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02日 星期日

高僧辈出普化寺

普化寺,创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位于台怀中心地庙集群区南二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颇为雅致。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玉皇阁及两厢楼廊,左右禅堂,吕祖阁,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

高僧辈出普化寺


普化寺人来人往

本网小编从普化寺历史传承看来,普化寺虽然是五台山比较年轻的一座寺庙,但它地灵人杰,化导有方,僧才济济,高僧辈出。

高僧辈出普化寺


五台山普化寺

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法门龙象、翻译家法尊法师就是出家于该寺的一位僧人。他思想进步,爱国爱教,精通佛理,游刃于汉藏两种文字之间。他曾将《大毗婆娑论》、《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汉文典籍译成藏文;又将《藏文辞典》、《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辨了不了义论》、《现观庄严论》、《辨法性沦》、《四百论颂》、《入中论略解》、《俱舍论力释》、《菩提灯论》、《释量论》、《释量论略解》、《集量论略解》等藏文经典译成汉文,为沟通汉藏文化,弘法利生,贡献了毕生精力。

高僧辈出普化寺


高僧辈出普化寺


继一代佛学大师法尊法师之后,普化寺又来了一位爱庙如家的“修庙迷”、慈悲为怀的“神医僧”——藏明和尚。藏明和尚是大同华严寺三义法师的高足。早在五十年代中叶,他就来到了五台山。他解放思想,积极肯干,艰苦奋斗,爱庙如家。在五台山期间,他先后修过显通寺、黛螺顶、万佛阁、观音洞和普化寺等五座寺庙。就普化寺而言,仅三年时间他就带领僧众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僧寮、禅房130余间。因此被誉为“修庙迷”。常言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参禅、诵经、修庙、管庙,是和尚们的本职工作。但藏明和尚牢记佛祖教导,又有大乘菩萨的精神。他不仅庄严佛土,还利乐有情,在他农禅并举的当儿,还以佛教医药明的理论,为广大僧众行医治病。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平衡,身体无病;四大增损,百病丛生。人之疾病,不外是身病和心病两种。藏明师父常以施药、针炙、按摩、接骨、捻痛和修定、观想及运动、养生、天然食物疗法对治此病。他最擅长的是接骨、按摩、捻痛,曾为教内的道友、教外的法友、国外的朋友,治疗过许多疾病。因此,他被誉为“医术如神”的“佛国名医”,也还被远隔千山万水的天津铁路医院聘请为“院外名誉骨科大夫”同时,他还在普化寺开设了“佛教医院”,一面治病救人,一面又将祖传的接骨秘方传授给了缯俗人等,充分发挥了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所以,人们誉他为“神医僧”,党和政府又给他“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高僧辈出普化寺


(左一)普化寺住持妙生法师

藏明师父年事已高,但他仍是口不离弥陀,心不离佛祖。他为了光大佛法,法轮常转,传灯接薪,培养出了一大批僧才。1991年时,他已退居二线,息心静养,将普化寺的工作交给了妙生和尚。妙生,法号宝住,是藏明和尚的得意门生,现任普化寺的住持。他思想活跃、戒律严明、禅净双修,有一定的佛学造诣,尤其擅长书法,且能左右手开笔,是五台山年青的佛教书法家。他认为言以心声,字能传神,顺其自然,拙朴尤佳。所以,他在管理寺庙和诵经习定之余,多是即兴而书,一气呵成,法喜众生,结缘化众,结识了不少法门龙象、高贤文士和善男信女。普化寺不仅有典型的民国建筑,而且有别具特色的彩塑雕刻,还有绍隆佛法的释家狮子,致使普化寺法转常转,香火兴盛,成了五台山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名闻遐迩的极乐净土。因此,国内外的善男信女,大凡到五台山的释家弟子,无有不到普化寺参观游览,取经学法,结缘敬佛的善人。自八十年代以来,普化寺的藏明、妙生师徒二人,先后接待过胡耀邦、万里、李鹏、康世恩、秦纪伟、邓力群、廖汉生、杨成武、李铁映、赵朴初、杨易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接待过由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用惠谛长老率领的日本天台宗日中友好访中团、日本大牟田市佛教会组织的万古长青第二次访中团、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西区佛教会访中团,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临济塔落庆访中团、马来西亚佛教总会访中团?、美国纽约光明寺朝圣团、菲华佛教朝山团、香港佛教青年协会访中团、台中丰原市慈云寺访中团、由圣严法师率领的台北农禅寺佛教访中团等等。他们进行了佛教文化交流,建立了友好关系,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为五台山佛教的历史增加了一页光辉篇章。普化寺的妙生住持,正在积极准备,办理手续,应新加坡佛教协会的邀请去贵国参观访问、传经送宝,让文殊菩萨的智慧之光照耀在世界东方。

高僧辈出普化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普化寺佛教文化将随着昼夜不息的清水河流向太平洋的彼岸。

上一篇新闻

潮汕文化考(五)之 方言、歌册、讲古

下一篇新闻

大事件 丨「重彩大乘」 战乃明、王春霞上海艺术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