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歌照唱舞照跳”,新加坡为何防控住了新冠疫情大爆发

星传媒:专注于新加坡 览阅中新资讯

1月23日,与武汉“封城”同一天,新加坡确诊了首例武汉输入病例。

2月8日,元宵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了视频讲话,建议轻症别去医院,不用戴口罩,但要勤洗手,一切生活照旧。

前一天,2月7日,新加坡刚启动了“疾病爆发应对系统”(Dorscon)二级橙色警报。当日,新加坡举办了元宵万人宴,李显龙宴请了议员和基层领袖。

当时网友们都批评新加坡“自暴自弃”“放弃治疗”“已经佛系接受了病毒传播”。

到2月中旬时,新加坡确诊病例是中国以外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日本。不少人担忧,新加坡要变成“第二个武汉”了。

一个月过去了,截至3月18日12时,新加坡累积确诊266例,0死亡。与意大利、西班牙、伊朗等国陷入“灾难状态”相比,新加坡的防控应对无疑是成功的。

新加坡是如何做到的?

发达的公共卫生系统

复杂的接触者追踪机制

新加坡的防控系统还得从17年前说起。

2003年非典期间,新加坡共计238人感染,33人死亡。

多年来,新加坡一直在建设公共卫生系统(PHPC系统),有着十分完备的感染者、接触者追踪机制。

PHPC系统(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中文名称“公共卫生防范诊所”,由900多家私人诊所构成,分布在各个社区,相当于北京发热门诊的十几倍。

这些诊所平日会接受政府培训,在疫情爆发时,由卫生部门统一指导,统一行动,信息共享。各诊所分布在各社区,病人短距离就诊可以减小传播风险,而且病人就医都有政府补贴。

有这些支持,570万人口的新加坡,每天能对2000多人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在新加坡,检测是免费的,本国人的医疗也是免费的。

此外,新加坡还动用警方调查人员和监控设备,艰辛地对每一例感染者和接触者进行轨迹追踪。

世卫组织应急方案执行主任迈克·瑞安夸赞说:“新加坡对这种病毒的系统性应对是很好的典范。”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给予肯定,“新加坡防疫仔细,毫无漏网之鱼。”

国家小,政府控制力强

强制隔离,阻断传播

国家小有小的短处,资源不够,新加坡又是国际化大都市,一旦失控很容易陷入混乱。

但新加坡能够快速、详尽追踪每一个密切接触者,对感染者和接触者进行隔离和监测,限制病毒传播,也与其国家小、政府控制力强分不开。

新加坡执政党在国会占绝大多数,政府控制力强,可以优先考虑公共利益而不是隐私问题。

新加坡国内早期确诊病例很多来自教会团体,由此近5000人被隔离。

新加坡还把大学宿舍变成隔离中心,对违反隔离规定的人实施零容忍政策。

外籍员工如果违反隔离规定,将被取消工作签证,雇主也会受罚,两年内禁止聘请外籍员工。

政府可以利用大量警力、监控设备和个人记录来追踪每一个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感染者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信息会迅速而详细地被公布出来,提醒他人注意自我防护。

这些措施都不用担心侵犯个人隐私和自由,欧美国家很难复制。

严控输入

政府反应迅速且信息透明

2月上旬,新加坡出现了3例本地传播,病例总数增至43例。政府启动了公共卫生二级橙色警报,表示疫情严重,容易人传人,但尚未到肆虐程度。

那时,商场已经出现抢购潮。

李显龙及时发表视频讲话,安抚公众恐慌情绪:“无需恐慌,不会封城,也不会把大家都关在家里。我们供货充足,所以没有必要像一些人昨天那样囤积方便面、罐头和厕纸。”

政府还鼓励轻症患者居家休养,把医疗资源让出来给最需要的老人群体。李显龙承认,“如果病毒已经扩散,追踪密切接触者的作用微乎其微。所有疑似病例都去医院,医院肯定负担不了。”

政府不鼓励普通市民待在家里,也不建议在家办公,大多学校也未停课。因为学校一般保护较好,而且不关闭学校也可以避免引起恐慌。

政府虽然购买了500万个口罩,派发给每家每户,但并不推荐普通人戴口罩,只建议病人使用。

政府的迅速反应,可以及时遏制病毒传播,信息透明可以消除恐慌情绪,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新加坡还严控输入,避免病例急剧增长和大爆发。

1月31日,新加坡颁布入境禁令,成为第一批禁止内地游客入境的国家之一。要想到,在2019年,有3.62亿名中国游客光顾新加坡,中国是该国外籍旅客最多的国家。考虑到经济影响,这道禁令需要勇气。

3月13日,为防止第二波入境病例,新加坡又对意、法、西、德四国发出入境限制令,过去14天到过这些国家的旅客不得入境。同时,禁止所有邮轮在新加坡靠岸,取消或延迟超过250人的集会活动。

这些迅速而强有力的措施,使得新加坡很好地控制住了疫情。

(来源:网络)

星传媒专注于新加坡 览阅中新资讯

上一篇新闻

重磅!所有酒吧电影院关闭1个月!聚会不得超过10人!新加坡快封城了吗

下一篇新闻

中国驻新大使馆给新加坡的中国公民发口罩了!快来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