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梅 之 魂(报告文学)

2008年11月8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虽是初冬时分,然而在鸡西大学阳光大厅里却是花团锦簇,春意盎然。今天,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化局、市文联、矿业集团总工会协办,由鸡西名人协会、美协等六家文化艺术团体承办的“王兰亭师生梅花国画展”暨《王兰亭冰雪梅花技法》首发式将在这里举行。届时,市委、市政府、矿业集团的有关领导、市各界文化名流、书画爱好者数百人荟萃一堂,而这一天正是王兰亭老先生八十岁寿辰,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由衷钦敬和良好祝愿。

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国家一级美术师的王兰亭如今已是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百幅梅花国画展之后,王兰亭的名字便随着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的竞相报道,一夜间走进了千家万户,王兰亭的名字已和千姿百态的梅花有机融合在了一起。经过艰苦的跋涉,辛勤的耕耘,王兰亭终于迎来了一个丰硕收获的季节。

而在这前后,王兰亭分别在黑龙江美术馆、第二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广州汕头等地多次成功举办个人“梅韵兰风”、“梅花、腊梅”国画展,他的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参展并多次获一等奖,他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及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艺术馆收藏。

古稀之年的王兰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谓大器晚成。那么对于一位终生痴情于美术事业的追求者,何以到了晚年才得以焕发艺术生命的靓彩?那些早应属于他的荣誉和光环又为何姗姗来迟?在他成功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兰亭,去共同感悟他的生命历程吧!

(一)

河南鄢陵——腊梅的故乡。在一个梅花竞相绽放的季节,王兰亭瓜瓜坠地,于是那傲雪凌霜先天下而春,千姿百态万点飘香的梅花,从小就给了王兰亭以巨大的影响和熏陶,童年的他常常站在梅树前,静静地注视着梅花,有时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他甚至能看到梅花花瓣悄悄展开的瞬间是那样的神奇,这给王兰亭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无限的神秘和遐想。也许是他的天赋和大自然给于他的启迪,使他在求学的年龄义无反顾地考取了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江西师范大学(原师范学院)深造,师从徐悲鸿弟子美术大师彭友善教授,得到了彭教授的悉心教诲。老师们对这个言语不多、朴实刻苦的河南学生极具好感。彭教授曾说,此生如能坚持不懈,以后定成大器。彭老师成了影响王兰亭一生的人,王兰亭以感恩的心情,号“师彭轩”。

1956年王兰亭毕业了,年轻的王兰亭踌躇满志,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踏上了开往东北省城哈尔滨的列车,因为那里刚刚成立了一所“哈尔滨艺术专科学校”,师资奇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王兰亭别无选择。然而王兰亭理想的风帆尚未完全展开,学校就夭折了,因为生源太少学校被迫关闭。

王兰亭在人生的道路上第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王兰亭的父母希望他回河南老家工作,老人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他当时也有足够的理由和条件达到这个目的。但当组织找王兰亭谈话,听说鸡西师范学校缺少美术老师时,他最终还是说服了父母,毅然决然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并说服爱人也调到鸡西。从此,王兰亭几十年的光阴岁月便留在了东北这个边陲小城中,鸡西成为了他永远的第二故乡。

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王兰亭看到了和自己当年一样大的学生和他们充满求知欲望的目光。他暗暗诫自己,为人师表,决不可误人子弟。他下决心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全身心扑在教学上,虽然有时也有创作的冲动,可是面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责任,他还是狠狠心把它放下了。时间一长,王兰亭和蔼可亲、诲人不倦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每个学生,他们从心里把他视为兄长老师。

王兰亭十分喜爱毛主席的咏梅一词,常常以此自勉。他常对学生说,做人,要有梅花光明磊落的品格,做事,要有梅花披苦迎春的精神,则人生甚幸。

一晃三年过去了,随着三层教学大楼的竣工,鸡西师范改为鸡西第九中学,这在当时的鸡西中学里,无论从校舍设备、师资力量以及领导层的配备都堪称一流。王兰亭由专职的美术教师变成了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兼教美术课。面对一个近50名还没有脱离孩子气的入学新生,王兰亭感到自己任重而道远,毕竟是刚刚走上班任的岗位,王兰亭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很多,要想的事情很多,要做的工作很多,他感到了压力,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知道这些茁壮成长的小树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需要更多生长的养分和良好的环境,他要当一名合格的园丁。同时,他也以一种无奈的心情与他挚爱的美术专业渐行渐远,然而他无怨无悔。他的班级学习成绩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参加学校和市里的各科竞赛均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他能如数家珍般说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住址和生活状况。

初一的第二学期刚刚开学,有一名叫牛淑兰的同学一连几天没来上学,这引起了王兰亭的注意。在一个洒满落日余晖的傍晚,王兰亭走进了牛淑兰的家,这才得知牛淑兰因家庭生活困难和父母身体多病而决定退学,这对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来说是残酷的。王兰亭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决定说服牛淑兰的父母。王兰亭真诚的话语,苦口婆心地劝说,让牛淑兰的父母十分感动,终于答应让牛淑兰第二天去上学。牛淑兰哽咽着,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临走时,王兰亭将身上带的钱如数留下,让牛淑兰第二天交学杂费,剩下的钱给父母买些药。之后,又为牛淑兰申请了助学金。

今天已是政府公务员的牛淑兰也早已退休。每每提及往事,牛淑兰总是眼含泪花,她说,王老师当年不管她,她这一生可就惨了,绝不会有她现在的今天。

王兰亭以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责任感和慈父般的情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的许多学生日后成为了各部门的领导,也有的走上了市级领导的岗位。

1967文革之年,鸡西矿务局要举办一个毛泽东思想教育展览,便通过组织把王兰亭借调到矿务局,王兰亭的美术天赋在这一刻得到了爆发式的发挥,展览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和轰动。人们对这个平日里朴实沉稳的老师再一次刮目相看。矿务局领导说服王兰亭留在矿务局。王兰亭对当时混乱不堪的教育状况痛心疾首,无力回天,于是他挥泪告别校园,告别了他工作十几年的教师岗位,在矿务局当了一名工会干部,后来成为一名高级政工师,于是,时光老人便把王兰亭勤奋敬业的脚印永远留在了近二十年的政工路上……

(二)

寒来暑往,光阴荏苒。1985年,58岁的王兰亭退居二线。卸下了职业生涯的担子,生命才仿佛真正属于他自己。以他的性格,他不会赋闲在家,可是干点什么?自己已挂笔多年,面对人才辈出的美术领域,这个年龄还来得及吗?

然而对美术那份不舍的情结又常常使他心如撞鹿般难以平静,那段时间他的心像半空中的浮云飘忽不定,于是,一封充满迷茫和困惑的信飞到了彭友善教授的手中,信很快回来了,老师信中殷切的鼓励和期望给了王兰亭以巨大的信心和勇气:有山必有路,这个路就是勤奋,就是坚持,就是不懈的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艺术的顶峰。并说,你悟性很强,应该有所作为。

一切都需要从新开始。王兰亭把尘封多年的书和画笔通通找了出来,当年在学校学的是人物、水彩、西洋和国画,尤以水彩和国画见长,主攻山水和风景。当时他只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和提高,并没有想到日后会画梅花。时间在扎实的勤奋中和不为外界干扰的平静中悄然过去。反复临摹,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记忆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创作,三年多的时间王兰亭究竟画了多少张画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1989年,在矿务局工会、矿工报社、美协和文联等部门的支持下,王兰亭在鸡西工人文化宫举办了第一次画展,他成为在鸡西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应该说画展办的很圆满,也很成功,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王兰亭并没有沾沾自喜。当画展结束,他重新静下心来,冷静地审视着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发现作品的质量和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在北京学习书画装裱时,在燕京宾馆又见到了他十分想念的老师彭友善教授,彭教授80多岁高龄每天仍坚持做画,这给了王兰亭极大的触动。他拿了两幅作品征求老师意见,彭教授端详良久,拿起笔“唰、唰、唰”添加了几笔,就这几笔,整个画面便增加了许多生气,意境也有所升华,这让王兰亭感到了自己巨大的差距,也感悟到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真谛。临别,老师真诚寄语要“师法自然”。

王兰亭深谙其义。是啊,大自然是艺术创作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时,王兰亭听说中央美院国画系黄润华主任在黄山举办国画培训班,老人毅然前往,成了20多名学员里年龄最大的学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兰亭自感获益匪浅。结业式上,黄润华这样评价道:最刻苦认真、最虚心好学、悟性最高当属年龄最大的王兰亭老先生。

之后,王兰亭不顾家人的阻挠和反对,毅然踏上了外出写生的旅途。从此,泰山、庐山、张家界等许多风景名胜区,留下了这位老人艰苦攀登、不懈追求的身影,祖国壮丽的河山让老人心旷神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老人常常惊叹不已,而写生途中的遭遇也给老人留下了惊魂的刹那和难忘的记忆。

王兰亭清楚地记得那是90年9月24日,老人决定步行穿越张家界十里画廊后从天子山后路上天子山,这很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采集到有价值的题材,老人早上5点准时出发,随身只带了几个苹果、饼干和一瓶矿泉水,而照相机和当作拐杖的竹棍则是老人必备的。路上行人稀少,只碰到一对中年妇女,于是结伴而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天空突然下起小雨,那两名游客决定返回,并说服王兰亭一起回去,老人却执意前行。老人走走停停,不断地拍照和写生。

老人在时下时停的小雨中踽踽前行,在穿越天子山后路时,面对空旷寂寥的大山和茂密的深林,王兰亭感到了一丝孤独,这时从对面走下来一个人,此人边走边东张西望,让人感到有些诡异。老人不禁有些紧张,紧紧握住竹棍毅然迎上前去,与此人擦肩而过,回头望去此人已渐渐走远,老人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下午四点,王兰亭终于到达了天子山风景区,雨后的天子山太阳初现,飘渺的云彩在半山腰中变幻莫测,让人目不暇接,王兰亭在速写簿上飞快地勾画着,脚步在不知不觉中向前移动,这时一阵风吹来将画簿吹开,老人在抚平画页的同时才无意识的向下看了一眼,这一看让老人惊出一身冷汗,再往前走两步,就是万丈深渊。好险啊!在两天的时间里,老人家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写生素材。

91年在华山,登上西峰时已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层层叠叠的峰峦辉映得无比壮观,王兰亭迅速支上画板,全身心沉侵在素描中,他全然不知危险正向他悄然逼近,当他偶一回头,发现三个不怀好意的年轻人向他悄悄走来,距离不到30米,眼中流露出邪恶的目光,王兰亭警觉起来,好在住处很近,便迅速撤回住所,三个年轻人无可奈何地悻悻离去。

从华山回来,王兰亭准备创作100米长的山水画卷,可他的这个想法还没来得及运作,便被一则消息击碎,广西美院黄格生画了120米的漓江山水画,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画山水的可谓大有人在。艺术的可悲在于重复别人。王兰亭决心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可是画什么呢?

1992年,鄢陵的梅花迎着早春的飞雪又一次绽放枝头,王兰亭回到老家照顾患病的父亲,他又有机会站在童年常去的那棵梅树前,这颗几十年历尽沧桑的老梅树依然枝干挺拔,傲立群芳,这让王兰亭肃然起敬。有人说,宇宙间的万物都是以圆形的轨迹运行,也许王兰亭应了这句话。他又回到了童年的起点。“自己一生酷爱梅花,为何不画自己的最爱”?那一刻王兰亭暗下决心,要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虽然老来变法绝非易事,然而老人的性格决定他认准的事情一定会勇往直前。

于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十下大江南北,全国有名的梅园一一留下了老人的足迹,那五彩缤纷醉人的花香,那干裂厚重、劲如铁骨的老干,让他激动不已,让他心胸豁达,却又让他有一种无可名状的负重感。一次,他看到一株卷曲着的古梅老干历经风雨已经干裂、空心,却在寒风中顽强地挺立着,欣欣向上的新枝在它脊背上丛丛拔起。。。。。。他顿觉母体的伟大与艰辛。这种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震撼着他的心灵,也冲开了他的创作思路,奠定了他“以干为本”的画梅风格。

王兰亭写生几近痴迷,在南京梅花山归来经过中山路钟表厂时,一颗梧桐树的树干强烈的吸引了他,这颗树干古朴而苍劲,造型奇特,老人家急速拿出画板,坐在路边的石凳上,南京的早春雨水频繁,方才还艳阳高照,突然间下起雨来,老人全然不顾,把衣裳脱下来用左手撑着来遮挡画簿,这一幕被路过的一名军官看见,便悄悄上前为老人打伞遮雨,又有一名大学生也主动上前举起雨伞,老人报以感激的微笑。回到旅馆才发现两层衣服全都湿透了,但看到写生的四幅画稿心里十分高兴。老人一路上十分简朴,矿泉水、面包、方便面伴随老人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当百幅梅花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展出获得一片叫好声时,我们很难想像80%以上的作品是王兰亭在父亲的病榻前创作的,多年来父亲一有病他便赶回老家,一方面尽人子之孝,尽心尽力伺候父亲,一方面不遗余力,刻苦进行艺术创作,晚上他苦思冥想进行构思,白天当父亲入睡便埋头做画,邻居看到作画的条件十分艰苦,便主动把门板摘下来给王兰亭当画桌用,酷暑盛夏汗水任性的滴落在宣纸上,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那朵朵怒放的梅花。当王兰亭创作接近尾声时,九十多岁老父亲的病也奇迹般的好了。

王兰亭做画可谓融贯东西取百家之长,却又不拘泥于前人大胆创新,他的代表作《古梅情》构图庄重,气势宏伟,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画家以高超的水墨技巧和独具的匠心将梅的情操、梅的灵魂表现的淋漓尽致。难怪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看完画展后说道:“王兰亭创作的大幅梅花雄干英枝,又有创新,的确不同凡响。”

(三)

王兰亭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己的技艺留给后人,在祖国美术的百花园中能有自己培育的花朵。于是,古稀之年的王兰亭一方面继续作画,一方面著书立说培养新人,他的教师生涯在这里得到了极具生命力的延续。他平易近人,对每个学生因人施教且又诲人不倦,他常常不顾年事已高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进行现场讲解,一次到兴凯湖湖岗在讲解如何取舍枝干时,王兰亭不顾低洼的地势和积水站在树下,一直到学生们全都弄明白了他才走出来,可这时他的鞋子全都湿透了,这让学生们深为感动,而正是从王兰亭的身上学生们懂得了在艺术的道路上该怎样去追求。


十多年的时间王兰亭的弟子已多达数百人,让王兰亭十分欣慰的是他的许多学生均已成为省市美协会员,在省市举办的画展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看到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王老先生的欣喜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2004年,王兰亭的身体渐趋不适,血管痉挛导致右手发颤,握笔已感困难,王老却依然笔耕不缀,他用左手握住右手,每画一笔都要凭神凝气调整好手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王老凭借惊人的毅力几年间又创作了多幅作品,其中2008年的五福冰雪梅花以其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技法受到了外界极高的评价,王老将梅花和冰雪大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使得王老先生的画梅风格个性更加鲜明,风格更臻完美,人们在作品前常常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2007年元旦过后,王老的血管痉挛导致的右手发颤日趋严重,但为了圣火传薪,播扬梅花绘画艺术,老先生以桑榆之年 ,滋兰树蕙,在日出日落间,在满天星斗下,克服了点滴丹参发困所带来的身体不适,双手握笔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冰雪梅花技法”的著述,其中的甘苦局外人是很难体会的,一笔一划间充满了老先生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篇篇章章寄托了对后人殷切的期望,此书对美术爱好者是一部难得的教材。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会长刘大为对此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此书题写了书名。

早春二月,王老家阳台上的几株腊梅迎着窗外满天的飞雪竞相绽放,这使我想起毛主席的咏梅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突然醒悟到:这就是梅之魂,这正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所讴歌颂扬的梅之魂啊!

上一篇新闻

从红极一时到绯闻缠身,By2到底走错了哪一步?

下一篇新闻

这所高校:受周总理亲切关怀,开创多个第一,多位“外交名将”都从此走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