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汕头古建筑之家:三代人的“独具匠心”

“我小孙子素描相当不错,十有八九也跟他哥哥姐姐一样学建筑设计!”提及孙辈,77岁的纪传英笑意盈盈。从事古建筑营建修复工作四十余载的他,重视古建保护,更重视文化传承。

受他影响,祖孙三代都与建筑有解不开的缘,不仅传承了技艺,更传承了孝老敬亲、勤学自律、精益求精的良好家风,又将“小家”的能量辐射到“大家”,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个名副其实的“古建筑之家”入选11月底刚刚公布的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纪传英一家。

◇◆勤学为本,以孝当先

纪传英出生于典型的潮汕家庭,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就“过番”到印尼谋生养家,却因双目失明断了联系,由母亲一力将两个年幼的儿子拉扯长大。事业稳定后的纪传英深知,父亲的下落是母亲没有了却的心结。于是他托朋友辗转打听,历经一年多的波折将父亲寻回,接到汕头老家赡养终老。

敬养父母,是纪传英最看重的美德,而这样的家族故事和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在儿孙中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很好的家风熏陶,”纪传英欣慰地笑说:“前段时间我因病入院,二儿子远在江西工作,百忙中抽几天照顾我就得回公司,开完会又再急匆匆赶回来,孙子在广州也一直打电话关心。”

在纪传英的家庭中,良好的家风都是耳濡目染成就的。从事古建筑修复行业四十余年的纪传英不仅是建筑师,更是美术家,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五六点读书,工作之余也手不释卷,家中藏书一万多册,涉猎广泛。

纪传英版画作品。

大孙女纪东宜从小一放学就喜欢跑去爷爷的房间,围观爷爷作画,或是“偷”几本藏书看。久而久之,她也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去澳大利亚攻读建筑设计专业。“其实不光是建筑学,东宜对心理学、服装设计、经济学都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我们一直没有约束她的兴趣和天赋,让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纪东宜的父亲纪雪山表示。他自己也接手了父亲纪传英的事业,在古建筑修复上致力半生。

其他几个孙辈也都成绩优异,或是选择了建筑相关专业,或是在绘画上展现出不俗的天赋。好学自律的家风和艺术的家学氛围让孩子们获益无穷。

◇◆精雕细琢致力古建修复

2014年,历时五年修复的新加坡“粤海清庙”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和新加坡政府“旧建筑修复工程奖”,而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企业能获此殊荣。

回忆参与这一项目的修复过程,纪雪山透露并不容易。虽然粤海清庙不大,但作为当地潮州社群兴建的最早庙宇,历经120年,要想还原其历史原貌,难度不小。这座古庙涵盖的传统工艺多样,包括嵌瓷、泥塑、木雕、大漆、贴金、彩绘、灰塑画等,而其中嵌瓷作为古建筑的“头脸”,是修复的重点。粤海清庙屋顶上有大人物造型120个、小人物造型几百个,全部以嵌瓷工艺完成。纪雪山说:“宁可进度慢一点,成本高一点,也要坚持做‘细’、做‘精’,技艺传承是作为古建筑营建和修复公司更重要的使命。”

纪传英现场传授相关技艺给两个儿子。

这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传袭自父亲纪传英。潮汕人所熟悉的汕头天坛公园、澄海塔山寺、妈屿天后宫、西堤骑楼等都出自纪传英的巧手,河北沧州纪晓岚纪念馆、江西宝华寺大雄宝殿、福建龙岩天宫山万佛塔等也都是他的作品,承建工程项目中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古建筑群的修缮,也有民居宗祠、庙宇塔幢、仿古园林建筑。

正是因为纪传英对待每一处古建修复作品都追求尽善尽美,才有新加坡等国外项目的慕名而来。粤海清庙得以重展新姿,也让中国企业的名字刻在了海外名胜的纪念墙上。

◇◆代代传承接力社会担当

2013年,为了给周厝塭小学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纪传英亲自设计,并与其他几名热心人士共同捐资数十万元,对校舍进行了改建;周厝塭村的道路、凉亭、环境等公共设施也总是由他免费整修。一些特困户遭遇困难时,纪传英总是带头捐款捐物,还经常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物资。“有多大力,做多大的事。”纪传英说。

儿子纪雪山接手公司后也积极支持公益事业,“百企帮百户”扶贫济困活动和“青企助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等公益项目都有他的身影。2018年,听说区里一所小学的足球队资金困难,无法给孩子们提供统一的球衣,纪雪山主动提出出资购置。孩子们也很争气,男女球队在区级比赛中都勇夺冠军。

今年疫情暴发之初,看到为防疫工作奋斗在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物资短缺,纪雪山将能够搜集到的一批紧缺防控物资全部捐献给了社区居委会,之后又尽可能地为一线疫情防疫工作提供物资支持。

疫情期间,纪雪山为社区居委会捐献物资。

纪传英一家身体力行,诠释了何为“传承”,何为“好家风”。纪雪山说:“家风教育良好,才能把小家经营好,经营好小家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王涵琦

受访者供图

【作者】 王涵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