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千中国人在海外租借土地999年,建起一座中国城
中国近代的历史,并不是仅仅有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人对侵略的抗争,还有我国民众向国外的扩张,只不过这种扩张并不是以武力的形式,而是以和平友好、共同发展的方式。
在国内民众不屈不挠地反抗列强的同时,我国南部有一些百姓,翻山越岭或远渡重洋到南洋各国谋求生计,他们把中国文化带向南洋各地,结果这些地方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中国城。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武力侵略得来的利益是有限而暂时的,文化融合所带来的效用是无限而长久的。
1901年,有一千多名福建人远渡重洋到达了世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和当地政府签订条约,租借土地999年,如今才过去一百多年,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当地已经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中国城。
黄乃裳
而这座中国城如今一切的辉煌,都源于当初清朝末年福建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读书人黄乃裳。
一介布衣发起的大迁徙
黄乃裳家里本是地道的农民,黄乃裳本身也只是一个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
黄乃裳命运真正发生改变是在1895年甲午海战之后,那年清政府所打造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一次大战之后就完全败给了日本,并且清政府还为此割地赔款,这令黄乃裳痛心疾首。
更令他伤心欲绝的是,他的弟弟黄乃模当时也是北洋水师的一员,而且是邓世昌所带领的致远舰上的一名军官,在大战中致远舰撞向日本舰船时,邓世昌掉入大海殉国,黄乃模也一并追随而去。
北洋水师本来拥有亚洲先进的舰船和大炮,但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克扣军费,间接导致水师的惨败。
黄乃裳本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甲午海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他深切地意识到国家之流弊,于是愤然前往京城,和康有为一起发起了维新变法。
后来维新变法失败,黄乃裳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便产生了前往南洋开辟属于中国人的一片新世界的想法。
回到家乡福建之后,黄乃裳更是看到家乡民众生活之艰难,以及清政府压迫之日甚,于是愤然离开福建到南洋各地考察。
当走到世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岛的时候,发现岛屿北部的砂拉越地区的诗巫一带到处都是荒地。
当地政府的首领正好希望有人前来垦荒种田,黄乃裳自己考察了当地土壤和水份,惊喜地发现这里正好是适合人居住之地,于是他瞅准时机,马上和当地政府的首领签订垦荒条约。
黄乃裳
为了签订条约方便,黄乃裳先创建了“新福州垦荒公司”,打算将来把一起来到这里的华人都归入公司名下。
在垦荒条约中规定,砂拉越政府把诗巫城郊区的新珠山作为专门的垦区,交给该华人公司垦种。
黄乃裳在国内深切体会到百姓被清政府压迫之严重,于是华人在垦区的权益是他最为看重的,这也是他之所以要到南洋来开辟一片新土地的原因。
黄乃裳经过和同行几人一起深思熟虑,专门在条约里写上:华人在当地没有服兵役和纳税的义务,但是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使用枪械等武器保护自身安全的自由……
除此以外,最令人深为敬佩的是,黄乃裳苦口婆心、锲而不舍地和当地政府进行多次谈判,最终把华人租借垦区的期限敲定为了999年。
此消息传到国内,让许多人对黄乃裳大为敬佩,当时中国在外国列强的欺凌之下,先后多次向外国人割地赔款,国土被割让得七零八落,而黄乃裳却以友好谈判的方式,为华人在国外开辟出了新土地,于国家也是大功一件。
孙中山当时对黄乃裳的做法赞叹道:“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份平等之条约。”
条约签订之后,黄乃裳马上带着喜悦返回中国福建,开始寻找华人同伴一起前往南洋开辟新的生活。
许多福建人在当地几乎已经没有了活路,纷纷选择和黄乃裳一起前往南洋,1900年,黄乃裳以招聘公司职工的方式,找到500多人愿意和他一起前往加里曼丹岛的诗巫。
为了保险起见,他们首先带领91名华人乘船途经新加坡前往了诗巫。
第一次移民航行并不顺利,一路上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之后,到达诗巫时仅剩下了72人。
有的人中途放弃,乘船返回了福建,还有的人决定留在了路途中的新加坡等地方,而最终来到诗巫的72人也给了黄乃裳一定的自信心。
第二批和第三批移民中黄乃裳分别带去了五百多人,从此以后,黄乃裳从福建带到诗巫的一共一千一百多人便在一片荒地之中扎下根来,垦荒种地。
白手起家,荒地变成中国城
虽然是迁徙到外国居住,但是黄乃裳始终心系国内,为了让同胞们永远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将诗巫的华人城区命名为新福州。
在新福州前期的生活中,许多困难共同考验着这一千多名华人,有人生病的时候,在当地都很难找到像样的医生,许多人因为环境卫生条件差而生了疟疾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不幸去世。
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山里,需要买什么生活用品都要翻山越岭到外地的集市上,再加上会当地语言的华人很少,和当地人做生意也是一大困难。
于是出于这种种需求,黄乃裳找来相应的善于看病和经营生意的华人,在埠江边上开设了诊所、商店等,华人在当地大力垦荒的同时,工商业也在他们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
当地有许多人信仰基督教,身在异乡的华人也入乡随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宗教,黄乃裳为此斥资修建了五座教堂,为了保证农工子女们能够接受教育,小学、中学等新式学堂也开始拔地而起。
勤劳能干的中国人不仅仅在异国他乡顺利站住了脚,而且富有智慧的他们也不断想办法在当地开辟新的行业。
加里曼丹岛位于南半球南部,已经不适合种植中国南方的水稻,大家经过一番摸索,最终还是选择了把当地人所种的橡胶,作为了他们主要的种植产业。
随着种植行业慢慢走向稳定,大家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于是开始致力于创造更多的财富。
首先是当地山上大量的树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如果将木材砍下来运到外地卖掉,往往能挣得一笔可观的收入,于是农工们在种田时间以外,将伐木作为第二大工作。
后来长此以往,树木被砍伐得越来越多,为了保护绿色环境,大家逐渐减少了砍伐的数量,开始向轻工业、金融业等方向发展。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重,而当诗巫城的华人们的农业发展到饱和以后,大家在向其他领域扩展的过程中也同样表现出了华夏民族所具有的潜力智慧。
当时因为船舶运输业的落后,出海是一件相当不方便的事情,好几天才能等到一艘从砂拉越州前往中国的船,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华人决定自己发展造船业和船舶运输业。
凭借过去在福建沿海地区出海捕鱼以及后来伐木、做木工的经验,福州人在诗巫逐渐做起了造船行业。
从刚开始承接一些小船的制造工作,到后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造船公司,再到如今发达的造船业,每年生产的船只的总吨数是马来西亚整个国家的第一名。
华人船舶公司不仅仅完全满足了诗巫城乃至整个砂拉越州的船舶需求,还致力于对外销售船只,长期在南洋各国的运输业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如今在马来西亚的各个港口,随处可以见到由诗巫华人船舶公司生产的大小船只,从大型货船到小型快艇,应有尽有。
除了大力发展造船业以外,诗巫华人们还在当地开办了银行,起初主要为创业的华人们提供资金支持,后来在砂拉越州发展成了数一数二的储蓄银行,因此华人在当地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也极为强大。
华人除了在诗巫当地的各个行业几乎都占据着龙头地位以外,最为影响深远且最引以为豪的是华人在文化上所拥有的绝对影响力。
大家刚刚到达诗巫的数年时间里,诗巫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是华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福州人。
走在诗巫城各处,随处可以见到华人商铺、华人餐厅、华人举行的社会活动,一张张淳朴的中国面孔,让整座城市充满了华夏民族气息。
后来随着华人把诗巫逐渐发展起来,这座城市越来越繁华,随之有更多的马来人相继到此地生活,华人在当地的人口比例逐渐减少,一直到如今,华人的比例逐渐减少到了百分之四十。
但是即使如此,华人依然拥有着最大的影响力。
充满融合力的汉文化
在这座城市中,不仅仅是华人们通过中文来交流,而且当地仅有的少数马来人也受到文化的熏陶,逐渐说起了福建话。
福建话在当地是所有人习以为常的语言,在直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这座城市已经被汉化。
而让这座城市最终成为中国城的,无疑是当年带大家漂洋过海前来谋生的黄乃裳。
其实在华人到来的几年之后,黄乃裳就把各种经营事务交到其他人手上,自己则返回国内,追随孙中山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
孙中山
回国后他先是在上海见到了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然后在新加坡与孙中山相识,并加入同盟会。
在孙中山为推翻满清王朝而发动的数次起义中,其中在潮州发动的黄冈起义就是由黄乃裳参与领导。
1911年,在10月的辛亥革命还没有发生时,黄乃裳早在3月份就和友人在福建家乡促成福建脱离清政府的管辖,成立了军政府。
但是没有了清政府的拨款,福建军政府的财政收入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正当黄乃裳为此忧心忡忡之时,他曾经一手带领的诗巫华侨们向家乡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寄来捐款,解了福建军政府的燃眉之急。
华侨同胞们不仅寄来了捐款,还向黄乃裳表达了关心和问候。
虽然黄乃裳在1904年就已经返回中国,但是大家依然始终按照他当初制定的发展规划在开垦诗巫的垦区,华侨们逐渐致富之后,大家都没有忘记黄乃裳为大家的生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后来华人垦区和诗巫城连为一片之后,华侨们为了铭记黄乃裳的功绩,专门在城区里兴建了“黄乃裳学校”、“乃裳公园”,并且把其中一条路命名为“黄乃裳路”,在广场上树立了黄乃裳雕像。
与身在美国的华侨们在一些城市建起唐人街相比,身在诗巫的华侨们所建立起的是一座规模远远比之更为庞大的中国城,在那里华人享受着政府所提供的各种良好待遇,是一个充满国际气息的华人世界。
其实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动荡年间,有许多中国人翻山越岭或远渡重洋前往南洋各国谋求生存。
他们的足迹遍布南洋各地,从越南、老挝到缅甸、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到印度尼西亚,外来列强以野蛮武力的方式入侵中国的同时,这些中国人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将汉文化带入到了南洋各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充满汉文化气息的城市。
向无数冲破艰难险阻谋求生计,将汉文化传遍世界且始终心系祖国的爱国华侨们致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