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 星期六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潮汕话,公认难懂的“鸟语”,号称比专八还难。


如果给你4-5年时间,你能学会,甚至精通潮汕话吗?


河北人赵曙光做到了。


而且,他把潮汕话与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了海内外潮汕人民家喻户晓的话剧大明星。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最近,《南方都市报》发布了一篇对赵曙光的专访,他回忆起当年从河北来到汕头的故事。


在镜头面前,这个长相酷似谢贤,看起来绅士十足的叔叔,满口潮汕口音。


其实,赵曙光这个名字,不如他的话剧角色“夏雨来”响亮。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石磨罚你担去担回来。”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夏雨来》系列潮语电视剧几乎成了每个潮汕人茶余饭后的必备。


潮汕80、90后的父母,大部分看过《夏雨来》,“夏雨来”甚至红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潮汕华人圈子里。


“夏雨来”对潮汕话梗的运用之妙,让潮汕人拍掌叫好。


很少人知道,“夏雨来”的扮演者赵曙光,是河北衡水人。


赵曙光从小就跟着家人来到汕头生活,从小听潮汕话,但也更多仅限于听。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上世纪70年代的汕头,对外地人并不友好,你不会讲潮汕话,大多会被叫“外省仔”。


你会说,但说得不地道,还是会被区别对待。


赵曙光在汕头的第一份工作是汕头歌舞团跳舞,一跳就是8年,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对小品和话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经常到歌舞团排演的话剧中跑龙套。


1978年,汕头重新组建话剧团时,因为刚好缺青年演员,赵曙光觉得机会来了。


相比起跳舞,话剧最难的不是表演,而是潮汕话。


为什么一定要字正腔圆的潮汕话?


要把潮汕话运用到台词里去,不地道的话肯定会露馅。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怎么才能把潮汕话说得没有外地口音?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举个例子,我那时总会把月亮的‘月’总会说成比划的‘划’。”


要改有多难?潮汕话有八个音调。什么概念?


首先你得会说这八个音的潮汕字发音:即:低、抵、帝、滴、池、弟、地、碟;

或:分、粉、奋、忽、云、混、份、佛。


只要你把以上两列的字,按潮汕话从头到低依然读出来,就自然形成了潮汕八音,而且你念熟悉了,其他的字你也就能按这个八音调拼读出来了。


前提,你得会这八字的潮汕发音,这两行的任何一行八个字都行。


赵曙光当时每天都找汕头本地朋友帮忙正音,同时找来潮汕话的字典逐字矫正。


“平时没事就练绕口令训练口舌灵活度,排练时也要逐字逐词校正发音。这样一直坚持了三四年后,我才讲得一口地道的潮汕话。”


从如今赵曙光嘴里讲出来的“三四年”,似乎对他近50年的艺术人生来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但,也正因为这“三四年”,才有了后来的“夏雨来”。“夏雨来”在潮汕的走红,堪比如今王一博和肖战激起的饭圈文化,当时很难有谁能撼动“夏雨来”的地位。


据赵曙光回忆,很早很早以前,在汕头澄海,坊间流传着秀才夏雨来的故事。


作为潮汕的传奇人物,没有正史证明夏雨来是真实存在过,从媒体的资料来看,夏雨来是清朝年间潮州龙湖寨的一位秀才。


科考几经落榜的他在附近乡里教书,至今龙湖古寨还有一条夏厝巷。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龙湖志》只把其作为民间传说,有《夏雨来故事》九篇。


夏雨来聪明、活头、有横窍。但,也有认为他所干的事,往往损人利己,行为放荡,入不了史官法眼当是正常的。


因为为人狡猾,人给取花名夏狐狸,所以后转称其谐音叫夏雨来。


今日的龙湖寨夏厝巷他的老宅门口,还赫然挂着“夏雨来故居”,供人参观。不单龙湖寨有关部门欢迎来客,夏氏后人还居住着,从容面对来客询问。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正是因为它不是历史,是民俗文化,所以大家喜欢“夏雨来”。


为什么“夏雨来”必须用潮汕话来演绎?这和潮汕的城市生活气息和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城君的朋友就经常和我吐槽自己的父母,“买个菜能买一年,非要找不同的人聊天,上天说地,从你家的小狗,说到你家的状元。”


还有,很多潮汕人晚上都是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滴茶”,饭后,一聊就是一整晚。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潮汕人碰在一起,第一句问候就是“食未(吃饭了没有)”,而这真和潮汕美食没有太大的关系。


不管是汕头还是潮州还是揭阳,大家都说潮汕城市的生活节奏慢,其实更多说的是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浓缩在了赵曙光打造的“夏雨来”身上。所以,顶流的秘诀在于接地气。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为了更好地还原夏雨来,赵曙光当年走遍了潮汕大大小小的乡村,和村民聊天,听他们讲夏雨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从来就不是虚的。


一个外地人,还原一个潮汕野史的人物,真的不容易。赵曙光开始创作,写剧本,1995年《夏雨来》第一部问世,之后9年,每年一部,整个《夏雨来》系列一共十部。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我想过《夏雨来》会受欢迎,但当时想不到会这么火。”


整整十年,《夏雨来》不仅火遍粤东地区,还震动了整个海外潮人圈。


赵曙光到东南亚国家表演,观众全场高喊“夏雨来”。


在很多潮汕人心中,“夏雨来”就是他身边的一个朋友。他说着潮汕话,演着生活琐碎事。


《夏雨来》几乎每场戏都有朗朗上口的潮语打油诗,也就是押韵的段子。


在第一部中,夏雨来为了整蛊欺软怕硬的灯笼商贩,故意跟在灯笼摊贩后面卖吊瓜,灯笼商贩吆喝一声灯笼,他就在后面跟一句吊瓜,合起来就是“灯笼吊瓜”,谐音也成了“灯笼吊衰”(潮汕话为“吊灯笼倒霉运”的意思)。


地方话剧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很容易上得去下不来。


在没有社交媒体没有视频可刷的那个年代,《夏雨来》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老少皆宜,也没有所谓的文化程度,管你是屌丝还是文化人,管你在农村务农还是在负责城市建设。


特别是那些潮汕老爷爷老奶奶,特别喜欢“夏雨来”,这些老人成了这部神剧的忠实粉丝。


“片中红桃粿摊子、上书斋、养猪、担柴禾等场景都是潮汕人最熟知的,这无形就拉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赵曙光说。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与其说《夏雨来》是地方话剧,不如说它是一部连续剧。而这也似乎是“夏雨来”无法被超越的原因之一。


后来,赵曙光继续在潮汕话剧领域深耕,虽然也有《72家房客》这样的IP剧,但汕头话剧的黄金时代,终究停留在“夏雨来”。


赵曙光还在坚持着,但在如今的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再出一个“夏雨来”太难了。我们平时拿起手机,打开视频流媒体,能刷到无数个城市的“夏雨来”。


他们都有“夏雨来”身上的不少关键词,但很难让人真正地停下来认真地细品,就如赵曙光不喜欢别人叫他“笑星”。


“笑星就是小品中放一些没有营养的段子娱乐大众,观众笑一下就过去了。一个演员总不能止步于此,除了逗笑之外应该给观众带来思考。”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从演员的角度,这话没有错,但我们是不是也要反问一下自己,现在大多数的人也许只需要一笑而过,而不是得到一个“为什么”的答案。


这就是矛盾的。


赵曙光最近几年的作品如《风雨侨批》《母亲的梦》《大潮商魂》等,多为政府购买、惠民演出的形式演出,但“夏雨来”再也回不来了。


到底是我们不需要“夏雨来”了,还是“夏雨来”真的不可能回来了?


这个河北人花4年学会潮汕话,拍出了顶流神剧,还成了潮汕大明星


参考资料:

1. 对话“夏雨来”:北方人演潮语话剧,成海内外潮汕人共同记忆 《南方都市报》

2. 这就是背后不尊重人的代价!看潮汕传奇人物夏雨来如何教训别人!爱生活爱老吴

版权声明:

文中部分图片及封面图来自《南方都市报》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

上一篇新闻

“直播带货”助力中国经济复苏

下一篇新闻

赏花正当时!广州海北有个桃花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