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有毒?吃多了相当于慢性自杀?营养师说“无糖”也没那么简单
文 | 吕若琦
糖有毒?美国权成杂志《自然》提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摄入多了如同慢性自杀。”
不可否认,吃糖确实能缓解压力,然而这种甜蜜的负担正慢慢蚕食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因此,新加坡宣布禁止高糖饮料广告,成为全球首个禁止高糖饮料广告的国家。
无糖食品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它是否代表健康?营养师告诉大家,“无糖”没那么简单。
关于无糖食品
营养师最想告诉大家这两点
据外媒报道,新加坡将禁止高糖饮料广告,此举旨在减少疾病。新加坡在控糖上所做的惊人举动,使得无糖概念备受人们关注,为此,很多商家打出“无糖食品”“糖尿病专用食品”等宣传口号。
一些糖尿病患者为了弥补饮食上的限制,认为只要是标有“无糖”字样的食品,就可以大胆食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无糖食品≠不含糖
根据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者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低于0.5克,若含糖量低于5克可宣称为“低糖”。
糖可以是白糖,也可指各种有甜味的、能够在人体中转变成葡萄糖的食品成分,比如麦芽糖、葡萄糖、果糖、果葡糖浆等。
甚至从广义来说,哪怕没有甜味,只要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也可称为“糖类物质”。糖类物质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之一,主要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
从科学的角度上看,绝对的无糖食品是不存在的。因为原材料中自带糖分,除非原材料为水,或者特殊配制的食品才可以做到。
按照国际惯例,无糖食品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者其他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比如加了糖醇的饼干可以叫作无糖食品,而根本不加糖也没有任何甜味的淡味饼干不能叫作无糖食品。
2.不同甜味剂有不同的特点
甜味剂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口感甜、能量低,并且在体内不会转化为葡萄糖,因此不会升高血糖,或对血糖值没有明显的影响。
目前无糖食品所使用的甜味剂可分为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其中糖醇有天然的,也有用糖类加工而成的。甜味剂还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热量,分为营养型与非营养型。
一般情况下,天然代糖和糖醇具有低热量,属于营养型甜味剂,而人工代糖属于完全不被人体吸收、不会产生热量的非营养型甜味剂。
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甜度高、价格低,除了不产生热量,也不会升高血糖指数,但是大部分人工甜味剂具有苦涩味或金属后味,同时,人工甜味剂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吃多了可能会拉肚子、破坏肠道菌群、令食欲大增等。
常见的有安赛蜜、甜蜜素、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等。其中甜蜜素是否致癌致畸在世界上存有争议,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甜蜜素作为食品甜味剂,另有包括中国、法国、德国等在内的80多个国家均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甜蜜素,但有明确的限量。
天然代糖以从植物中提取为主,比如甜菊糖苷、甘草苷、罗汉果甜苷、叶甜素等,一般带有植物名字。天然代糖甜度极高,有的甜度甚至是蔗糖的上千倍,安全性相对人工合成的好,也不升糖,不产生热量,因为甜度极大,需要量极少,有时商家也会添加其他可能产生热量的辅料,比如糊精。
糖醇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甜味剂,常见的有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糖醇等。糖醇的结构很难被人体吸收,几乎不升高血糖指数,甜度与蔗糖相近。
糖醇入口后往往伴有微微的清凉感,因为它在溶解时会吸收一定热量;同时,糖醇因不被口腔中微生物利用,还能增加口腔碱性,不仅不腐蚀牙齿,还是防龋齿的好材料。但是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糖醇在过量摄入后可能会引起腹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