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华洞察|从苹果的地表最强芯,聊一聊中芯国际的“芯事”
2022年3月8日,苹果公司(AAPL.US)推出全球最强Mac电脑芯片M1 Ultra。M1 Ultra采用了苹果的UltraFusion封装架构,通过两枚M1 Max晶粒的内部互联,打造出一款性能和实力均实现地面最强的SoC(片上系统)芯片。
有多强?
苹果表示:配置了M1 Ultra的Mac Studio,比配置了目前市面上速度最快(功耗范围相近)的英特尔16核至强处理器的Mac Pro快90%,比配备了28核至强处理器的Mac Pro快60%!
苹果于2020年11月率先在推出的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和Mac Minis中应用其自己打造的芯片M1,随后于2021年10月再推功能更强大的M1 Pro和M1 Max芯片。如今通过两枚M1 Max晶粒内部互联而成的M1 Ultra,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内存带宽上都实现了重大升级。
新品发布并没有带起股价,苹果股价在发布会当日下跌1.17%,收报157.44美元,市值2.57万亿美元。而另一边厢,最大客户苹果贡献了收入四分之一的台积电(TSMC.US),股价却上涨0.72%,收报100.00美元,市值5185.8亿美元。
台积电为苹果生产A系列手机芯片和M系列Mac芯片,自然能从苹果自研芯片的成功中获利。
台积电可不仅仅是苹果的供应商,还是苹果劲敌及前芯片合作伙伴英特尔(INTC.US)的供应商之一。面对苹果的强势出击,英特尔不会坐而待毙,其计划推出更强大的处理器,配件将从台积电采购,不过英特尔将开发自己的产能,未来会与台积电及三星进行竞争。
但在短期内,台积电仍可在两家超级科技公司的竞争中左右逢源,加上全球“缺芯”,芯片股的“好日子”远未到头。那么,相关的投资是否可以获利?
这不由得让我们将目光放回到(H股)市盈率估值较台积电低一半以上的内地最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00981.HK,688981.SH)。尽管与台积电相比,两家晶圆厂的技术、产能、规模存在巨大差距,但中芯国际的利基市场、强劲增长和较低估值或值得细察。
中芯国际前两个月收入
这边厢,苹果、英特尔自研芯片大比拼;那边厢,坐收渔利的台积电马不停蹄地研发效能更强大的制程技术以巩固在先进制程的领先地位,这一切的绚烂与中芯国际有着遥远的阻隔。在技术上,落后很多的中芯国际依靠在成熟制程的产能优化配置寻找属于自己的优势。
继贵州茅台(600519.SH)破天荒发布2022年前两个月经营数据,中芯国际也公布了前两个月的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数据。
中芯国际初步核算其2022年前两个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1%,至12.23亿美元;归母净利润或按年增长94.9%,至3.09亿美元。
但利润增幅虽高,却未及中芯国际的2021年表现,其2021年的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增长137.83%,至17.02亿美元。而收入增幅也低于该公司提供的2022年第1季业绩指引。中芯国际预计,2022年第1季收入或按年增长64.6%-67.5%,至18.2-18.5亿美元,见下表。
不过与较大规模同行相比,中芯国际的前两个月表现算是不错。
台积电截至撰文仍未公布2月份数据,但2022年1月数据显示,净收入同比增长35.84%,至60.77亿美元。
另一家重要的晶圆代工厂联电(UMC.US)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两个月的收入为412.83亿新台币,笔者按当前汇率估算,约合14.5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虽然收入规模较中芯国际高两亿多,增幅却并未跟上。
如何看待晶圆厂的业绩?
在全球“缺芯”的窘况下,晶圆代工厂都借助时势取得不错的收益,预计“缺芯”的情况仍会持续2022年全年,晶圆厂红红火火的境况不会有大的改变。
晶圆厂的业绩取决于收入和产能投资。
收入由需求决定,当前的“缺芯”环境造就了高需求,这有利于晶圆厂的议价力,也就是说晶圆厂更有底气向客户要求更高的合约价,而不用担心客户找别家代工厂,因为全世界的晶圆代工生意都忙不过来。
另一方面,代工厂所掌握的技术优势决定了产品组合的优势,从而影响到其综合产品的单价与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制程越先进,利润就必定越高,举例来说,如果代工厂建造了先进制程的产能(而不能兼容其他制程),但需求不足,那么产能的折旧分摊会扩大,蚕食其账面利润。
那为什么进程越先进,代工厂就越有竞争力?
如果你掌握的技术更具优势,而同行并未到达这一高度,你能提前抢占更高端的市场,并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定价,台积电正是如此,所以它能取得更优质的利润,是因为它的定价权具有优势。
而成熟制程由于竞争对手众多,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严重,在竞争下,晶圆厂的定价力只能随行就市,否则导致产能空转,亏损将扩大。
所以产能及其配置是评估晶圆厂未来表现和业绩的重要参数。
产能投资趋势
当前,上市晶圆厂的产能使用率都在98%-100%,而且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产能扩张。
行业分析机构IC Insights预计,疫情导致供应链断裂所带来的巨大需求促使大部分晶圆厂扩张产能,从而推动整体半导体行业的资本开支于2022年到达1904亿美元的纪录高位,按年增长24%,见下图。
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联电和台积电的2022年资本开支增幅分别达到71%和40%,至30亿美元和420亿美元。
中芯国际的2021年业绩显示,其2022年的计划资本开支为50亿美元,较2021年上升10.72%,增幅相对较小,主要因为中芯国际在2020年已开始大幅增加资本开支以进行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与过往的投资相比,近三年的投资规模已十分巨大,见下图。
晶圆厂纷纷扩展产能,对于下游客户来说无疑是好事——有利于缓解“缺芯”危机,但对晶圆厂本身来说却未必。产能扩张的资本投入非常大,从上图可见,中芯国际一年的资本开支有时可耗尽其全年的收入。若供应链恢复正常,“缺芯”可能随时变为“多芯”,即产能过剩,晶圆厂的产能投资可能“打水漂”。
所以在进行产能扩张时,晶圆厂一般都会根据客户的长期合约进行——确定需求,以管理风险。
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按技术节点分类,目前全球纯晶圆厂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28纳米以下,不过0.13微米和28纳米-40纳米制程也有一定的市场,见下图。
包括联电在内,众多代工厂都曾表示28纳米或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但当前28纳米仍是大佬们产能扩张的重点。
台积电于2021年11月9日宣布在日本设立一家子公司,采用22/28纳米制程提供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以满足市场对于特殊技术的需求。该晶圆厂的计划月产能为4.5万片12寸晶圆,将于2022年兴建、2024年底投产,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将占少数权益(不超过20%)。
联电将投资50亿美元,在新加坡现有的300mm工厂旁边兴建全新的先进制程厂房,第一期预计月产3万晶圆,于2024年末投产,该工厂将为联电供应22/28纳米制程。
中芯国际的产能扩张方向?
笔者根据中芯国际提供的数据估算,2021年中芯国际的收入中,FinFET/28纳米以下制程的收入占比或约为15.04%,40/45纳米-90纳米的收入占比高达47.68%,而0.11/0.13微米以上制程的收入占比则达到37.29%,可见在目前竞争最激烈的28纳米制程,中芯国际仍处于奋力发展阶段,与大佬有着不短的距离,而其生产或主要集中在成熟制程。
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中芯国际管理层提到虽然其代工业务的市场份额只有大约6%,但客户数量最多,远超同行。与此同时,产品平台的种类也差不多是最多。
其在建产能目前面向三个方面:1)8英寸,同行并没有增加8英寸的产能,所以中芯国际在这方面着墨颇多;2)12寸,其90nm到22nm用的设备基本型号大致相同,可以在这个区间选择产能分配,例如55nm设备可以做40nm等,只是工艺步骤不一样,但有转换的灵活性;3)FinFET,应用平台和客户比较多,能做好多元化。
也就是说,凭借为数众多的客户、多样化产品平台,以及产能配置和适用的多样性,中芯国际可通过灵活应变,来缓冲行业需求结构转变的风险,这是其面对技术未跟上等挑战的应对之策。
但是不得不承认,中芯国际的产能、实际生产与当前全球主流发展的技术节点之间仍有较大的技术差距。
作为晶圆最重要的终端消费国之一,中国对于先进技术节点产品的需求十分高,但是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1年内地晶圆生产企业占全球晶圆市场的份额只有8.5%,该机构预计到2026年,此数字或仅提高0.3个百分点,至8.8%,见下图,主要因为地缘风险对其发展的阻碍。
无疑,苹果、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的龙争虎斗,为全人类科技的进步提供了蓝图和摹本,作为拥有最高消费力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对技术的革新和突破也应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中芯国际固然已经竭尽所能,在产能的适用性上做文章,务求以能够灵活变动的产能配置更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以提升资本开支的效率,但前路漫漫且有不少的障碍,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也希望,在国家和私人资本的支持下,国内的半导体产业能有质的提升。在今年的重大会议上,代表们就产业基金、企业扶持、专项技术等方面出谋划策。笔者期望在高端芯片领域,以中芯国际为首的领先企业能化被动为主动,带来突破性的新发展。
本文源自财华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