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9日 星期日

70年湖南成就权威发布丨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

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发布

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

全省公路里程位居全国第六,高速公路、高铁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四,5G部署走在全国前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10日讯(记者 邓晶琎)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建设,相继开工和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又没有办成的大事,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不断筑牢、夯实、做强的基础设施,已成为湖南百姓感受最深、获得感最强的重要发展成果之一。

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基本形成。全省公路里程位居全国第六,高速公路、高铁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四。全省除石门县外,已有121个县市区可半小时上高速公路。全省通航里程达1.2万公里,居全国第三。

能源保障能力跨越式提升。目前,我省拥有火电、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各类电源,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15%。

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建成。已建成各类水库1.4万座,占全国的1/7;各类灌区7.39万座,灌溉面积达489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解决3509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信息化网络覆盖全省。全省100%的城镇和行政村、55%以上的自然村实现光纤网络通达,省会长沙已完成约700座5G基站建设,5G部署走在全国前列。

“四张网”筑牢幸福之基

70年湖南成就权威发布丨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

(7月25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70年湖南成就权威发布丨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晶琎

通讯员 龚杰媛 杨红伟

9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大力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建设,相继开工和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又没有办成的大事,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

近年来,湖南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撑引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筑牢、夯实、做强的基础设施,已成为湖南百姓感受最深、获得感最强的重要发展成果之一。

1. 公路高铁里程跃升全国前列,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基本形成

70年来,湖南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已基本形成。

公路里程全国第六。到2018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725公里,居全国第四位;打通出省通道25个;全省除石门县外,已有121个县市区可半小时上高速公路。全省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超2.3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近21万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99.97%,通客班车率达99.70%。如今,湖南公路总里程已达24万公里,位居全国第六,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6倍,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

高铁里程全国第四。已建成京广、沪昆、洛湛、焦柳、湘桂、渝怀等国家干线铁路,营运里程达5069公里,是1949年的5.3倍。其中,高铁营运里程达1730公里,排名全国第四位。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5.8%、78.1%。

民航网络飞向全球。到2018年底,全省已开通运营长沙、张家界、常德、怀化、永州、衡阳、邵阳、岳阳共8个干支线机场。湘西机场、郴州机场正加快建设。去年,全省民航旅客年吞吐总量达3024万人次,其中,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527万人次。全省机场已开通了57条国际和地区直飞航线,可直达洛杉矶、法兰克福、悉尼、墨尔本、莫斯科、伦敦、内罗毕等22个国家和地区。

航道港口能力提升。目前,全省通航里程达1.2万公里,居全国第三。其中,千吨级以上航道达1111公里。全省共有港口63个、千吨级以上泊位107个。全省港口吞吐量达2.43亿吨,集装箱量达67.7万标箱。岳阳港、长沙港发展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其中岳阳港跻身全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

70年湖南成就权威发布丨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

8月19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智能驾驶车辆在进行测试。目前,该测试区已实现5G全覆盖。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城际交通提质升级。长株潭城际铁路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沙磁浮建成通车。长沙地铁1、2、4号线建成通车,运营总里程达83.67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汽车客货运站(场)2.5万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92倍;营运汽车、船舶、城市公交、出租车数量分别达到35.3万辆、5131艘、2.9万辆、3.5万台,极大方便了三湘群众出行和货物流通。

2. 从“难用能”到“用好能”,能源保障能力跨越式提升

70年来,我省能源事业沧桑巨变,实现了从“难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发展,极大改变了城乡面貌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电力供给大幅增加。1949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1.53万千瓦、最大单机容量0.25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0.23亿千瓦时。到2018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4543万千瓦,最大在建单机容量达1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745亿千瓦时。目前,我省拥有火电、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各类电源,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15%,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7587倍。

电网实现全覆盖。1949年,全省仅长沙-湘潭1条35千伏线路。到2018年底,全省已建成1条±800千伏直流特高压,拥有20座500千伏变电站,全省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显著提升。如今,全省农网改造深入推进,“户户通”工程全面完成,户均配变容量提高到2千伏安,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保障。

天然气从无到有。建成西二线樟湘支线、忠武线潜湘支线等气源通道,开辟了缅甸、中亚、俄罗斯、海上LNG和国内多气源保障,年输送能力近60亿立方米,首条国家干线新粤浙湖南段也即将投产。到2018年底,全省天然气管网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覆盖全省63个县市区。

煤炭行业提质增效。煤炭生产实现了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不安全煤炭产能,煤矿数量减少近800处。

(2018年9月23日上午11时45分,由长沙南站开往香港西九龙站的G6113次列车抵达香港。(资料图片)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3. 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显著提升,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建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仅有水库10余座。70年来,全省坚持治水兴湘,初步建成了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综合水利工程体系。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相继建成了五强溪等防洪控制性枢纽以及东江、涔天河等骨干水源工程。莽山、毛俊等大型水利工程陆续开工,洞庭湖重要堤防加固、四口河系综合整治等重大水利项目加快推进,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治理全面启动实施。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1.4万座,占全国的1/7,总库容51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5座;堤防2万公里,治理河道0.87万公里,各类灌区7.39万座;泵站5.3万处,其中大型14座;水闸3.4万座,其中大型151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6万多处;塘坝166万多处。

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我省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先后打赢了抗击2013年全省性大旱和2016、2017年流域性大洪水“战役”。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近十年全省年均因灾死亡人数从415人下降到36人,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从8.56%下降到0.72%,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从1.46%下降到0.16%。

水利发展惠及百姓。已解决3509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堤防保护人口2387万人,保护耕地2583万亩,152个城市防洪保护圈闭合;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万座;灌溉面积达489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节水灌溉面积647万亩、除涝面积65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5万平方公里。

4. 信息化网络覆盖全省,5G部署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信息化网络体系日益健全,城乡数字鸿沟有效缩短,移动网络覆盖全面提升。

信息网络覆盖全省。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省电子政务云平台、运营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各类企业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成移动通信基站28万个,光缆线路总长度达204万公里。全省100%的城镇和行政村、55%以上的自然村实现光纤网络通达,城市、农村固定网络接入能力分别提升至1000M、100M。省内所有城区、县、乡、行政村以及80%自然村实现4G全覆盖,交通干道沿线4G覆盖达96%以上。全省固定、移动宽带用户数分别达到1767万户、5383万户,移动宽带每户月均流量消费增长至8.3G。

信息服务不断优化。信息消费门槛逐年降低,流量资费从最初的120元/G降至目前5.4元/G。依托不断完善的信息基础网络,农村电商网络得到极大发展,信息惠民、电商扶贫作用日益凸显,湘西、湘南地区培育了多个享誉全国“一县一品”网销特色农产品。

5G部署走在全国前列。省会长沙已完成约700座5G基站建设,实现了核心商圈、湘江新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部分区域的覆盖。按计划,全省今年还将再新增2000座5G基站,主要集中在省会长沙。2020年,计划在全省14个市州核心城区新建1.6万座5G基站,并实现省会的规模商用。2021年,计划再新建3万座5G基站,基本完成14个市州主城区、重要功能区、重点应用区规模组网并全面实现商用。

数字经济形态显现。省内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视频文创等重点优势产业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高速宽带,重构了产业价值链,实现了自身数字化转型。如今,窄带物联网(NB-IoT)快速发展,已在乡镇以上形成连续覆盖,并在生活服务、环境监测、社会智能化治理等领域催生了多种形态的数字化服务。

【答记者问】

湖南“铁公机”网络加速完善

——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湖南交通发展日新月异。我省当前在公路、铁路、航空领域的建设发展进展如何?未来有何具体规划?

9月10日召开的第四场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副主任王亮方、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肖文伟回答记者提问。

长沙加快构建四小时航空经济圈,航班密度和覆盖区域数位居中部第一

问:湖南正在加快构建“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目前进展如何?

答:当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口岸办)、省机场管理集团等单位正加快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制定了《构建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三年行动规划方案》,推出了《促进长沙机场客货运航线高质量发展支持措施》。目前,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已通航“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内14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个城市,每周运营188个定期客运航班,其中日本、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和香港、台湾2个地区每天均有多个直达航班。航班密度和覆盖区域数位居中部第一。

预计到2021年,长沙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力争突破3300万人次,可通航“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内160个城市,其中国际和地区城市51个;“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内年出入境客流将达到330万人次。

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2022年实现“市市通高铁”

问:湖南在高铁、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方面有哪些安排?

答:近年来,我省高铁、高速公路等骨干通道建设成绩斐然。至2018年底,全省高铁通车里程达173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725公里,均居全国第四位。但也要看到,湖南作为中部省份,要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和作用,综合交通的网络密度需求比其他地区更高。

我省将重点加快推进规划内重大项目的实施,并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笼子”。将加快实施张吉怀、黔张常、常益长等在建项目,确保在2022年实现“市市通高铁”;加快推进渝长厦高铁长赣段,呼南高铁湖南段,铜吉高铁、张石高铁等规划内项目前期工作,并适时启动建设;全力争取国家支持永清广、渝湘等高铁通道规划建设。

高速公路方面,我们将加快当前在建的长益扩容、安慈等13条(段)共773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在“十三五”末期实现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破7000公里。全面推进醴娄扩容、炉慈(湘鄂边界的炉红山-慈利)、桑龙(桑植-龙山)、张官(张家界-怀化官庄)、新武(新化-武冈)、衡永(衡阳-永州)等规划内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争取在“十四五”初期,《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基本建成“七纵七横”高速公路网络。

打通断头路、瓶颈路,重点解决路网衔接不畅问题

问:我省如何进一步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提高公路路网整体效益?

答:结合我省各方要素保障条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当前重点任务和中长期措施。

当前重点任务: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35个路网局部优化项目,重点解决当前亟须解决的路网衔接不畅问题。其中,普通公路相关项目共28个,主要是指高速公路与国省道之间、普通国省道与国省道之间衔接项目,总里程83.1公里;高速公路相关项目共7个,主要是高速公路收费站和互通匝道改扩建项目(含G0421许广高速黄沙街互通连接线2公里)。

中长期措施:结合“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推进实施高速公路经常性拥堵路段扩容建设、国省道提级改造以及农村公路与国省道的衔接,持续深入完善我省路网。

目前,已正式下发《湖南省公路网有效衔接实施项目工作方案》,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

上一篇新闻

长沙朝正垸将建视频文创产业园 已进入招商阶段

下一篇新闻

“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高级别论坛在长沙正式启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