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19年1月以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在云南调研期间,独家专访了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对昆明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放管服”改革、滇池保护治理以及文化创新的内在嬗变机理进行了探讨,连续四天在头版显要位置推出系列报道。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详尽内容:

静水流深。一度经历了“运动式”“大轰大嗡”“雨过地皮湿”管理方式的昆明市民,近年来渐渐体会到另一种治理风格潜移默化的效果:“打好基础”“水到渠成”“久久为功”。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组在云南调研期间,独家专访了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对昆明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放管服”改革、滇池保护治理以及文化创新的内在嬗变机理进行了探讨。即日起陆续刊发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昆明跨越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格局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把握地方特色、提升城市能级,要找准坐标系、参照物。”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地方发展必须有特色,一定要在大的格局中把握举措,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昆明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点,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首先得提升城市能级。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自身产业强了,才有资格去辐射别人。”厂长出身、在首都北京工作多年的程连元认为,产业是一个城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这是昆明领导班子深入调查研究后,给昆明产业定的方向。

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环境支撑、需要生态的涵养。程连元认为,产业发展离不开三大“生态环境”。

第一个是政治生态。“一个地方连续三任书记落马、多名班子成员出事,基层干部疑虑困惑、无所适从,这样的政治生态怎么可能干好工作呢?各自只想各自的事,谁还去想发展的事、国家的事,这样的地方是不会有希望的。”程连元说,“一个政治生态出了问题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社会认同感会减弱,企业的投资信心也会大受影响。”

第二个是自然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既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也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大健康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天蓝地绿、空气清新不仅是人的生活需要,也是产业发展的良好肌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才行。”

第三个是发展生态。这更多考量的是一个地方的治理能力和软环境。“要规划引导发展,环境服务发展,管理规范发展,开放促进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治理共赢发展,文化引领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引领发展。如果文化环境不好,大的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停滞不前。因为那个地方文化不支撑,封闭的文化干不了开放的产业。”程连元说。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程连元主政昆明之后,针对产业总量规模小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链条短、配套能力差,园区发展水平低、集聚效应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多方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即: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思路,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构建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发展的底力正在体现。2015年至2017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从4008.9亿元增加到4857.6亿元,年均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502.2亿元增加到560.9亿元,年均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从3497.9亿元增加到4217.9亿元,年均增长9.8%。2018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滇中新区也在提速发展。2015年至2017年,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460.7亿元增加到574.4亿元,年均增长1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3.4亿元增加到56.9亿元,年均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1.7%提高到26.2%。2018年,预计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关键是人的心态改变了。”程连元说:“现在想干活的干部多了,格局扩大了,也知道怎么干了。”

坐标系决定格局。“原来70%的干部不主动干活,还自我感觉良好。只跟15个兄弟州市比行吗?跟成都、西安等省会城市比比,跟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化城市比比,还能自我感觉良好吗?”

最大的格局就是党中央、云南省委给昆明的定位,要跳出昆明看昆明,把昆明的发展置于全省、全国及国际化的格局中来思考和谋划。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是昆明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程连元告诉记者:“从基底一点一滴做起,老老实实干活,一招一式见真章、出实效,才能逐步把发展思路调整过来。”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昆明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为把这一美好愿景变为具体工作实践,编制了《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并在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明确了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确定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展望未来,程连元向我们描绘了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蓝图:这将是一座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一座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一座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一座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一座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

昆明,这座底蕴厚重、开放包容、生机勃勃的城市,正朝着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昆明跨越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滇池治理是头等大事

滇池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昆明的发展方式转变。

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这曾是滇池水质的真实写照。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滇池作为昆明的“母亲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民,赋予了昆明舒适宜人的气候和独具魅力的湖光山色。历史上,五百里滇池美景,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上世纪90年代初,滇池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昔日的“高原明珠”魅力日渐消退。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滇池本来是云南特别是昆明的一颗明珠,现在反而成了昆明乃至云南的一块伤疤,损失实在太大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不能只算小账,要算长远账、不能只算眼前账,要算整体账、不能只算局部账,要算综合账、不能只算单项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禀赋,是昆明的亮丽品牌和宝贵财富。如果没有滇池,昆明不仅会失去生机,也将失去一半的美。近年来,昆明市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把滇池治理纳入城市治理体系,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约束条件,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使滇池治理和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切实减轻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压力。

为改变以往滇池保护治理采取单一的工程治理模式,投资巨大、污染源不清、效益发挥不明显、保护治理科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昆明市委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委托高校、科研院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论证,在充分摸清滇池保护治理现状、造成滇池污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思路和“技术上综合、管理上严格、治理上广泛”的原则,推动滇池治理工作内涵由单纯治河治水向整体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治理升华、工作范围由河道单线作战向区域联合作战拓展、工作方式由事后末端处理向事前源头控制延伸、工作监督由单一监督向多重监督改进、保护治理由以政府为主向社会共治转化,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滇池治理集约化、科学化水平。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针对滇池水质出现波动、河道水质下降明显、面源污染控制不严等问题,昆明市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控制”要求,目标倒逼,量化考核,全力以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昆明正采取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合流污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完善流域截污治污系统、优化流域健康水循环、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效能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滇池水质目标与总量削减目标,力争到2020年让滇池水更清。

“作为滇池流域的细胞,只有这些交错纵横的每一条支流沟渠都干净了,滇池才会变清”,昆明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针对河道治理责任不够清晰的问题,昆明市研究制定《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目前,滇池流域已全面建立了“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及三级督察制度,实现了河渠湖库河长全覆盖。同时,昆明还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出台实施《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及配套文件,在滇池流域河道及支流沟渠全面推行河道生态补偿机制,有效促进了入滇河道水质提升和地方责任的落实。

过去一段时间,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区域内的采石、采砂、采矿、取土及砖瓦窑采区严重破坏了昆明的生态环境及城市景观。记者从昆明市林业、国土等部门了解到,为解决好“五采区”这一历史原因形成、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修复难度大、修复成本高、且无经验可借鉴的难题,昆明市委痛下决心、敢于碰硬,排除一切困难和干扰,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坚决整治关停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区域“五采区”,并扎实开展植被恢复工作。截至目前,72个矿权已全部关停,已完成恢复治理面积1828亩,正在开展恢复治理3350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针对滇池自身净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昆明市实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2013年12月建成通水试运行至2018年11月底,累计向滇池补水28.37亿立方米,是滇池总水量15.6亿立方米的1.82倍,有效降低了滇池水体污染,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实现了“与湖争水”向“还水于湖”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滇池美,美就美在滇池水。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流域水环境、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显著改善。记者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环保局获悉,滇池总体水质摘掉了劣V类的帽子。2018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均达到Ⅳ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

另外,为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监督,昆明市在游人如织的海埂大坝设置了“滇池流域河长制公示LED大屏”,实时更新着滇池水质监测情况、破坏滇池环境的案例,以及对环境友好行为的表扬。与此同时,环境保护领域问责更加严厉,记者从昆明市相关部门了解到,2018年,昆明市环境保护领域共问责单位13个、追究责任1123人。

滇池水质的改善,给滇池带来了新的生命力。随着滇池保护治理深入推进,滇池正在向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蜕变,“高原明珠”正在逐渐重放光彩。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昆明跨越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放管服”改革让政府成为“店小二”

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必须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政府不该管、事实证明也管不好的事,要简政放权。

近年来,昆明市从行政审批入手,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各级政府部门在开展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开出和索要的各类证明、盖章等材料,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要件再精简38%,时限再压缩51%。在中央广播电视台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昆明市在基础设施评价和政务环境评价上位列全国前十,其中基础设施评价位列全国第6名,政府环境评价位列全国第8名。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榜单中,昆明市营商环境排名由2017年的22名升至2018年的13名,一年内跃升9位。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为企业当好服务员,正成为全市公务员的普遍共识。”在采访过程中,昆明市政务服务局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

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昆明市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倾听群众和企业的呼声,主动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把审批事项一项一项拿去对比,认真分析审批要件多、审批时间长的深层次原因。

之后,昆明市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取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干部作风进行明察暗访。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四个一”国际营商环境等实施意见,大力推广“一窗通办、一网通办、马上办好、一次办成、就近申办、全市能办、掌上通办”的“七办”模式,对行政审批要件进行再精简、对审批时限进行再压缩。当前,昆明市正准备采取“六个一批”措施,即取消审批一批、予以冻结一批、下放权限一批、合并事项一批、调整类别一批、纳入省级下放目录一批,进一步精简、规范、下放行政许可事项。完成“六个一批”工作后,昆明市本级的行政许可事项将只剩76项,在全国已公布行政许可事项的省会城市中数量将会是最少。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到窗口办件的速度提高了,很多事项只需要跑一次,有的还能用手机、电脑‘一键办理’。这几年,办件的效率提高了很多。”这是昆明市市民马先生的切身体会,也是昆明市“放管服”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政务审批大厅,昆明市政务服务局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在,昆明市的广大领导干部都是服务员,要服务好企业、服务好项目、服务好广大投资人。我给自己任命为大堂经理。”说到这里,她笑了,但她也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

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部手机办事通、投资审批中介超市等等,在“放管服”改革中怎么进一步细化?怎么“一张网”解决所有问题、实现“一网通办”?改革没有完成时。《昆明市全力推进一网通办、审批服务便民利企、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已经发布,方案又提出了53项具体措施,旨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利企富商的政策环境、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细致入微的服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亲”“清”的政商环境。

“过去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之前是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但事就是不办,现在不仅服务态度很热情,效率也很高,群众和企业办事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群众和企业对昆明市的政务服务作出类似的评价。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第三方评价结果显示,群众对市级政务服务的满意度从2016年第三季度的87.45分上升为2018年第三季度的93分,上升了5.55分。

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的背后,是昆明干部队伍发生的变化。一位长期在昆明工作和生活的媒体从业者在交谈中向记者提起,“近年来,昆明市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有了积极变化,呈现出一些新风新貌,感受最深的就是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越来越多了。而且昆明干部的视野和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和他们聊天总以省会城市自居,习惯拿现在的成绩和过去纵向对比,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危机感;现在谈到自己负责的工作,昆明的现状如何,和成都、西安、南昌、贵阳等城市比,优势是什么、不足又有哪些,已经可以娓娓道来了,格局和视野明显更加开阔了。”

良好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吸引力、竞争力、驱动力。当前,昆明正以提高效率为核心,以企业满意为标准,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昆明跨越式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文明是城市辐射力的根本

文化是更持久、更根本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比制度更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近年来,昆明市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成果共享的利益导向、民生为先的需求导向、反映民意的问题导向,既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又推动民生工作思路由“自我封闭”向“敞开大门”转变,紧盯教育、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到昆明办学、办医,公共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针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育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昆明市坚持开放办教育,扎实推进名校、名师、名长“三名”工程,主动对接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引入优质学校到昆明办学,大力引入优秀校长和教师到昆明施展才华。记者从昆明市教育局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共引进清华附中、北京八十中、中央民大附中、青苗学校、芳草地学校、湖北黄冈中学、河北衡水中学等省外名校来昆明合作或举办学校24所,累计新增优质学位6万余个,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昆明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昆明市的优质高中覆盖率达到74.5%,高考一本上线率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为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昆明市还将继续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加大内培外引力度,确保2019年引进名校4所、名师50名、名校长4名。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昆明市老百姓的“痛点”。为加快补齐这一民生短板,昆明市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在让老百姓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也解决好昆明市医疗卫生资源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据昆明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介绍,“十三五”以来,昆明市累计引进北京市安贞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9家医疗机构在昆合作办医,引进的北京阜外医院已经开始运营,2018年还与北京301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大。同时,昆明还建成了涵盖519家医疗机构的医疗联合体,医保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成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14个县级人民医院均建成二级甲等医院,100个乡镇卫生院、539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据了解,2015年至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2.5%,婴儿死亡率下降了41.7%。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的文明程度、文化影响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资产、资本。近年来,昆明市秉持“不在于‘得牌’,而是让老百

姓受益;不是让城市‘受奖’,而是让老百姓得实惠”的理念,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我为文明昆明代言”“礼让斑马线”等80余项主题活动,着力打造“便民行动”“爱心行动”等六大“春城志愿服务品牌”,认真抓好“道德实践、阵地建设、环境净化、关爱帮扶”四项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弘扬文明新风的良好氛围。干部群众普遍反映,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干部的精气神上来了,街道环境干净起来了,城市更加文明了,为民创建、创建惠民的实际成效初步显现。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要想增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仅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还显得不够,必须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同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对此,昆明市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并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昆明市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持续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力度,昆明国际友城旅游联盟、中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落户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慕尼黑国际啤酒节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上合昆明马拉松、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世界龙舟赛、中华龙舟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先后举办,南博会、旅交会等开放合作平台影响力日益扩大,昆明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昆明还致力于建设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之都,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积极培育金鼎文创园和紫云青鸟等一批对外文化贸易聚集区,皇威传媒等21个文化企业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云南映象》等20个文化项目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新知图书集团在南非、斯里兰卡、泰国等9个国家建设了国际连锁华文书局,昆明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西部地区走在前列,先后被列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

中国经济时报持续关注昆明:内在嬗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配图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云南省“五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联系正越来越紧密,昆明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也将越来越深入,文化交流活跃、文化贸易繁荣、文化合作密切的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的雏形正在显现。

昆明发布整理编辑

上一篇新闻

「国内外」2018潮汕人富豪排名榜

下一篇新闻

为什么设立国家公祭日?这个重要原因很少人知道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