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绿色金融国际化征程丨中国央行发起的NGFS是个什么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一个叫NGFS的国际机构被中国央行频繁提及。

“中国央行参与发起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这个网络正在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之一。”今年5月12日,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我国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时谈到。

在这个发布会上,来自中央财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相关负责人一同回顾十年改革成果,是一个郑重严肃的场合。由此,我国央行对NGFS的重视程度可窥一斑。

今年3月,中国央行在官网发布《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一文也提及,深化合作,让绿色金融成为“全球大合唱”,央行还主动引领和积极参与多双边平台及合作机制,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市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人民银行参与发起设立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已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合作平台之一。

5月31日至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BIS)、欧洲中央银行、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联合举办第二届“绿天鹅”视频会议,易纲在会议上发布主旨演讲。

“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NGFS、GIP、BRBR等一些国际合作机制,都是中国参与发起的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平台。这些平台在积极促进国际绿色金融合作、解决合作与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上,皆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的“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论坛上,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

全球多数央行认为环境和气候风险会引起金融危机

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简称NGFS)并非一张网,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

在2021年2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艾明介绍了人民银行参与国际合作情况,也隆重介绍了NGFS已成为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研究合作的重要平台。

此前,NGFS研究工作组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介绍,之所以成立NGFS,缘于全球的央行与监管机构的一个共识:环境和气候相关的风险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的重大来源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是2017年发起NGFS的八家央行之一。从2017年至今年年初,马骏以人民银行行长特别顾问的名义担任了NGFS监管工作组主席和研究工作组主席,这两个工作组主持推动了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分析、防范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金融风险、央行绿色金融研究能力建设等工作。

2021年,中国央行形成了绿色金融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是五大支柱之一,而NGFS也是全球央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也就是说,环境和气候因素可能会演化成金融机构要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可能会对金融稳定构成系统性的威胁。可以简单理解为:全球多数中央银行认为环境和气候风险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

NGFS成员已包括100多家央行和监管机构

据艾明介绍,NGFS是中国人民银行与荷兰央行、法国央行和宏观审慎与处置委员会、英格兰银行、德国央行、瑞典金融管理局、新加坡金管局以及墨西哥央行8家央行和监管机构于2017年12月共同发起。

NGFS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宏观金融稳定、微观审慎监管的影响,旨在强化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动员资本进行绿色低碳投资。

马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介绍,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内,NGFS成员已扩大到代表五大洲的130多家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观察员机构,推动了一系列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共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NGFS的成员所代表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NGFS第一任主席由欧央行(ECB)执行委员会成员Frank Elderson担任;今年三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总裁Ravi Menon 被选为第二任NGFS主席。目前,今年年初,NGFS下设五个工作组,分别是监管工作组、宏观金融工作组、规模化绿色金融工作组、数据工作组和研究工作组。最近NGFS正在进行工作组架构的重新设置。

NGFS通过成员自愿分享最佳实践经验,为金融部门发展绿色金融和管理环境与气候相关风险提供政策指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 NGFS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除了推动形成了“气候变化是金融风险来源”这个重要全球共识之外,至少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一是推出了气候风险分析的标准化情景,为全球央行、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提供了具有一致性的、可比的情景模板;二是推出了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的典型方法和案例,为银行、基金、保险业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提供的主要的模型和工具的参考书;三是推出了针对央行和主权基金的“可持续投资指引”,为央行在储备管理和主权基金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强化ESG考虑提供了路线图和最佳实践案例;四是首次提出了央行和监管机构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相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在央行和监管部门层面形成了“防范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本开展生多友好投资是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职责”的全球共识。

为气候风险分析提供一致化的情景假设

在达成了“气候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的共识之后,NGFS认识到,各国央行、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都需要开展气候风险分析,来评估气候相关的物理和转型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以及对各个机构的资产质量和审慎指标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情景假设,每个机构自己搞一套情景,所产生的分析结果在国家之间、机构之间就没有可比性,也难以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监管措施。

2020年6月,由NGFS宏观金融工作组主席、英格兰银行Sarah Breeden 牵头完成了《面向央行和监管机构的气候情景分析指南》(Guide to Climate Scenario Analysis for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以下简称“《指南》”),这份指南为央行和监管机构提供了可用于气候与环境压力测试的几类情景。

“《指南》为相关测试设计了三种情景,分别是有序转型、无序转型和温室世界。”马骏解释道,在“有序转型”情景中,《指南》假设2020年开始引入碳排放价格每年每吨上升10美元;在“无序转型”情景中,假设2030年才开始大幅度提升碳排放价格每年每吨上升35美元;在“温室世界”情景中,假设巴黎协定的要求未能达到,世界或将出现较多的物理风险。

马骏表示,目前国内银行开展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采用的是较为简单的情景,只考虑了碳价上升因素对资产质量的影响。未来,应该借鉴NGFS的做法,考虑多个情景和情景组合,并在情景组合中纳入碳价冲击以及转型对各个行业的需求、定价和成本方面的影响因素。

提供环境与气候风险分析模型和工具参考

NGFS在2020年9月发布了由时任NGFS监管工作组主席马骏牵头完成的有关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的两份重要文件——包括《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综述》(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和《环境风险分析方法案例集》(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Methodologies)(下称《案例集》)。这些报告提出,为了有效应对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第三方供应商和学术机构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广环境风险分析(Environmental Risks Analysis,简称ERA)在金融业的应用。来自全球三十多家机构为《案例集》提供了模型和工具,这些方法被用于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对环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分析,并覆盖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等风险类别。具体来说,这些方法可以用来测算在各种情景下由于环境气候因素导致的银行的贷款不良率上升幅度,或者资产估值的下降幅度。

毕马威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曹劲认为,“近年来,在NGFS的推动下,国际上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已经开展的气候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NGFS编写的《环境风险分析方法案例集》最为完整地提供了用于环境气候风险分析的分析框架以及模型、工具和指数,这份600页的报告已经成为该领域专业人士必读的方法学‘圣经’”。

在央行储备管理中纳入ESG考量

过去几年,发达国家的一些央行和主权基金已开始考虑在其储备资产和主权投资中注重ESG投资因素,并积累了一些经验。NGFS认为,央行和主权基金应该“以身作则”,在强化负责任、ESG投资方面为私营部门提供示范。

在此背景下,2019年,NGFS发布《中央银行开展可持续投资指引》(A 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Investment Guide for Central Banks’Portfolio Management)(以下简称“《指引》”),建议应在储备投资中注重影响力投资和ESG因素、建立监测指标体系、遵循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建议等。

在具体策略方面,《指引》建议,央行和主权机构应可以采用“黑名单”法,避免或退出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标的的投资。另外,可通过筛选绿色主题或调整ESG指标权重的方法,提升对可持续资产的投资比重。《指引》鼓励央行和主权基金投资于绿色债券。此外,央行和主权基金可以通过“股东参与”的方式,引导被投企业提升ESG的表现。

“《指引》的发布,帮助不少央行形成了一套包含了ESG考量的储备管理方法,并增加了对绿色债券配置。”马骏表示。

形成防范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监管共识

作为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央行与金融监管者正在将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和强化生物多样性融资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意识到,需要将关注重点从气候变化扩展至更大的环境议题范畴,包括由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损失带来的挑战。

在这个议题上,NGFS对形成全球共识发挥了核心的作用。2021年4月, NGFS与国际可持续金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网络(INSPIRE)成立了联合研究组,启动了关于“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议题的研究。担任这个联合研究组共同主席的马骏说,“由于各国央行、监管机构对此议题的兴趣不断提升,这个联合研究组人数最后扩大到100多人,这些专家代表了25家央行和监管机构,以及20多个学术专业机构”。

经过一年的努力,2022年3月,NGFS-INSPIRE联合研究组发布了题为《央行、监管机构与生物多样性: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Central banking and supervision in the biosphere: An agenda for action on biodiversity loss, financial risk and system stability)的最终报告。

这份报告首次提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威胁金融稳定,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必须采取行动,以应对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央行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应该包括应对多样性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友好领域。

马骏说:“联合研究组报告发布的当天,NGFS就发表了官方声明,明确支持这些新的共识。这些新共识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我预计,未来几年中,许多国家的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会出台要求金融机构评估和披露投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升生多相关的风险分析和管理能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自然与生多友好产业的政策措施。”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自然资本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白韫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NGFS在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方面的工作也为中国创新利用金融手段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今年年初,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成立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来自20多家金融机构和智库、研究机构参与了研究组,正在11个领域开展研究和试点。”

白韫雯介绍,这些研究包括了建立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筛查与影响评价指标、形成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清单、研究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信息披露体系、梳理支持生物多样性的金融工具与案例、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压力测试等。预计今年年底前会出一系列成果。

(实习生周怡廷、王彤烨对本文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上一篇新闻

真的假的?曝26岁国脚无中超队要,将去新加坡踢球,年薪100万欧

下一篇新闻

亚太经济2019:内需稳增长 警惕“灰天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