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变形的手指,扳正了我们对医生的误解:医者佛心
2021年5月22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3:05分,肝胆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13: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一日之间,双星陨落,共和国痛失两位院士!举国悲痛!
袁隆平院士大家太熟悉了,可是说起吴孟超,鲜有人知,他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当代中国医圣”。
他是医术界的一代“大侠”,靠着一把手术刀,摘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这在医疗卫生界绝无仅有。他在世时拯救了超过1.6万名患者的生命。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直到2019年1月14日,才宣布退休。
他是妙手仁心的医者,是大德之人,有着大爱之心,他是国之大医,他的离去,是中国的一大损失,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
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小时候跟父亲到马来西亚,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时,他是班长,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祖国,支援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大家都同意了。寄出去后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泽东发来的感谢电。
那是一封烙印一生的电报,字字句句他铭记于心,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也是一声声的召唤,召唤他回到自己的祖国。
从此祖国魂牵梦绕,他心里总有个强烈的念头:回国到延安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
1940年春天,吴孟超跟同学约好,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一路车船颠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昆明入境。谁知到云南后,由于战争封锁,他们到不了延安。
吴孟超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读书,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认识了医学泰斗裘法祖。
裘法祖曾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这样的信念深深影响了他,他一生铭记奉行。
他没有成为一名战士,却成了一名医生,他一生就在病床上,打赢一场又一场的硬仗,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战役,挽救了无数生命。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点名要找吴孟超。
他8年前腹部长了个拳头大的瘤子,确认是肝癌。两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换个医院检查后,医生做了个穿刺。不料穿刺后引起大出血,此后没有医生敢给他接诊。
他听说吴孟超医生盛名在外,更有一颗仁心,就慕名而来。
吴孟超接了,他检查后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这个瘤子直径达68cm。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cm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这病人的瘤子可以说是“超级巨大”。
最凶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容易导致死亡。
吴孟超看的是病,救的是命!他带着助手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反复推敲制订了无懈可击的手术方案。
这个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这样罕见的病例,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学校和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
8点30分,手术开始了!当切口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展现眼前,让所有见惯场面的专家们都触目惊心。
吴孟超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每一个动作都100%小心。
连续3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切完。
其他人看着他,大气不敢出。大家吸着一口气,只要稍有差池,就会引发大出血。
护士不停地为吴孟超擦汗。
晚上8点30分,手术顺利完成!
吴孟超在手术台前整整站了12个小时!
只要站在手术台前,他就忘记苦累,心生欢喜。他说,“我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的那天起,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治疗禁区被突破,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我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感悟,源于他对生命有着最高的敬畏,才有了这赤诚的心地,一心只为救死扶伤;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敬意,他才有了澎湃的动力,一生在手术台上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燃烧自己。
1983年春天,一对浙江的渔民夫妻,抱着4个月大的女婴向吴孟超求救。
吴孟超接诊后全面检查,断定女婴是得了“肝母细胞瘤”。这是一种罕见的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当吴孟超把自己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觉得难度太大,很为他担心。
吴孟超却没为自己担心,他考虑的只是解决方案。他习惯于解决难症绝症,他每次都做好打硬仗打仗的准备。他和同事们制订了最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请小儿科专家联合作战。
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顺利地从孩子肝脏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
10天后,孩子出院。
吴孟超只要在医院上班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很多人慕他“神医”的名而来,他接的,都是很多被宣告“难治”“不治”的绝症。
一位妇女肝右叶癌肿破裂出血,别的医生断言:“晚期恶性肿瘤,无药可治”,她只能来求吴孟超,吴孟超先后为她做了5次手术,让被“判死刑”的她又活了5年多。
吴孟超82岁那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湖北女孩甜甜千里迢迢在父母陪伴下找到吴孟超。她的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很容易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救命第一,吴孟超接下了,他决定做手术切除血管瘤。这个手术做了近10个小时,成功了。
“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新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说。
当时,很多人劝吴孟超说:“这么大的肿瘤,别人都不敢做。你做了,万一出了事,名誉就没有了。”
吴孟超回答说:“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那算啥,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别人不敢接的,他接了;别人不敢闯的,他闯过去了。
他一生做过无数手术,每一次,不是把濒死的人拉回人间,就是给深受病痛的人解除痛苦带来健康和欢笑。
他自己一步步突破,凭借一把柳叶刀练就的绝世“武功”,走向顶峰,做学科的开拓者,更要做生命的拯救者。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这是2011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的颁奖词。
不管是第一天站上手术台,还是退休的那一天,吴孟超依然是吴孟超,“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几十年过去了,他救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心依然是那么纯净,所不同的是,他老了。
因为长时间手术,他的脚趾已经不能正常并拢,右手食指严重变形。平时签字手会颤抖,而只要一拿起手术刀,他又稳健得像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
爱,让他神圣,让他的手术刀变成救命刀;而工作,让他永远保持年轻。
他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甚至保持着每周门诊、每年约200台手术的惊人工作量。直到2019年97岁退休。
就算他年岁大了,但是他依然来者不拒,有病必接。
年龄大了,心依然年轻,依然勇猛,他手中的刀,更是雪亮锋利,专门斩病魔,剔恶症。
曾经,一部以他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计划上映,请到吴孟超题写片名时,这位赫赫有名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没有选择准备好的大词,他挥笔写下:“ 我是医生。”
“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和沉默中抱憾离开人世。”
他从来不去想:失败了怎么办,毁了一生英名;太难太累了,我不接。
他说:“我学的就是治病救人,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
“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医者,救人也。”从医几十年,他保留着赤子之心,看淡名利,不计得失。悬壶济世,拯救生灵。
或许,一百年才能出一个吴孟超一样的学科开拓者;数亿人才能有一个吴孟超一样的伟大医学家。
但是,吴孟超只是吴孟超,他总把自己当做一个喜欢工作,战斗在一线、一上手术台就精神的“老大夫”。
他上班时每天准时去查房,有一次他迟到了2分钟,他急忙冲着病人和家属鞠躬说:对不起!
他每次都要把手搓热,让双手变暖才去帮病人看病。看完病,他帮病人把衣服拉好、系好,弯腰把鞋子摆好。他也这样教导要求他的学生:“对我们医生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病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他说,人家来找你看病,把生命交给你啦,不对人家生命负责能行啊?
朴实无华的话,却让人瞬间泪崩。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如今,那个4个月的婴儿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继续着吴孟超救死扶伤的心愿;30多年过去了,那个68cm肿瘤的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以前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感谢吴孟超的救命之恩。
现在,他不能打了,吴孟超再也听不见了。
很多被他救活的人,依然笑着,活着,感谢着他。
真不希望送别吴医生,永远不希望有这一刻。
但是那个给了无数人生命的吴医生,他真的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
吴医生,走好。
吴老,一路走好!
. END .
【文| 云淡风轻】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