秘,似乎对人类本性和社会能提供更多洞察的学科所吸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东西和学校里教的不太一样,于是就面临一个选择相信什么的问题。这时我就想,我要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什么是真的值得相信的?后来这个问题变成,我们说相信只是,只是又是什么?所以我和哲学的缘分是从相对于具体的学科问题而言更为根本的对只是本身的问题开始的,我现在也还认为哲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根本性。别的学科可能有一些假设是从事这个学科的人都要接受的,如果质疑它,可能就不再是在从事这个学科,而是在从事关于这个学科的哲学了。但哲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愿意而且能够检视自身基础,而不离开自身的学科,这种独特性和彻底性在我看来是很迷人的。

后来我参加了平和哲学学生团队组织的第一届中学生哲学大会,很幸运地获得了平和学校哲学老师李彦老师的推荐,转到平和学校。平和开的是IB课程,也是国内开设IB哲学课的很少几所学校之一。李彦老师上课的风格很活泼,他一直把我们当做平等的个体对待,课堂也主要以讨论课的形式展开。不过这也对我们的读写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比如每个礼拜有四十页左右的英文哲学材料阅读,然后每学期大概有四五次写作作业,讨论或者回应材料和课堂讨论,如果有灵感的话,每篇基本都至少能写到一千字左右,根据IB要求也是用英语完成。短短半年的训练,其实对我的提高是很大的。我记得我在第一届大会的时候写的第一篇两千多字的哲学论文,光写作就断断续续花了两三天,但是到IPO初赛的时候,我只花了三小时。当然质量肯定是有差别的,但是就语言表达方面而言,这种写作和阅读训练真的是功不可没。

IPO的消息也是我从李老师那里听说的,我那时候想,我试试看报名一下初赛,当时抱着的是国内比赛能拿一个牌已经心满意足的想法。那个时候我记得这次比赛的主题已经定下来了,就是Cultural Heritage and Citizenship,文化遗产和公民身份。我看着那个主题其实很懵的,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主要是因为我之前的兴趣也比较集中在认识论上,没怎么了解政治哲学、伦理学这样的其他这些分支,所以我能用以分析这个主题的概念工具是很少的。不过好在IPO出题不会局限在当年度的主题上,初赛也继承了这样的风格,正好有一道题是柏拉图说知识是justified true belief,被证成的真信念,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知识定义,我刚好在比赛前几天也看了类似主题的书,就主要讨论了证成这个方面,很幸运地拿到金牌,成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

在备赛期间,因为我知道我的知识面太窄,再来IPO选题跟当年度的主题其实不一定有非常明显的关系,所以知识储备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从两方面下手。一是按照上一届参赛选手的经验重新过了一遍哲学史,用的是Anthony Kenny的版本,它对每个时期的讨论都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哲学家,主要是生平、学派从属和大致的观点,一个是按照主题来分类,比如这个时代的逻辑学是怎么样的、伦理学是怎么样的,更加问题导向一点。后者是我比较熟悉的切入讨论的方式,前者可以帮助我把哲学家放在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算是我对自己看历史的方法的一种坚持。第二个方面是,IPO以前的题目有些是可以看到的,我也去询问以前参赛的学长的经验,发现每年几乎都要出现政治哲学,所以我跟平和另一个感兴趣的同学一起看了一本政治哲学的导论,还获得了从参考文献里选文章选书看的技能。其实我一开始虽然是处于功利考虑选择关注在政治哲学上,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方向也非常有意思,比如说前段时间看流浪地球就能带来新的角度。在看政治学习的过程中,也洗掉了很多因为中学课程带来的对马哲的偏见,也是很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也对这次的主题做了一些探索,这方面我和新加坡选手一起共享材料,得到了他们的很多帮助。在去罗马以前,我们也临时碰到了挺多问题,施琁老师和社科院的各位老师在这方面做了特别多的努力,让我们还是能够去罗马参赛,这一点我真的十分感激。

这次比赛出的题目很有意思,四道分别关于经受苦难和做非正义的事的选择、艺术创作的途径和意义解释的多样性,还有一道可能和印度哲学相关,我缺乏背景知识,其实没有怎么看懂。我选的是艺术那道,题目是来自达芬奇的一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如果一个画家只依赖重复练习和经验观察,而不依靠理性,那么TA只能成为一面镜子,而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达芬奇的语气应该是说这种画家不是好画家。我觉得这句话挺有共鸣的,所以选择为达芬奇辩护,当然我是一个灵魂画手,所以也不好说画家如何如何,但是我在IB的选课里有音乐,所以学了一些作曲,所以我就把画家普遍化成艺术家,把画家从事的创作过程普遍化成艺术的创作过程。我先把艺术的所指扩展得比较宽泛,以免后面不得不进入对艺术的定义的讨论,那样容易偏题。然后我首先问的问题是,是不是存在一种没有理性参与的艺术创作?我发现让这种艺术创作得以可能的方法之一是把理性定义成judgement of form,对形式的判断。就像我可以判断逻辑推理是不是为真,我也可以判断艺术作品是不是美。当然是广义上的美,我把它暂时粗泛地定义成为艺术所追求的东西。这个定义的关键在于它是一种判断,是我对已有的一个东西进行认知,某种意义上是更高阶的,这样就和单纯的模仿区别开来,是有意图的调配和组织。接下来我的任务是讨论为什么没有前述意义的理性的参与的作品是不那么好的。我给出了两个论证,一是这样的创作只是模仿,它有碍于艺术家的自主性,从德性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是这样的创作因此很难有原创性,这里我把原创性作为对艺术有价值的东西接受下来。接下去,我再论证了理性的加入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我跟现代做了一下联系,因为之前我在举例子的时候一直有用到机器人的例子,所以我提了一下理性可能可以成为人之为人,与机器区别的一个关键,稍微涉及了人格的问题,虽然最后没多少时间展开了。文章写下来大概三千多字左右。

其实写文章只占了一个上午,其他时间组委会给我们安排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比完赛那天晚上我们被拉到罗马市中心的奥古斯都广场,那是一个遗迹,本来是神庙、法庭之类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面很高的墙、几根柱子和一些石头。但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灯光秀形式的纪录片,介绍了这个建筑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里面本来是怎么样的,等等,用灯光来重建以前的盛景,了解了很多信息,也是很震撼的感官体验。学术方面,因为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我们也听到了一场关于达芬奇的讲座,才发现原来达芬奇不只是一个艺术家、发明家,也是一个哲学家。

总之,这次IPO从十二月开始准备初赛到现在,我的收获非常大,不仅仅是一块奖牌。李彦老师在备赛期间一直对我关怀有加、倾囊相授,施琁老师费尽心思帮我在赛前调整心态,而且顶住了很多我想都没想过的压力,让我能安心备赛,我觉得能得到他们的帮助,真的十分幸运。我无以为报,能够获奖,也终于不辱使命。我也希望我跟王殊元同学开了一个好头,希望IPO在中国一直顺利继续下去,希望中国队以后在IPO上能够斩获更好的成绩。

本文图片由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提供。

上一篇新闻

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首次在中国办年会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SO政策,留学生专属特殊福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