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侨领回佛山看秋色,三个关键词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年一度的秋色巡游,来观赏秋色的不仅有远近市民游客,更有渡重洋而归的侨领同胞。11月1日,全球11个国家50多位侨领回到家乡佛山观赏秋色巡游活动。当日,佛山市海外华侨华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座谈会上,众侨领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共话家乡发展。
“希望在海外的乡亲同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关心家乡,关心祖国。”座谈会上,佛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政华表示,各国侨领既了解所在国家,也了解祖国家乡,是家乡与海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那么,海外侨领从“他者”的角度出发,该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佛山又怎样参与其中?人才发展、城市品牌与经贸文化交流,就是此次座谈的三个关键词。
人才发展
要让后辈了解家乡,觅得发展空间
“年轻人毕业为何不回来?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会上,马来西亚佛山总商会副主席陈文旺指出,要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为年轻人打造发展的平台。
这些年轻人除了海外留学生,还包括海外华侨华人的后代。对此,法国番禺富善社社长方显秋表示:“如何带动他们回到祖国,建设祖国,这个问题很重要。”
方显秋正在身体力行地做这件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通过举办海外青少年夏令营,邀请海外下一代华人回到中国,学习功夫,游历祖国河山,以认识与了解祖国发展。“一定要从‘根’做起,鼓励年轻人回来,当他们了解祖国,学业有成后才会愿意回祖国发展。”方显秋说。
欧洲广东华侨华人总会主席李满全则表示,薪酬待遇是否令人满意、能否学到一技之长、是否有上升发展空间,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要充实大湾区的人才,需要有具体项目吸引年轻人才回来。”
“佛山处处是机会。”在项目与平台方面,新加坡南海同乡会主席钟腾芳对佛山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表示,南海区2012年便开始成立南海(海外)留学生联盟,佛山也于去年开始委派高层次人才顾问到海外揽才。作为顾问之一,钟腾芳已引荐了南洋理工大学的教授落户佛山博士梦工厂,又引进了海外博士来到佛山开展人脸识别的科研项目。他建言,各国侨领可以发挥以同胞带同胞的方式,邀请更多人才回到家乡发展。
城市品牌
大湾区城市可树立自身的城市品牌
如今,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7000万人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正如美国旧金山旅美三邑总会馆主席张冠荣所言,粤港澳大湾区历史上是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走在全国前列,未来也将在科研创新上走在前头。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以及佛山在其中的定位与发展,欧粤工商联合会会长林炳新就从其欧洲经验出发给予建议。“大湾区的城市需要定位清晰,树立特别的品牌,突出主题城市。”他表示,可以效仿欧洲主题城市评选的方式,突出城市特色,实现城市品牌的推广。
例如,公开资料显示欧盟设有“欧洲文化之都”评选活动。该活动始于1985年,旨在促进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每年一座或两座欧洲城市荣获这一称号。2019年“欧洲文化之都”是意大利马泰拉和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在此期间,两座城市将分别举办密集的文化展演活动。
澳洲粤商会会长王国忠对此表示赞同。在他看来,这种城市品牌的树立除了在文化领域外,还可以延伸到经济科技产业领域。“大湾区内各城市可以将自身的优势领域作为品牌和主题,并推介相关领域的产业项目,实现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他认为,城市和产业之间差异化发展,可避免在项目招揽中产生重复性。
经贸文化交流
搭信息共享平台,扬家乡传统文化
信息交流,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搭建联系沟通桥梁的重要要素。
王国忠就表示,此行回乡,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并将发展信息带到澳洲的各行各业,思考未来的合作。”他介绍,澳洲粤商会在2013年就建立了一个电子信息平台,希望与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商会建立沟通,展示项目,促进交流合作。在他看来,佛山和粤港澳大湾区同样需要设立一个信息交流联盟,以招揽海外的资金与项目前来投资发展。
美国费城中国文化海外交流协会会长徐福群亦表赞同。通过建立交流平台,政府与海外工商界之间可以就具体项目进行对接,让世界各地的侨领回乡有更多具体项目与事务洽谈,让海外投资者看到确实的切入点,参与到大湾区的发展中。
事实上,佛山侨领们十分愿意促成佛山、大湾区与海外的交流。东非广东同乡总会执行会长詹立2015年就开始在非洲投资设厂,并把螺丝、货架等产品销往非洲,身体力行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
“我会不遗余力地推销广东产品。”詹立说,非洲是美丽的大陆,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希望佛山可以多组织企业去当地考察,并鼓励企业将产品销往非洲。
此外,多位侨领们还十分关注家乡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划龙舟、打功夫、做大戏,这些佛山的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人后代有很大的吸引力。”新西兰中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长冼锦燕表示,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出海口,将其弘扬到世界各地,让更多海外华人后代了解认识中华文化。
【记者】卢浩能
【通讯员】廖婧云
【作者】 卢浩能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