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学子”深情缅怀著名慈善家陶欣伯:这是一位给予我们无穷力量的老人
交汇点讯 9月2日,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官方微信发布讣告,新加坡著名华裔企业家、慈善家,该基金会创办人陶欣伯先生,于8月24日在南京安详离世,享年105岁。曾经受助的“陶学子”们纷纷自发通过各种渠道发文悼念,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位改变了他们一生命运、给予他们无穷力量的老人。
2006年,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在南京成立,之后陆续与东南大学、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22所省内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资助贫困有志、品学兼优的本科生。截至去年,累计资助金额已近2亿元,获得资助的“陶学子”达1.2万名。
缘聚伯藜,点燃希望
2012年,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在江苏大学设立“伯藜助学金”,9年来累计资助该校54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计890余万元。
“2017年12月2日,那是我第一次见陶爷爷。百岁高龄的老人,慈爱、执着且真诚。”江苏大学2019届学生姚锦霞至今记得陶爷爷对她说的话——“我们‘陶学子’,要像家庭成员一样,像一家人一样,彼此关心”“做人要真诚,不能说谎,不能骗人;做事要全力以赴,错事要责己不怨人”。受陶欣伯先生影响,姚锦霞考研时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那种“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精神深深根植在她心中。
出生于贵州省清镇市流长苗族乡的周金菊,童年曲折而坎坷。她的父亲靠挖煤养家糊口,在一次爆炸事故中落下终身残疾。他和妻子外出打工后,周金菊和弟弟妹妹守在双目失明的奶奶身边。2014年,她考取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寨子里第一个大学生。
周金菊在大学里加入伯藜学社。这是受陶老先生资助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社团,积极开展各项自助、互助、助人活动,从举办新生见面会到毕业座谈会,努力让“陶学子”们融入这个大家庭。去镇江参加领导力培训、去广西支教、独自筹备晚会……通过这些活动,周金菊逐步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觉得,社团的成长壮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南通大学2013级“陶学子”司艳敏记得,第一次在学校见到陶欣伯爷爷时,看到他脸上布满了岁月痕迹,眼睛却清澈真诚如少年,他走路需要人搀扶,仍笑容满面不停跟学生们挥手打招呼……匆匆一面,陶爷爷的儒雅宽容却让她终身难忘,“如果你见过他,就能体会到,善良是一种辽阔的气场。”
“我们因‘贫困有志’而与‘伯藜’结缘。我想,对于每个‘陶学子’来说,伯藜具有家的概念,这种温情也正是伯藜给予的。”南通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2014级学生刘鹏程曾担任该校伯藜学社第五届社长。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畅读课外书、探索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因缘巧合,刘鹏程于2018年10月加入一家互联网公司,为渴望读书的孩子圆梦。“陶老先生一直从事公益,帮助了很多从农村考上大学的青年学子,我们这些毕业的‘陶学子’有机会搭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桥梁,现在所做的也是对陶老先生精神的一种传承。”
感恩于心,奋发自强
从上海到桂林,从高铁到乡村大巴,从熟悉的平原置身崇山峻岭间,窗外的风景一再变换,这是南通大学伯藜学社学子坚持了7年的支教之旅。
“我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侗族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轻松些。”2012年夏天,杨晓雷考入南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在伯藜学社提出帮扶山区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想法,得到老师和学社同学的一致认可。就这样,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成为伯藜学社帮扶的第一所村小。“有了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和南通大学的支持,我的想法才能成真。加入伯藜学社,我感到很幸运。”杨晓雷说。
2014年,江苏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计划,让杨晓雷一个更大的想法——暑期支教项目落地生根。7年来,支教团队成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一届届伯藜学子来到广西、河南、甘肃、贵州等地区,不仅经常给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与书籍文具、帮助改善教学环境,还为当地师生带去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1级学生刘永珍自小患腰椎疾病,梦想就是站在讲台上做一名老师。2011年9月,刘永珍考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就读于特殊教育专业。刚入校体检时,医生在体检单上填写了其身体不适宜做一名教师的结论,学校建议调专业,这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没有因此放弃,通过一年的自学,还进入阳光学院的聋生课堂做起了手语翻译。学校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为他申报了伯藜助学金。
在陶爷爷的鼓励下,刘永珍继续为了理想而奋力前行。毕业后,因为身体状况不合适,他仍然没有拿到教师资格证,后来在一位学姐介绍下来到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特殊教育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县里举办大型活动时常担任手语翻译。刘永珍扎实的专业基础得到学校和相关部门肯定,他凭借大学期间出色的成绩,再加上通过了盐亭县相关面试,终于拿到教师资格证、顺利进入教师编制。“陶爷爷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首先要学会自助,帮助自己成功以后,才能回报社会、去帮助更多人。”刘永珍说。
“陶爷爷用不惧挑战的创业精神,激励我们勇敢面对挫折。我们一定不辜负陶爷爷期望,用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研究生新生李丽说。本科期间,她曾担任扬州大学伯藜学社社长助理,并获得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李丽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一个小山村,去年7月毕业之际,她报名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回到群山环绕的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她曾经支教的马厂镇中心学校任教。“我是一名‘陶学子’,陶爷爷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一路前行。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希望能为更多大山里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怀揣梦想,奉献社会
今年4月30日,南通大学2013级会计学专业的胡贵鹏被表彰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这名“陶学子”,在驻村扶贫3年多时间里,身高不足1米3的他始终秉持一颗初心扎根基层、情系群众,主动学习相关扶贫政策,通过下乡入户走访了解村情、社情、贫情、民意,吃透百姓贫困现状,利用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开展三讲三评等机会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当地群众的认可。“大学期间能加入伯藜学社是我一生的幸运,”胡贵鹏说,“陶欣伯爷爷教导我们,对待事情要全力以赴,对待问题要勇于承担,要不忘感恩、服务基层、积极回报社会。这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陶学子”中的大部分人毕业后回到家乡,志愿为家乡建设出力;有一部分从事公益,在偏远山村筹建图书馆逾千所;有的由兴趣出发开始创业;还有的继续深造,在专业领域攻关……他们如璀璨星辰在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发光发热。
江苏大学毕业生徐振霞先后参加西部支教、国际志愿服务,2020年硕士毕业后又投身西部计划,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务一年,奉献自己的青春韶华。“惊悉讣告,悲涌心头。”徐振霞说,自己正是在伯藜学社这个因爱汇聚的地方,得以更好地成长,并最终做出决定两赴西部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敬爱的陶爷爷,此别不说再见,我们会像您期望的那样,成长为一名努力奋斗、诚实守信、严己宽人的陶学子,请您放心!”
江苏大学材料学院2019级硕士生魏甜甜说,大学最幸运且自豪的事情就是遇见伯藜,成为一名“陶学子”。“那个慈祥可爱的陶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伯藜是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拉起了无数追梦的小手。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追寻自己的梦。”如今魏甜甜担任起了江苏大学伯藜学社的指导老师,负责学社日常事务,“作为一名‘陶学子’,我们定会向您学习,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努力成才,回报社会,并用一生铭记和履行您的敦敦教诲和大爱。”
“我要沿着陶老先生走过的路走下去。”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李晓佼是学校伯藜学社第一任创业部副部长。“伯藜学社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大家能去展示自己,提升自己。我们的眼界,逐步开阔起来。这是它远超助学基金会的意义所在,它在真真切切为陶学子铺路。”
李晓佼告诉记者,他在2020年5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打拼自己的一片蓝天。“我想把创业有一定的小小成就的陶学子聚集起来,再成立一个基金会,把陶老先生培养‘陶学子’的这份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拓 实习生 王鲲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