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央媒连续聚焦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打好创新牌

央媒继续聚焦上海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今日头版刊文《先行先试,打好创新牌——上海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发展纪实》、新华社播发文章《这个“456”不简单——内外联动开放释放“上海磁力”》、光明日报今日头版刊文《一座城市的开放品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中)》、经济日报也在头版刊文《“上海引力”——上海市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中)》。

人民日报记者 李泓冰 邱超奕 谢卫群 欧阳洁

央媒连续聚焦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打好创新牌

年初,上海拿出2018年成绩单,“优化”亮点频闪: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走强,GDP总量是1949年的近900倍,是1978年的约120倍;

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全国居前,增速又一次跑赢GDP;

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近1/10财政总收入;

节能降耗优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累计已减43.4平方公里;

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稳在7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增速;

需求结构优化,新动能加快形成;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两翼齐飞”,每个工作日诞生千余户新企;

PM2.5比2015年下降32.1%,劣V类水体占比从2017年38.7%下降到18%;

人均绿化面积从解放初每人“一双鞋”,升级到每人“一间房”……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上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实绩。

破釜沉舟,率先转型

一个机器人,演绎“一张蓝图绘到底”

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上海从计划经济的“前锋”变成“后卫”,1980年—1990年,上海在GDP榜单上不断下滑,直至跌出前十。

在改革开放中跑出加速度,才会跑出新的辉煌。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离世界越近,越先承受切肤之“寒”,也越具“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转型韧性。

上海比全国更早步入经济下行阵痛期,这个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工业拉动作用衰减,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陷入低谷,产能过剩、格局分散、科技含量不足……

2008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双重影响,上海经济增速连续7年低于全国水平,议论纷起:上海怎么了?

放慢速度,忍痛转型,是上海的主动选择。

要“快”,更要“好”——上海在唯GDP的喧嚣中先踩了一脚刹车。

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忍一时之痛,拒绝“高速”诱惑。时任上海市领导对一些不理解的干部苦口婆心:提高GDP不难,比如在崇明岛搞高强度开发,但将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

率先转型的上海,摆脱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产业结构巨变,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持续向好,有底气在2017年的上海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在GDP中不能低于25%——为防止资金、资源、资产脱实转虚,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我们要夯实产业基础”。

上海制造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之物。而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则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原有产业逐步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上转。2018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至30.6%,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在内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1%。

在浦东ABB机器人基地,机器人YuMi一手拿摄像头识别人脸帮你拍照,一手忙着模仿你的笔迹签名——世界上第一台实现人机协作的双臂机器人,正优雅而灵活地演绎着上海高端制造的前世今生。

2005年,为了提升汽车业自动化水平,上海引入全球最先进的机器人企业ABB,设立机器人全球研发中心,许多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新产品相继推出,“上海基因”越来越多。而今,ABB正在浦东康桥投资1.5亿美元新建机器人工厂,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2020年年底投入运营。“新的工厂将成新的起点,助力推动上海产业价值链继续向高端发展。”ABB集团亚洲、中东及非洲区总裁顾纯元说。

上海产出的工业机器人,超过全国产量的四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智”取胜的“上海制造”,从一脚“刹车”开始,如今正驶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上天入地,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等新兴产业梦想成真。“十二五”期间全面布局,推出的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和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等六大重点开发区域,而今已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

而在海的那一边,崇明岛又迎来春天。拒绝工业污染,成就了这个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湿地观鸟,森林赏花,就连这里的水稻,也向化肥和化学农药摆手说“不”了……4月10日,崇明区开会研究绿色农业,区委书记唐海龙说,要以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为引领,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制度创新,先行先试

一份清单和一网通办,彰显“四两拨千斤”

4月11日上午,上海浦东新区举行国际人才港开港仪式,同步开通了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王芳蕾来为日本专家办证,她发现,办证系统速度大大提升,还改进了很多细节……

这意味着,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而首创的“一网通办”,延伸到了“老外”。

上海这块改革试验田,盛产制度创新成果。

上海自贸区的前身即外高桥保税区,也曾眼巴巴向中央要过优惠政策。地域性的政策洼地,难以解开全局性制度障碍。中央要求明确,“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大胆闯”,率先闯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张投资管理领域负面清单,实现了清单之外所有市场主体“非禁即入”。

2013版190条,2015版122条,2017年95条,2018年45条……清单越来越短,对市场束缚越来越少。“自贸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找到了具体抓手。”上海市思路更加明确。自贸试验区在全国形成“1+3+7”“雁行”阵容,说的却都是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投资管理制度的“上海话”。

“大胆试”,率先试点“营改增”,通过重大税制改革,解开产业转型难题。

货物与劳务税制不统一和营业税重复征税,一直是制约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矛盾。2011年,上海向国家主动请战,并率先研究探索,争取了营改增试点落“沪”。

这一试,上海财政收入2012年减少上百亿元,为防止营改增后出现企业多交税,上海还拿出专项财政资金补贴。但上海愿意付这个代价。第一批试点的65%左右是中小微企业,从原来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改为按3%缴纳增值税,实实在在的减税,将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试”意义深远,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并从上海起步,逐步推至全国。

“自主改”,率先改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负面清单为市场摘锁,“营改增”为企业减负,“一网通办”为企业和市民殷勤当“店小二”。

“一网通办”的推进,堪称“上海速度”。

去年3月,“一网通办”概念提出,仅用一年,“一梁四柱”就立起来了。“一梁”是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一网通办”总门户;“四柱”包括统一总客服,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物流快递,统一支付——百姓办事就像网购一样方便了。

这一服务型互联网共享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已超950万,90%的网上办事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善于用创新“四两拨千斤”的上海,正让“一网通办”走得更远:要“网罗”公共数据的整合和开放力度,要系统重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要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

上海人的特点,要改就要往深里改。最终,“上海样本”变成了国家文件,在全国复制推广。“负面清单”、“营改增”试点和“一网通办”,动的都是政府的奶酪,改善的是市场营商环境,催生的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共享改革,共追高质量

一条“走廊”,流动着长三角一体化魔力

上海的创新转型,让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合力。

中国G60沪昆高速最东端350公里,是一条近乎笔直的路,连同它北边全长160公里的沪苏湖高铁,“夹”起江浙皖沪之间一片7.62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区域,这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要素最为密集的地区,被称作“G60科创走廊”。现在,这条走廊明晃晃涌动着一体化的热情。

2016年至今,G60科创走廊从上海松江出发,一路拓展至长三角9个城(区),以高度统一的跨区域改革力促要素协同,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引擎。

“我们不只在松江,整个长三角都是我们发展腹地。”最近,上海艾乐影像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庭隔三差五往浙江嘉善跑,公司正在走一条研发在松江、生产在嘉善的新路。“松江有大学城,人才、技术优势聚集,对产品研发有利;而在嘉善拓展生产基地,可以开辟更广阔发展空间。”

去年9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中国先进制造业十大代表性集群”,G60科创走廊排名第一。

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溢出效应明显。

4月10日,由浦东新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启用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上海证券交易所所在地的资本市场优势,与长三角一体化目标融合,更精准服务长三角的科创企业。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黄红元说:“注重运用市场力量,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建一批开放性合作平台,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

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看来,“上海未来发展离不开加强区域协同,增强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离不开区域协同发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全面深化的阶段。”三省一市都承担着一些重大国家战略和重要改革举措,比如自贸试验区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我们将共同推进试点,共享改革成果,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这个“456”不简单——内外联动开放释放“上海磁力”

新华社记者何曦悦、程思琪

——全球顶尖科研力量扎堆,上海共有外资研发中心444家;

——外资企业落户步伐加快,在沪外资企业达5万多家;

——外资机构能级不断提升,跨国公司总部达677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

在上海市政府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中,这串“456”数字令人印象深刻,成为开放高地上海不断更新发展的有力佐证。“魔都”的魅力并不止开放前沿的海阔天空,更有内外联动不断释放的“上海磁力”。

外资入驻驶入快车道

5万多家外资企业已在上海安家落户,这一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今年1-2月,上海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分别增长58.6%、14.3%。

仅看备受全球瞩目的机器人制造这一个领域,近期就在上海亮点频现。机器人巨头发那科集团4月4日宣布,将在上海宝山投建新的“超级智能工厂”,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将成为其在日本之外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另一巨头ABB集团表示,将投资1.5亿美元在上海康桥新建一座全球领先的机器人超级工厂,预计2020年底投入运营。

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中有3家已在上海布局,堪称罕见。

年初,特斯拉第一座海外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开外资股比后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启动,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感叹:“这是中国速度、上海速度!”

近期,还有一批重量级外资项目即将在上海开工,包括投资额10亿美元的英威达己二腈项目,投资30亿元人民币的西门子诊断工厂等。这些工程项目不仅投资体量大、能级高,更是全球各行业领先科技水准的代表。

研发联动形成创新合力

对外敞开大门,对内联通互动。444家外资研发中心落地,带来的是创新动能指数级提升、中外科研生力军携手共进。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核心区6.6万平方米的天然半岛曾经枯苇摇曳、草木丛生,而如今,整座半岛正成为人工智能的“试验场”,微软、IBM、英飞凌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入驻,云从科技、小蚁科技等国内新生力量也崭露头角。

人工智能岛“岛民”之一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近日宣布开启“首批意向企业招募”,申请成功的企业团队将在实验室内与微软工程师并肩工作,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市场化的转变。

“利用上海的平台,我们既可以把中国的优势产品和技术介绍到全世界,也可以把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到中国来。”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说。

今年二季度,强生创新中国上海JLABS(初创企业孵化平台)将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启运营。作为强生创新在北美区域之外建立的首家JLABS,这里将为近50家医疗健康生态系统中的生命科学初创公司提供支持。

“中国尤其是上海已成为全球医疗健康创新热点地区。”强生中国区主席孟启明表示,JLABS将与多机构合作,共同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创新枢纽。

“外资研发经历了从应用型研发到自主研发,再到现在开放型创新的过程,对于带动本土的创新力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杨朝总结道。

能级提升共同辐射长三角

汇聚677家跨国公司总部,外资进驻的数量在提升,上海利用外资的结构也在优化、能级在提升。不少企业近期透露,外资爱上海,更爱这里能够联动的广阔市场和无限机遇。

“我们在上海布局,看中的是上海成熟的营商环境以及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完善的生态圈,在制造、医药、金融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洪小文说,“我们希望微软能够与上海、与长三角、与中国实现深度有机的结合。”

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最新数据,外资企业以约占全市2%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全市20%的就业、27%的GDP、33%的税收、60%的工业总产值。未来,外资企业不仅能深度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更有机会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中。

在位于上海松江的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来自长三角的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毛笔字机器人以优美的笔法书写着“解放人类生产力”;在离此地不远的上海松江小昆山镇,库卡中国首席执行官王江兵讲述着库卡与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协同合作的强烈愿望。

“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地带有很多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商,落户在这里可享‘天时地利’,产品交货周期短、成本有优势,我们愿意进一步投资扩产。”王江兵说,中国正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上海政府的有求必应更是给了他们信心,未来期待政府能够搭建平台,与更多长三角地区同行合作,共同完善行业标准,让中国机器人制造再上一个台阶。

一座城市的开放品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中)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颜维琦 徐丹鹿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

“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首脑这样推介上海。

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上海,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直领全国开放风气之先。在全国上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上海如何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激发动力?

上海在探索,在实践。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从上海起步。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都诞生在这里。

4月10日,在淮海中路的上海代表处,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正在紧锣密鼓为开业准备着。作为国内首家递交申请、首批新设立的外资控股券商,来自日本的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拟持股51%。

当天,野村控股亚洲(除日本外)执行主席及中国委员会主席饭山俊康说,20世纪80年代,野村就在上海设立代表处,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去年的博鳌论坛上,我作为与会企业代表,又感受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有幸能抓住中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上海又始终站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野村公司上下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仅仅是金融、证券,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领域,上海也迈出开放新步伐。

坐落于外高桥保税区的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是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医院。这个“洋医院”的落户,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2013年和2014年,上海自贸区先后放开了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和投资总额的限制,让日本永远幸集团看到了机遇。

“2014年年底,我们提出办院申请,当时很多人提醒,在中国,一张许可证要跑很多个部门、盖十几个章。我们担心搞不定,花2万美元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指导。实际落户过程中,自贸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多方支持,申办特别顺利,2万美元算是白花了。”该院总裁范煜笑着说。

近两年,类似的全国首家“洋机构”在上海不断冒出:首家外商独资资信调查及评级机构——穆迪(中国)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职业培训机构——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易新达旅(上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万代南梦宫(上海)互动娱乐有限公司”……仅2018年,上海市新增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达到413个,一大批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洋机构”扎堆落户的背后,是上海市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推进金融业、服务业、制造业扩大开放,不断对标国际一流、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开放环境持续优化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扩大开放,需要更大的胆略和气魄。2018年,上海市制定实施“扩大开放100条”,提出5个方面、20项任务、100条扩大开放的举措,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领域开放。目前,93条地方事权全部落地实施。

一些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趁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总部拿到的订单大幅增加,然而却遇到了离岸结算难题。原有的监管体制下,要将大型机械由韩国工厂直接发往非洲,货物不报关入境,无法在中国境内进行资金结算。企业不得不绕道新加坡来完成,费时费力又增加成本。

上海自贸区金桥管委会了解到这一难题,多次与海关、人民银行、外管局等部门沟通协商,通过建设信息综合平台、“白名单”制度等,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公司副总裁兼董事詹旭说,此举不仅让企业大幅节约了成本,也让公司的离岸贸易额增长了4倍。更重要的是,上海总部获得了国际范围的合同流、收入流和资金流,从原来“纸面上的总部”变成名副其实的总部。

与此同时,上海在深化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2018年,上海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十大评估指标,一口气推出56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两批共198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事项,办事环节平均压缩30.5%,办事时间平均压缩52.8%,目前99%以上的外资新设、变更事项通过备案方式办理,办理时间缩减至3个工作日,“亲商、安商、留商、富商”的投资环境逐步形成。

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感受到了变化。2018年7月,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正式签约,落户上海。5个月后,该项目便拿到施工许可证,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被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称赞为“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开放的环境不断优化,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纷沓而来,5万多家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以占全市2%的企业数量,贡献了上海市1/5的就业、1/4的GDP、1/3的税收,更创造了全市2/3左右的外贸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引资规模持续攀升,引资结构持续优化,总部经济量质提升。早在2002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办法,近几年多次进行修订完善,推动提升地区总部的规模和能级水平。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市落户跨国公司总部677家,外资研发中心444家,总部数量继续领跑全国。一大批全球龙头企业跨国公司总部落户上海,呈现出“在上海,为世界”的良好态势。

“上海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2018年“双十一”,上海跨境电商单量达到275万票,最高峰时达到每小时100万票,当天交易额达到3.9亿元,通关放行率达到98.4%,基本实现了“秒通关”。天猫、京东等电商反馈称,上海平台处理效率全国居首。

消费者畅享“欢乐购”的背后,是上海市持续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的不懈努力。

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申报时间由一天压缩到半小时;船舶进出港手续,由两天压缩到两小时。4月11日,在上海口岸中心,记者体验到了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带来的便利。2014年2月启动建设以来,经过多次升级完善,目前这一窗口对接22个部门,服务27万家企业,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20亿元。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建立,让昔日的人工跑腿,变成了数据跑路,也使得“信息互换、监督互认、执法互助”变成现实。眼下,这个单一窗口支撑全国1/3进出口贸易量,成为全球进出口业务处理规模最大的单一平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上海单一窗口的建设经验。

而这,仅仅是上海自贸区向全国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中的一项。

经过总体方案的1.0版、深化方案的2.0版到全面深化方案的3.0版,建设5年来,上海自贸区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制度创新,累计有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尤其是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为自贸区改革最彻底、实施范围最广的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上海着重打造的又一开放平台。4月12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副总裁刘福学介绍,与首届相比,第二届企业展览面积将增加3万平方米,新增了新产品、新技术、新政策统一发布平台,新增展示大型机械和大型车辆的室外展场,新增高端消费品专区……上海用行动兑现“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承诺。

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国际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上海正围绕着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全面对外开放,提升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进入新时代,上海要承担起中央赋予的新使命,扩大开放是必由之路。”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城市能级提升要靠扩大开放来聚集资源要素,核心竞争力增强要放在开放的条件下思考实践。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立市、开放兴市,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新一轮全面开放的新高地、服务“一带一路”的桥头堡、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支撑,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上勇当排头兵。

“上海引力”——上海市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中)

经济日报记者 杨国民 吴 凯 祝惠春 覃皓珺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寄望上海。他还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梦想种子,已是参天大树。如今,每个工作日的上午9点,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原油期货交易数据,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传向世界;9点15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里,交易员轻轻敲击键盘,一组数据即刻传遍全球;一刻钟后,另一组全球关注的数字又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传出……

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投资者们关注着来自上海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人统称为“上海价格”,意味着上海正在成为全球的“定价中心”之一。

金融一着棋活,经济全盘皆活。如果说金融先行是浦东开发的突破点,那么,用高水平开放吸引国际金融大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推动上海乘风破浪,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领航船”。

开放之手,按下金融引资“加速器”

纵观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见这样一条轨迹:首先是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的客户企业或区域总部,而金融机构进驻后又会进一步引来全球性公司的运营机构。这些机构集中在一起,为市场需求而集聚起大量客户,通过业务的沟通,形成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产生巨大经济能量。

上海深得此“真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抓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效应。集聚程度越高,在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越高。

“1993年我第一次来上海,那时拥挤的弄堂口有很多小摊贩,我也挤进去买馒头吃,和现在的上海简直不是一个城市。”饭山俊康,野村控股亚洲(除日本外)执行主席及中国委员会主席,回忆着上海巨变。中国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如今股票与债券市场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递交申请,也是全国首批设立的外资控股券商,控股股东——来自日本的野村控股持股比例为51%。

“中国开放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时点进入中国市场。在财富管理方面,中国是一片蓝海。”饭山俊康充满信心:“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市场。”

上海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和“压力测试地”。2018年,我国迈进新一轮扩大开放阶段。对标国家部署,上海把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作为关键,高水平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增强“上海引力”。

上海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金融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超全国四分之一。全球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9家落户上海。截至2018年末,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60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30%,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国内一半左右。

随着金融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市场规模与能级不断提升,上海在金融业开放创新方面,全国领先,国际化日益鲜明。

“我们希望把中国的工业能力跟一些全球有募资能力的机构对接。”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颂说。路博迈是知名全球资管机构,创始人即为大名鼎鼎的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它也是最早获得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资格的外资资管机构之一,今年又成为首批获得在境内开展投资建议服务资格的外资资管公司。“上海的优势就是背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刘颂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美国现在资产管理市场大概35万亿美元,日本大概在6万亿美元左右,中国现在也在6万亿美元左右。但是从成长性上讲,美国成长性每年15%左右,日本3.5%,而中国达到令人吃惊的24%,“对于全球公司来说,是一定要进入这个市场的”。未来,上海将推动一批包括路博迈在内的知名外资资管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成立外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得到好消息的,不仅是路博迈。2018年,德国安联集团独资设立、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的安联(中国)保险集团,美国摩根大通持股51%的摩根大通证券,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获批扩大经营范围等17个金融项目率先落地,上海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沪港通”;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债券通”;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黄金国际板”平稳运行;原油期货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原油市场。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18年,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国际化带来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强大推动力。上海自贸区率先建立了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2018年以来,菲律宾、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来沪发行“熊猫债”。“一带一路”债券试点,吸引沿线主权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等来沪发行……上海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外资在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实现更大发展,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金融能量,与科创之火相互成就

你知道吗?公司的水电煤气数据,可以帮助上交所甄选申报科创板的企业。4月10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正式启用,浦东新区金融局副局长张辉形象举例,这里可以为拟申报企业提供相关申报前的精准配套服务,以对接科创板。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海最大优势是开放,又处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之一的长三角龙头地位。因此,上海选择协同突破,将“三大任务”统筹融合发展。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就是一个缩影。这里为长三角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创新,促进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融合发展。“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张辉介绍,上海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辐射功能,满足长三角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优化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将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打造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特色鲜明的长三角金融集聚生态圈,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柴添火。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外国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方式和途径发生巨大变化,流入方式从以债务资金为主向以证券资金为主转变,流入途径从主要通过银行途径转移资金向主要通过非银行途径转移资金转变。

用金融优势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支持更多风险资本在上海聚集,通过科创板,撬动科创产业发展,同时又从科技创新中激发金融集聚力,达到双赢。如此,上海便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能级,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让科技创新之火更旺、实体经济“血脉”更畅。

创新发展,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如果能够融入上海,无疑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筹备组组长马健告诉记者。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我国加快保险业全面开放进程以来首家获批筹建的合资保险资管公司。

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举措,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在助力中外企业日益壮大。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不只希望“引进来”,还着力擦亮上海金融服务名片,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做深做细外资金融机构落地配套服务,让其落地生根。

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詹旭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跨境结算突破了瓶颈,他再也不用眼睁睁地看着每年数亿元的营业额落到海外。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大型项目,当他们需要从跨国企业订购各种设备产品时,选择该企业的中国总部下订单,无疑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不过,如果货物不经过国内口岸,直接由企业的境外生产厂商销售或租赁给境外客户,那么该企业的中国总部就无法完成这单离岸贸易的结算。

2018年11月初,上海金桥开发区的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沃尔沃中国总部”)收到了中水八局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项目购买挖掘机的首付款,首次走通了离岸贸易的全流程。

这个困扰上海自贸区多年的跨境结算难题终于破解,成为深化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成功试点和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的典型案例。“首单只是序章。”詹旭表示,如果2019年能实现全部海外结算业务落户上海,该公司跨境营业额可达20亿元至30亿元,其中,“一带一路”离岸贸易额预计达6亿元。

制度创新,赋予企业满满获得感。交易结算更快、银行手续压缩到小时计、费用和成本大幅降低……如今自贸区内已经实现了跨国结算和贸易职能,不再需要借助海外公司支持国内业务运营。离岸贸易作为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加速发展。詹旭充满期待:“下一步,我们还想利用FT账户,走通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道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助力企业破解痛点,是上海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家“试验田”里精心耕作、精心管护的生动写照。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杭迎伟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将着力发展离岸经济,强化实施差别化探索,形成适应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

阳光雨露,万物生长。与金融业紧密相关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日前,位于上海浦东新金桥路1599号的瑞伯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迎来了第一批培训班的结业。公司的投资方——瑞士金融理财规划商学院院长菲利克斯告诉记者,中国财富管理的需求迅速增长,财富管理人才缺口日益凸显。第一个班培训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对在中国开展事业充满信心”。

上海正成为全球金融家的梦想之地!

上一篇新闻

Heimdallr海米德®腕表品牌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游之一激动人心首次乘飞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