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邢云超:刚柔相济是管治香港之基础条件

香港政务司司长李家超10月3日于网志发文,“移除水马,香港恢复安全面貌”。政府总部、警察总署及中央派驻机构作为管治核心之标志,其原貌的恢复,象征着安全、稳定和信心。国庆期间,全港多区挂满国旗和区旗,一派浓厚的节日气氛。“香港国安法”和“爱国者治港”药到病除,反中乱港势力全面隐退,立法会亦恢复理性,不再是外国代理人瘫痪政府之工具。

二十三条正呼之欲出稍前,林郑特首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表示,国安法和新选举法给香港社会注入两剂强心针,但日后仍需“打醒十二分精神防范极端恐怖主义”。香港由乱及治云开雾散,但安全风险料会转入地下或演变成“孤狼式”而且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她说,香港回归以来,基本法23条一度遭遇污名化,如今国安法实施一年多,社会焦虑乐见消弭,但政府依旧面临风险。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9月25日表示正在研究23条立法细节,涵盖如间谍罪、窃取官方机密罪等未尽事宜。本土恐怖主义已孕育,境外反华势力仍试图颠覆特区政权,牵制国家发展大局。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要防止不被外国势力利用作为危害国安基地,“一国两制50年不变,不代表到2047年一定有所改变,中央会适时公布如何处理2047年之后问题”。

香港基本法23条立法专门针对叛国、叛乱、处理外国团体在港活动等7项犯罪,下届立法会12月19日换届,随后或展开相关咨询工作。23条立法是特区政府宪政责任,早晚都要本地立法。法学交流基金会副主任傅健慈教授回应“点新闻”,依据国安法第七条之规定,香港应尽早完成基本法规定的维护国安立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审视香港实际情况,取长补短。

外交部9月24日发布“美国干预香港事务事实清单”,囊括美国以港遏华事实证据。冷战至今,美国在港培植庞大势力,威胁中国主权与安全。早在去年4月29日,美前国务卿蓬佩奥妄言反对基本法23条立法,声称香港推行国家安全立法不符合“一国两制”承诺,影响美国利益。前特首梁振英通过脸书回应,正是基于有人在香港越来越罔顾中国主权,维护国安的需要才日益突出。该出手时就出手,刚性应对唯选项。

由乱及治要固本培元“一国两制”之“一国”的强化冀国家高速发展同步惠港。香港要淡化政治纷争,完善中央与特区间节点工作和双重责任,亦需提升一国及两制辩证关系的理解纬度,利用民生杠杆撬动民情、改善民意。年初港深升格合作层次由政务司长对接市长到特首直接对接书记并设立跨境基建专班以因应北部调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密对接港北都会发展策略及时联动新科技城规划建设,有学者形容港深于深圳河相遇,跨境握手,交汇融合,必将铸就超越纽约和伦敦的国家发展双引擎及全球经济最中心,实现港深凝望百年后的共识。

9月30日,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深入基层,先后走访香港渔民、创业青年及社区居民,目睹和体察了多间㓥房和笼屋。他说,中央高度重视香港民生民情,对不同行业近期出台21项惠民政策。香港解决住房问题,虽涉及土地、规划和投入等具体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只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问题可以逐步解决,中联办坚决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为民谋利。

中联办核心成员集体“落区聆听,同心同行”,直接听取市民呼声,多名司局长效仿下沉,访苦问穷。虽有学者疑因香港历史上是维护既得利益者社会,在资本主导体制下,“民众多是政客的选票框”,对此举有效性、持久性、可复制性及“公屋减贫,精准扶贫”之良政善治在不同制度下会否空间受限,甚至水土不服审慎乐观,但是,中央机构躬身垂范,传递北京关切声音,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政治风暴后,香港已转轨换道,正在焕发全新政治风尚。

深度改善民生、持续增长福利开支、全面支援青年发展及透过收入再分配编织社会保障和住房安全网急不可待。香港房委会8月31日公布,香港目前有127.2万间公营房屋,公屋租户人均居住面积由2011年的137呎扩大至2021年的161呎,但租金亦同步上升。即便新版“香港2030+”规划面积提至215呎,高于东京210呎却低于新加坡270呎及深圳的300呎且申请人数截至今年3月底,较10年前8.9万人增加6.4万人,涨幅为71.9%。10多万个㓥房现时仍有逾22.6万人蜗居。

10多年来,特区政府视房屋为“重中之重”并先后推行“长远房屋策略”及“明日大屿”以建屋安民,纾解深层矛盾,如今公屋轮候周期更长,有人批评议会泛政治化使然,亦有声音指责当局浅尝辄止、知难而退、缺乏进取、囿于政制、唯看图表、只听报告,引起诟病和非议。10月4日,民建联成立“告别㓥房行动”,调研租务市场,监察数量多寡,提出务实“贴地”,从而推动政府制定路线图并列入房屋长远规划。

高屋建瓴需因地制宜

特首林郑6日于立法会作任内最后一次年度施政报告。40 场咨询会、3800份意见书基础之上形成的55页重磅内容引起广泛关注:一)填海、腾地、祖堂收购及屋邨改建,解决房屋土地问题;二)构建三百平方千米宜居宜业宜游“北部都会区”,着手“双城三圈”新布局,接驳深圳铁路系统,提升边境土地经济利益和战略价值,再建本港另一科技城;三)成立文体旅游局、分拆房屋及运输局等政府架构,增设决策局及副司长职位,重构服务思维,活化管理机制,提升管治效能,跨越深港行政界限,融进湾区大格局,导入国家整体治理体系。

港媒主流评估报告有魄力、有亮点及重大突破,既直面土地房屋棘手问题又放眼未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亦有智库专家质疑北部基建匮乏,觅地荆棘满途,持份者利益冲突及程序效率低下。据悉,建成北部都会需20余载,政府虽考虑使用组合拳,除政府库房、公私营合作、亦会发行绿色债券、精简行政程序、设立滚动进度计划、持续更新房屋及基建达标情况以消除市民对实施速度及发展成就忧虑和空泛之感。然而,仍有专家忧心挑战之大,似乎远水难解近渴,呼吁政策因地制宜,掷地有声。

在特殊历史节点,政府作为掌控资源、拥有公权力的第一责任人,理清思路、果断承担、推进建设、纾解民困已利剑在弦,以“四新精神,四通策略”将大视野跳出本港思维,着眼大项目,融入大湾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固“一国”之根本,更要不失时机培“两制”之元气。只有刚者更刚,柔者更柔,刚柔相济,读懂用好国家政策,愿景与规划才有机会及早成为现实。

上一篇新闻

宁波:一座对青年友好的城

下一篇新闻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侨商齐聚重庆觅发展机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