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快步迈向新目标:成为无障碍标杆城市(2)
■在广州市黄埔区怡德苑小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加装电梯情况。
■日本制定了容积率奖励制度。
回应
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局部尚需完善
对于市民的疑问,市规自局、市规划院近日详细地进行了解答,主题是:城市应为社会所有成员无障碍。
今年初,市规自局通过公开招标,选取了市规划院开展《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无障碍提升设计方案》编制,方案将结合国际先进标准、地方特色和广州经验,对城市重点公共服务空间做出无障碍专项提升设计,并制定审批管控流程和后期监督保障机制。
近期,广州还就各区公共服务空间无障碍现状展开调研,调研类型涵盖政府对外办事窗口、银行、文体设施、交通站点、医院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重点公共建筑,如越秀区政务服务中心、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南站候车大厅等,调研发现,广州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近几年取得一定成效,但局部建设尚需进行提升完善。
在持证残疾人集聚的社区、街道,如荔湾区金花街、海珠区江海街;老年人集聚街道,如海珠区南石头街、越秀区梅花村街;儿童集聚街道,如越秀区黄花岗街等地区,无障碍设施尚未完全覆盖,仍然存在道路不畅通、无障碍电梯缺乏等现象,需重点关注这类困难群体所在的社区,进一步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完善菜市场、活动中心的无障碍设施。
另外,城市公共空间如越秀公园,园内的出入口处应无高差,若有高差则应以无障碍坡道相连,且主要游览路径也应做到无障碍设施全覆盖,但目前公园的主要路径仍有高差,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给轮椅群体的通行带来障碍。
城市道路方面,广州老城区道路无障碍设施破损率高、使用效率低,加上建设过程中缺乏细节推敲,一定程度上导致残疾人、老年人,尤其是轮椅使用者出行不便的问题。
市规划院方面透露,目前全市共有人行天桥369座,其中11座配置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率仅3%;人行地道77座,无障碍设施建设率仅8%,可以认为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虽然遍布全市主要道路,但因缺少无障碍设施,仍无法给残疾人、老年人出行带来便利。
以越秀区为例,该区人行道破损情况较为严重,存在道路宽度不足、没有设置轮椅坡道等问题,对该区人行道调研发现,最窄有效宽度不足2.0米的道路占17.3%,使得行人不得不走在车行道路上,对行动迟缓的困难群体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未来的广州,将有这些新场景
场景1:城市交通零障碍
穗穗今年5岁了,他的爸爸经常带他在骑楼小巷和城市广场游玩。可上个月,爸爸在一场运动比赛中伤了腿,只能靠轮椅出行,这该怎么办呢?
《规划》致力于构建全程出行无障碍环境,建立通达的慢行道路系统,完善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电梯等设施,改造不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的轮椅坡道、阻车桩等,推动人行天桥/地下隧道加装电梯,还可以通过网上预约为轮椅使用者提供无障碍车辆和服务。穗穗爸爸不用担心出行了。
场景2:老旧小区换新颜
“负责加装电梯的人说,我们那栋楼最近能完成电梯加装。我总算盼到了。”陈姨今年70多岁,家住黄埔区怡德苑小区7楼,她腿脚不便,早就盼望着早点用上电梯。同样住在7楼的李姨说,装电梯前自己尽量每天只下一次楼。6月23日,记者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埔区分局有关人员一起,了解老旧小区住宅成片连片加装电梯的情况。
同样,穗穗奶奶住在6楼,由于老小区没有电梯,穗穗奶奶爬楼梯时常常体力不支,并且小区的活动场地缺少座椅等设施,还有零星分布高差和台阶,穗穗奶奶觉得社区生活很不便利。
《规划》实施社区生活无障碍行动,保障社区居民平等共享社区环境,按照无障碍设计标准,对住宅出入口、社区道路、社区生活设施等关键地点进行建设和改造,增加“一键救援”功能,同时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行动和菜市场无障碍改造工作。穗穗奶奶很快就能使用电梯下楼了。
场景3:公共建筑更便利
穗穗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时发现,一些历史建筑加装了临时的无障碍装置,既提供了无障碍服务,又不会破坏原有的建筑风貌,方便像爸爸一样坐轮椅的游客进入。建筑内的导览地图还能提供不同语言,外国友人也能顺利游览了。
《规划》鼓励结合城市更新,对广州历史建筑等公共建筑进行无障碍改造,提高公共建筑的无障碍服务水平。同时,优化提升历史建筑、文化建筑、办公建筑、教育设施、医疗机构、文体场馆、政府对外办事大厅等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场所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免费轮椅等无障碍服务,使市民都能平等享有使用权。
场景4:信息互通助交流
穗穗爸爸发现,广州无障碍地图已经覆盖天河区,乘坐轮椅可以依据导航安全出行,他希望广州的无障碍地图可以尽快覆盖全市,并提供无障碍设施的搜索功能。
《规划》致力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推动无障碍信息交流。自2021年起,广州采用智能装备对全市各类无障碍设施开展了更为细致的摸底调查,未来2年至3年将继续扩展无障碍出行地图服务至全市,让使用者找得到设施位置、辨得清设施方位、坐得上智慧公交;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手机APP进行无障碍改造,为不善于使用智能设备的人群提供便利;同时布置各类智慧设施,如在智慧灯杆上增加公益救助功能等,实现设施的精准布局。
他山之石
各国探索无障碍环境建设之路
新加坡:建设风雨连廊
新加坡最具特色的慢行系统——风雨连廊,是体现通用设计的形式之一。据新加坡官方调查,连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公用设施。这种像蛛网般渗透到每栋建筑的风雨廊和连带的无障碍设施,既满足了老人、儿童的安全通行需要,又增加了居民的活动交往空间。
日本:鼓励适老适弱改造
日本制定了适老适弱的政策法规,比如容积率奖励制度。在建筑设计中,为保证轮椅的通行和回转空间,通常需要扩大卫生间和廊道的面积,法律规定这类因无障碍改造而增加的面积,允许最多占总建筑面积的1/10而不计入容积率。另一个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是税收特别制度。获得无障碍设计认定的特定建筑物(如设置了2000m2以上升降机),可在5年内每年免掉全部所得税的10%作为鼓励;对自住房屋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可抵扣改造工程相应标准建设成本的个人所得税额。
荷兰:营造对儿童友好街区
荷兰营造了对儿童友好的安全街区。作为“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积极的推行者,位于荷兰代尔夫特的霍夫多普社区,在改造之初就确立了促进儿童户外活动与骑行优先的道路与景观改造原则,提出将家—学校—绿地—游乐场等设施通过合理安全的路径串联成一体的“儿童出行路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