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眼防控需建立综合防控体系
青少年近视眼防控需建立综合防控体系。中华医学会眼科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我国眼科专家杨智宽教授在“首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上呼吁,在我国5岁以上人口中近视人数高达4.5亿,特别是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呈快速增长态势下,急需建立近视眼综合防控体系。
近视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个人问题。“近视眼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因屈光检查及验配眼镜带来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我国,若按照每副眼镜 200 元计算,每年因验光配镜相关的支出就可高达数亿元”杨智宽教授说。近视眼患病人数众多,不但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还成为了一个关系国防安全的重大问题,最新的征兵要求就不得不降低裸眼视力的标准。此前,包括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近视眼防控工作,足见近视眼防控工作之紧迫。
三类近视眼防控需有全局观念,不能盲人摸象
近视是多因素致病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复杂,有效防控需有全局观念,不能盲人摸象。杨智宽教授告诉记者,近视眼防控工作,首先要确定总的防控策略,一是降低人群总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视觉健康,从而减轻因此造成的经济负担;二是控制近视患者度数加深,降低高度近视眼发病率;三是预防高度近视并发症的发生,因为高度近视可能造成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其是近视致盲的原因。
根据发病的主要病因,近视眼分为遗传性近视眼、获得性近视眼和并发性近视眼三类。各类的防控策略及处理方法不同。
杨智宽教授介绍,遗传因素对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眼的发病时间和进展程度起主要作用。双亲近视眼史也与后代的近视眼发生率有关,如新加坡一项纵向研究发现,近视眼父母的孩子比非近视眼父母的孩子患近视的危险高1.6倍。对于有明显高度近视家族史(如双方父母均为高度近视)或近视发病过早4岁前屈光度已为近视的、进展过快(大于1.50 D/ 年)的近视,应归类为遗传性近视。由于遗传因素目前尚属于不可改变因素,因此对于该类近视人群,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控制。相关机构应积极向未婚未育青年宣传遗传性近视眼的危害,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度近视眼之间通婚下一代发生高度近视眼的危险性,提倡优生优育,降低遗传性近视眼的发病率。
后天获得性近视眼的发病率在过去数十年间迅猛增高,提示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对近视眼的发病发挥主要作用。杨智宽教授表示,大部分的近视眼并无高度近视家族史等先天因素,属于后天获得性近视眼。由于其发病一般始于学龄期,因此西方部分学者也称之为“学校性近视”。既往关于后天获得性近视眼的可能致病环境因素的研究很多,包括近距离工作、户外活动、照明环境、阅读视标难易程度、饮食习惯、维生素D摄入量等等,其中近距离工作过多和(或)户外活动过少是目前认为与后天获得性近视眼关系最密切的两大环境因素。关于近距离工作与近视眼关系的一项经典研究是对爱斯基摩人进行的观察:祖辈和父辈爱斯基摩人的近视眼患病率几乎为零,但自从普及学校教育后,青年一代的近视患病率高达58%,这显然与青年一代近距离工作过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近年数个研究均发现户外活动时间的长短与近视眼度数的高低呈负相关,即户外活动的时间越长,近视的度数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室内运动与近视眼的发生发展无关,而在户外即使没有进行体育运动,仍有助于减少近视眼的发生。这表明,户外活动的预防作用主要来源于户外的暴露时间,而并非活动本身。与遗传性近视眼不同,后天获得性近视眼由于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为有效防控近视眼提供了较多的可操作空间,这是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工作的重点。
临床上,还有一小部分近视眼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比如马凡综合征、视网膜色素变性、圆锥角膜、白内障早期晶状体的屈光指数改变等,这类近视眼归类为并发性近视眼(部分学者把先天性近视眼也归入此类)。对于该类近视眼应积极明确原发疾病并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青少年增加户外活动、少看电子产品能大大降低近视眼发生风险
后天获得性近视眼由于其环境因素相对比较明确、可控,为近视眼的主要类型,应成为目前防控重点。杨智宽教授指出,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多的近距离工作是发生近视眼的重要原因。追本溯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近距离工作显然是进行近视眼有效防控的首要手段。另外,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和流行,移动电话、电脑等电子屏幕已成为青少年近距离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要切实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一方面需要学校、家长联动,培养儿童青少年良好的用眼习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可穿戴智能设备对工作距离过近、用眼时间过长等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如果从操作便利性以及成本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一个更值得推崇的方法,最新的研究证实,增加户外暴露时间能显著降低发生近视眼的风险。有研究数据显示,若能把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从不到 5小时提高到14小时或以上,发生近视眼的风险就能降低1/3,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大城市如北京城区小学生平均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仅1.1小时,学校、家长督促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的意识亟待提高!
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必须建立综合防控体系
杨智宽教授建议,组建专业的防控队伍是近视眼防控的前提,通过建立青少年眼球发育及屈光档案进行个体及群体的干预是关键,但仅靠专业人员来防控我国的近视眼是不可能的,需要全社会参与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工作,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家长的配合参与,这些都是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危险人群的预测、科学用眼模式的倡导、改善调节滞后及周边视网膜离焦矫正技术的应用等综合措施所建立的青少年近视眼防控体系,才是我国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的正确道路。(陈亚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