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盗汗消瘦、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结炎还是淋巴瘤?医生:勿轻视
周大姐一年来反复咳嗽咯痰,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炎。最近病情加重了,并且越来越消瘦,根据胸部CT考虑肺结核, 但是抗结核治疗效果不理想,做了淋巴结穿刺病理活检后,确诊为 恶性淋巴瘤。
这怎么就变成癌症了呢?
来听一听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一病区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高启龙博士
怎么说
淋巴瘤究竟是癌还是瘤?
淋巴系统是像血液系统一样遍布和循环于全身的网络结构,里面循环的是淋巴液,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淋巴系统包括胸腺、淋巴结、淋巴管道和其他淋巴组织,可以产生淋巴细胞,帮助我们抵抗病原的侵袭,清除机体内衰老坏死的细胞,维护着机体内环境的“整洁有序”。除毛发、指甲、角膜以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胃肠道、支气管、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皮肤、甲状腺等也广泛分布着大量的淋巴组织,共同组成保护人体健康的淋巴免疫系统。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的淋巴瘤,在人体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严格来说,恶性淋巴瘤并不只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其按照病理学分类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霍奇金淋巴瘤有4种病理亚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还可细分为80多种病理亚型。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跨度非常大,从青少年到高龄老人都可发生,其好发年龄与病理亚型相关。例如,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年人,少数发生在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瘤好发年龄在60岁左右;原发纵膈(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40岁左右的女性;套细胞淋巴瘤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男性多见。
目前,淋巴瘤发病已呈年轻化趋势。有资料显示,在20岁—40岁的青壮年期,是淋巴组织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正是由于淋巴组织的高敏感性,所以,青壮年人群一旦患淋巴瘤往往恶性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
前央视主播罗京、内地演员李珏、台湾歌手阿桑、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等,都是因恶性淋巴瘤去世。但也有不少名人成功战胜该病,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还有不久前宣布抗癌成功的李开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平均每2分钟就有1名新发病人,每年死亡人数超过20万。而在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2.5万人,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被确诊为淋巴瘤呢?
高启龙博士表示,一方面是因为疾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是导致淋巴瘤逐年高发的原因。
具体可归为以下六大原因:
1 病毒感染
淋巴瘤的发生与某些特殊的感染和慢性炎症,如EB病毒、乙肝病毒感染、艾滋病毒、幽门螺杆菌等以及环境污染等有关。这些因素长期攻击人体免疫系统,淋巴系统这个“防火墙”一旦崩溃,就会发生疾病。
2 精神高度紧张
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可能与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工作节奏日益加快、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长期精神紧张可诱发淋巴瘤。据悉,淋巴瘤在发达地区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3 化学因素
房屋装修后,一些苯类化学涂料的扩散和淋巴血液系统的疾病相关;染发剂等与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有一定的关联;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也会增加恶性淋巴瘤风险。同时,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排放,也都有可能引起肿瘤的发生。
4 不良饮食习惯
如口味偏咸、喜食海鲜制品、腌熏食品等,与胃部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系。
5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人长期处在电磁辐射、手机辐射当中,容易诱发恶性淋巴瘤。
6 免疫功能抑制
抗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或器官移植后服用抗排异药物,都易导致罹患恶性淋巴瘤。
总的来说,与同期的肝癌、肺癌、胰腺癌相比,恶性淋巴瘤5年的生存率要高很多。老高提到,淋巴瘤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而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不痛不痒的淋巴肿大要当心
淋巴瘤的首发症状,多为不痛不痒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情况下,是患者自己偶然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时所发现。超过六成的患者刚开始仅仅是单一肿大,慢慢地开始数目增加,同时体积也逐渐增大,随后其他部位的淋巴结也会肿大。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发热和体重突减等,这些症状可能预示着患了淋巴瘤。
淋巴瘤常表现比较隐秘,不易被察觉,病人感觉不到痛或痒,容易被忽视,待发现症状时大多已到中晚期。大多数淋巴瘤的首发部位是在颈部,其次为锁骨、腋窝、腹股沟等。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炎症也可以引起淋巴结肿大,但由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块,相对柔软,按压有痛感,而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则表现为表面光滑、质感坚韧,如果发现应及早就诊。
出现以下症状时也应特别注意:
1 发热
体温长期徘徊在38℃~39℃,有持续高热,也有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
2 消瘦
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短时期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
3 盗汗
常常夜间或入睡后出汗。
另外,如果是发生在胃肠道的淋巴瘤,还会有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肠梗塞、便血等症状。
淋巴瘤的自我检测
临床中进行淋巴瘤的体格检查一般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将指腹放在颈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间滑动来触诊。手指一般能触到的位置为颈部、锁骨上、颌下、耳前后、腋下等。一旦出现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诊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恶性淋巴瘤在血常规检测中也会露出蛛丝马迹。如果白细胞持续增多,可能为慢性淋巴瘤、白血病的表现;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则可能是骨髓侵犯导致;还有其他异常情况如贫血、血液生化检查异常等,都需要格外留意。
误诊——淋巴瘤最大的敌人
淋巴瘤是目前误诊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据老高介绍,很多淋巴瘤患者都有曾被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的经历。
淋巴结肿大就是患淋巴瘤吗?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恶性肿瘤,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导致。急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结节病等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这也极易导致误诊。
那么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症状是否也与霍奇金淋巴瘤一样呢?事实上,两者的症状表现十分相似,很难从临床上作出明确的诊断,只有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将两者明确区分。
淋巴瘤诊断主要有三大难点:
1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果是浅表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可能会早期发现并就医,但是深部病灶往往生长到比较大时才有症状,因此很难早期诊断,易出现漏诊。很多良性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形态上和恶性淋巴瘤非常相似,反之,部分恶性淋巴瘤也可以伪装得貌似良性病变,这些似是而非的情形不易区分,容易发生误诊。
2 淋巴肿瘤的病理类型非常多,不同类型肿瘤的形态、临床表现各不一样。这就要求病理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并对各种类型的诊断标准熟稔于心,提高综合判断的准确性。
3 淋巴瘤除了病理类型多,每一种类型的病理表现也变化多端。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为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
淋巴瘤与淋巴结良性疾病的区别
淋巴瘤还需要与淋巴结良性疾病相鉴别,如淋巴结炎、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淋巴结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的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不同。
一般来说,由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块相对柔软、按压有痛感,而淋巴瘤淋巴结肿大则表现为不痛不痒、表面光滑、质感坚韧。大多数情况下,炎性反应消除后,增生肿大的淋巴结也会恢复至正常大小,但是如果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增生肿大的淋巴结就难以彻底恢复原貌,不过良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并没有发生恶性转变。
总的来说,良性疾病淋巴结的肿大经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有效,而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更明显,一般的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
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癌的区别
淋巴结转移癌是指各种恶性癌症转移到淋巴结,包括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等,正常的淋巴组织被各种恶性肿瘤细胞所占领。淋巴瘤则是原本正常的淋巴结缓慢出现恶化。
因此,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治疗方法上也大相径庭。如果是淋巴结转移癌,无论哪种肿瘤转移到淋巴结,仍然要以治疗原发肿瘤为最根本原则。
尽管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是高热、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这种不痛不痒的淋巴结肿大,须保持警惕,尽早排除淋巴瘤的可能。
淋巴瘤不是“不治之症”
淋巴瘤绝对不是“不治之症”,恰恰相反,淋巴瘤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而得到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一半的早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都有可能被治愈。
诸多研究表明,正是由于人体免疫力的下降,给病毒入侵造成可乘之机,诱发了淋巴瘤。因此预防淋巴瘤,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淋巴瘤与人体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要想预防淋巴瘤,就要做到这几点:
1 按时休息不熬夜、工作学习不拼命。
2 保持和适量运动,还要特别注意精神、情绪的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性格。
3 避开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尽量不要染发,装修好的新房要延长通风时间,装修材料要选择国家认证的环保材料等。
4 正确使用手机、电脑等家电,并尽量缩短使用时间。
5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加蔬果杂粮的摄入,不吃腌制霉变食物。
6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因此,工作压力大的白领、经常熬夜的人、长期过度疲劳者、经常处于电子辐射或射线环境者、经常使用劣质染发剂、经常接触含苯或有机溶剂的化学制剂的高危人群要定期自查。
在初期进行诊断的时候,需要判断恶性淋巴瘤病理,首先需要做穿刺,来判断是其他肿瘤的转移灶还是淋巴瘤“真身”,如果穿刺结果显示可能为淋巴瘤,应进一步做组织学的诊断,来确定淋巴瘤的亚型。活检是一种简单易行且痛苦较轻的操作,是淋巴瘤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对于高度怀疑的病变部位可进行全部或部分切除行病理检查。
如果已经确诊为恶性淋巴瘤,需通过使用CT,MR,PET/CT来检查病变的范围,并且还需要对患者的体力情况、其他疾患情况、肝肾功能、心脏功能等可能对治疗产生影响的身体因素进行全面检查。若能早发现、早就诊,治愈率将会大大提高。
因此,高启龙博士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生活饮食规律、坚持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露于危险因素中、积极治疗慢性炎症,远离淋巴瘤。
专家简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