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有小伙伴想看看我对太平洋战争这场近代最大海战的解读,虽然我自认为现阶段还不能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全貌展现出来,但大家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好像也还有许多空缺。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诸如“日本为何南进当赌狗,也不夹击苏联”、“罗斯福是否在利用珍珠港击垮国内孤立主义”、“日本为何占领这么多土地还是资源匮乏”、“美日双方在太平洋战争前的水平到底如何”,此类根源性的问题还在困扰着许多人,意义不大的一些战役回溯资料一大堆,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因此本系列将会复盘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始末,顺便把这些根源性的问题也剖析一下,还原一个更多维更全面的的太平洋战争,不过因为篇幅过长,所以本篇就先着重介绍战前的战略、局势部分和一些多方军事水平的对比。

太平洋战争之前由资源导向的日本北进、南进战略之重心转移具体过程。

我对于日本和美国转向敌对开启太平洋战争理解是,这是一场由利益和资源的分歧所导致的战争,并非单纯从偷袭珍珠港事件就可以算起。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早在二战之前,日本由于自身处在火山地震带和海啸飓风多发区的原因,所以无法自我产生沉积的化石燃油和钢铁原矿石等工业化必备资源,因此它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间阶段主要依赖英美两国的贸易发展,延续自己的工业化和军事化道路,这种贸易盟友的关系早期是英国,后期在美国用华盛顿条约拆解日英同盟后转向了美国,这两方都在扶持日本的同时也从它身上攥取了大量的利益。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此间几方的关系都是相互捆绑依存的,日本的贸易进口额度占到了美国出口亚洲的百分之50以上,并且还在逐年递增中,这些贸易额对在30年代多次遭遇经济危机的美国十分重要,因此日本在没露出爪牙之前是美国的座上宾;同样的,美国的原油也对日本也必不可少,美国油在日本的总体原油储量中占比80%,换而言之,日本的机械化武器驱动都是用的美国油,所以日本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美国也是日本最重要的资源贸易伙伴,两者在和平时期相互互补,因此许多人会有美国是日本战争中的驱动器这种感觉。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美日的这种利益捆绑关系可能比德日同盟还稳固,罗斯福甚至还为日本压下过反美事件,因为日本实在算得上是美国的超级VIP了,到达贸易封锁前总体进口量占美国出口亚洲资源的70%(毕竟给钱了,就容忍你的小任性)。

两者这种关系看上去很稳固,那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推行南进战略?还将美国定为头号假想敌?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同样是因为利益。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来临,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几近于崩溃,原本依靠低关税才能勉强生存的日本低端工业产品面临出口受阻,原因是各国为了本国的经济不崩塌,纷纷使出了经济保护手段,提高了关税,这使得日本的主要经济来源难以为继。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因此,日本为了解决本国的经济问题,选择了像英国那样开拓殖民地倾销商品的手法,但是因为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失败了,中国战区被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难以再有建树,所以原本在几十年前制定的三宝书之一《大陆经略政策》彻底失效了,它们只得掏出另外两本《南进战略》(大东亚计划)和《北进战略》(诺门坎计划)仔细琢磨(10年代左右的概念)。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比较离谱的是,在1938年的时候,日本公布了南进计划,也就是大东亚计划,这一下就惹恼了整个美国决策层,容忍你的小任性你就想直接骑在我脖子上,这对一向霸道的美国而言完全忍不了,所以之后美国就直接联合了东南亚利益关联者-英国,共同对日本进行了贸易封锁,也因此英美有了初步结盟的趋势(一战之前是英扶日抵御美)。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而此时被封锁的日本是何情况呢?

他被美国勒令放弃掉靠近东南亚的占领区,并退回伪满洲国,这意思就是给你点警告,接下来继续好好做生意,我们就还是从前的那般关系,但日本不接受这样的条件,因为连年赤字的它已经没有钱维持和美帝的金钱关系了,而且左右手已经掌握了《海军七成论》和《九段渐减邀击法》的它已经认为自己与美国有一战之力了,所以此时的日本海军开始疯狂推动南进计划。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不过,因为此时的军中有许多美国留学归来的将领,所以这些懂哥给了最高决策层点比数,最终日本决定不先进攻看上去就很强的英美,而是决定先试试《北进战略》,突袭此时刚经历过大清洗的苏联。因为此时的苏联属于理论上实力的最低点,并且在日本欧洲还有“坚定的盟友”德国,两者可以形成夹击合围之势,而且如果本子能打进苏联的话,也跨入能获得许多工业国各方面的资源,并且让英美解除对自身的贸易封锁,毕竟如果不对美国有想法的话,经济环境这么差的时期继续做生意才是正经事,毕竟孤立主义下的美国认为各种军费没有一个的便宜的!

可惜日本的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本子依靠骡马、铁路、轻步兵和步兵集群冲锋战术搭建的半机械化部队面对还未完成全机械化的苏联虽然能打个五五开,但因为日本陆军决策层的传统瞎指挥异能,所以关东军在短期内就损失惨重。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而此时恰好德国也与苏联在战争期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也是日本后来放走几十万远东军的原因),虽然这是因为德国此时周围敌对者林立的原因,但这也使得日本陆军彻底没有了取胜的可能,并且失去了与远东方面军再次一战的信心,所以此战在成为了日本陆军成军后最大一次败仗的同时,也使德日联盟彻底成为了后来那样的空架子。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自此,北进计划在日本高层眼中彻底的失去了可靠性,原本支持此计划的天蝗极度愤怒,直接与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稳定后方,开启大东亚计划的具体进程,并在偷袭珍珠港之前就通过德国手底办事的维希法国接手了法属印度支那等地。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这一切都被美国政客看在眼里,美国罗斯福政治集团因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海上、陆上扩军计划和军备计划。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此时的两国虽然还未开战,但某些事情早已经心知肚明了,因为没钱的日本只能继续侵略,而北边又走不通,这条老赌狗必然是想来它这摇骰子的,而失去了贸易价值后还会对己方不利的日本必然是要打上一架的,因此美国果断的选择了开始战备,并且加强对日本的贸易封锁,这时候双方实质上都在做大型海战前的最后准备了,只不过罗斯福没想到日本会静默潜行3000多海里偷袭珍珠港,因为在那里的陈兵都是用来威慑用的...

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失败,由战略瘸腿导致的全盘皆输!

1941年,在确定将大东亚计划定为下一个整体战略后,面对美国的海上战争已不可避免,此时摆在台面上可供日本决策层选择的路线只有两条,一是保守的《九段渐减邀击》战略,二是较为激进的港口偷袭战略,这两者看起来很玄乎,但实质上就是旧日本海军用过的战术升级版。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其中的《九段渐减邀击法》就是旧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对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那一套,其具体计划是通过先行击溃美国的亚洲分舰队,夺取关岛和吕宋等地,形成窄小的守势二层防御岛链,之后再以仇恨引诱美国的主力舰队前来进行进攻,此之间以雷击战、水雷战和航空战等战术消耗骚扰敌方主力舰队,最后再在某个海域用主力舰队截击敌方主力舰队,进行战列舰决战,这种战术的原始版本是由日本军事家秋山真之提出《七段邀击战术》,在20世纪初的对马海战中摆出过。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而另一种偷袭战术也有很高的前后相性,其同样是日俄海战时期的一种战术,主要需要秉承着先下手为强的传统异能,对敌对方重要战略目标偷袭,日本海军在进行旅顺港海战时也用过这种偷袭港口战术。

这两种战术的前者“多段邀击”在战列舰时代属于不错的战术,可以在通信落后、指挥迟滞和信息获取困难的早期大炮巨舰时代取得巨大战果,不过这种战术在40年代后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因为此时的通信能力都被加强了,而且还有新式航空技术的加入,所以大规模的埋伏变得很难不被发现了,像是如对马海战那样打成一团的更是不可能了。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真实实施后比较现实的可能性是,双方的辅助航母(假设未偷袭)或者水上飞机母舰在侦查到了大规模的敌情后就直接跑路了,或者打到互沉几条船在跑路,不是双方都想进行大决战的情况下,大型舰队一般都是打不起来血拼战的,而且这种战术对决一旦面对比自己强劲的对手时(与偷袭加扩张战术不兼容),就极易被封锁绞杀,因此这种战术的缺陷对日本这个穷比国而言很致命。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那么这种战术对于人均老赌怪的日本人而言显示已经不能选择了,它们就只有先下手为强这条路勉强可以走通,所以其实日本偷袭美国的计划也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实力不支持他们选择更多的战术,所以不偷袭珍珠港也会找其他机会偷袭其他战略目标,以达到对对手更直观的消弱。

不过这种偷袭战术相比于原始版本的旅顺港偷袭战也是有所不同的。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日本海军在对旅顺港的偷袭中是属于海陆双结合的内线合围作战方式,所以才会对沙俄军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操作是用不到珍珠港偷袭战身上的,因为现实中日本进行偷袭的舰队离目标点很远,且中间段无前进基地,所以携带日本陆军占领防御严密的珍珠港基地基本是不现实的,那么最终的偷袭计划也就只剩下了对海军和船坞进行低频次的范围打击这样的战法,这种单一且不稳定的作战理论也就比九段邀击高明一些,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做到最好,也不一定能摧毁掉太平洋舰队。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而在现实中,第一航空战队(日本临时编制)的指挥官“南云忠一”(第一舰队指挥官)也就确实没有做到最好,甚至可以说是稀烂。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经考证,它在弹药充足、战机充足(备用)和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居然只进行了两波次的袭击,大老远的过来就观光一下回去了,只留下一堆重伤轻伤的战舰和巡洋舰,美军航母都已经返航了(虽然航母现在只是辅助舰)它也愣是以保留战果为名撤退(怂了),所以这就造成了这次袭击战实质上的大溃败,除了沉没的那些即将落伍的战列舰,这次的战果也只是将美国这只沉睡的雄狮唤醒了。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来源-波纹

另外,那些重伤、轻伤的战舰在美国工业的加持下,不久后也都重新返辉了舰队,甚至还每艘舰都扩充了近百门的防空武器(1943/90门左右)。同时,日本这次应用的航母作战战术也被美军转换成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术(日军当机动战队用的),南云属实是从内外两个方面给太平洋舰队做了个长线现代化提升,在这里给南将军授发一枚美国勋章。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当然,虽然这次偷袭战造成的隐形后果比较大,但这并非日本全部的“瘸腿战略”,日本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它们偷袭之后选择的扩张路线,以及成立海军时的根源隐患。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日本的现代海军建立之核心是美国军事家马汉提出的《海权对历史影响》和《海军战略》整合的《海权论》组成的,这种理论因为被日本海军名将“秋山真之”解读出了偏差,所以原版本以商船体系和海军力量互相反哺依存的传统海上体系(类似英美)被扭曲成了一个各方位都朝海军让步的绝对海军发展路线。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这种体系发展起来的海上商业贸易能力、后勤能力和资源运输能力方面都是大问题,在后期日本极端主义侵入肺腑之时更甚,随着日本不断的扩大战线,以及玫瑰对制空权和部分制海权的掌控,原本本就弱的可怜的海上生命线这次甚至都到了一碰就破的地步,运输兵员和物资都需要靠潜艇来进行(日潜除了破交啥都干),也是相当离谱了,而且这种弱小的运力也注定也干不成什么大事,因此后期日本的生产力和经济力甚至比不上刚开战之前(下方有资料),虽然它们就是因为资源而盯上东南亚的...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来源-童屹立

综上所述,日本的海军建成有多条“瘸腿战略”,且每一条都是输掉战争的关键点,其一的珍珠港袭击战略失误使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实力明降实升(找回自我);其二的海运体系缺陷使日本空有各种资源地,但却要靠漂流和祈祷将资源运回本国(巨港事件),同时还给岛屿战增加了天然劣势(一方源源不断,一方被持续消耗),使美军的跳岛战术无懈可击;其三的扩张路线战略失误使战线被越拉越长,本身本就稍弱的兵力被再次分散。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以上种种的根源问题构成了日本海军的最终惨败,虽然本来也没多大胜算。

开战初期殖民地战役和日本大东亚战略达成背后的实质虚实

在珍珠港偷袭战的前后,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作战也同时在进行。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日本先是在战前通过德国接盘了法属印度支拿,之后又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进行了多线作战,分别以武力夺取和结盟陆续获得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在短期内就达成了大东亚计划的大半,成为了一个理论上不缺粮食(法属印度支拿)、橡胶(暹罗)、石油(印尼)和拥有多道防御岛链的大帝国。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实质上通过上述的战略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对于占领区的转换利用率是极低的,虽然拼命的用“军票”“出菏”等制度压榨占领民众,但获得的资源整体用上地确很少,多是在占领区里自用或者滞留,以至于后期日本想用东南亚的资源换取德国意大利的现代化武器,因为以他们自己的运输线根造不出来,而且远超原计划的占领区给兵力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理论上来说,这时候的日本已经达到了他们在1938年后的主要南进战略目的,但因为此时它们的整体战略比较魔幻,始终没有确定终战目标,所以才有了后来几年的太平洋战争,而达成占领东南亚地区的目标后,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居然是“努力争取第三国导向本国,并保持自给自足”和“尝试诱使美国舰队进行决战”这样没有定界的战略目标,所以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日本常会有一些奇怪的举措。

战前的双方战争潜力、军队组成和生产能力对比

那么理解了所有当时的局势后就可以进入具体的战争解析了,这里就主要介绍对比一下珍珠港偷袭战之前的美日各种战舰数据,以便于对后续的战争解析有更直观的理解(能看懂)。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在珍珠港偷袭战之前,日本的海军共有10支舰队,其中有10艘航母、12艘战列舰、17艘轻巡洋舰、20艘重巡洋舰和130艘驱逐舰,总计119万吨。而美国的整个海军则是由8艘航母、17艘战列舰、18艘重巡洋舰、19艘轻巡洋舰和165艘驱逐舰组成的,分别划分为了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总计143万吨(没有二战前的具体舰队编制)。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从上述来看,两者在总体海军实力的方面极度接近,日本方面通过《华盛顿海军条约》前所制造的战舰、航母和海军假日时期所制造的条约舰,以及无条约时代的《丸三海军》扩充计划,成功的达成了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海军七成》战略,即舰队达到并保持美国海军实力的七成以上,以拥有足够的对抗抵御能力,这是守势战术的先决条件(虽然没执行)。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两者除了海军吨位、数量的相似,在海军船龄新旧方面的差异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由于华盛顿条约的干扰,双方都是一战前的老战舰、条约舰和新式航母这样的组合,不像甲午战争中清日战舰有那么大的船龄差异问题。

只有舰艇的设计区别方面比较不同,在火力、防空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根据双方主力舰和航母的数据参数来看,美国的战舰火炮基本都是高平两用、重叠多联的运用方式,且普通火炮和防空火炮的数量都是日舰的一倍以上(1943年改的),这样的战舰在航母盛行的太平洋战场中更加吃香,防空能力和炮战能力都很强,而两者航母的区别则要小得多,双方航速、吨位都相差无几,只是美国的航母能更多的搭载一二十架舰载机而已。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综合来看,双方的海军差距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战列舰时代几乎微乎其微,日舰主力(战列舰)在炮战方面稍差一筹,不过在进入航母时代后的形势就不同了,日舰设计与美舰设计唯一较大的差异正好踩雷,差劲的防空能力在面对比己方还强一些的空域对手时,就成为了联合舰队海战的一大桎梏。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在海军实力已有不小差距的前提下,双方工业生产能力更是一个天一个地。

根据《世界军事后勤资料选编》显示,在1941-1945年间,日本一共生产了17艘航母(护航航母)、2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63艘驱逐舰和147艘潜艇,而它的对手美国,光是航母就生产了131艘(主要是护航母),其他还有10艘战列舰、48艘巡洋舰、355艘驱逐舰和203艘潜艇这样的巨大海上力量,日本举国之力的对海军倾斜资源也还是被拉了好几倍的差距。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而因为对海军倾斜资,日本人其他方面的制造问题就变得难以直视了。

同样根据世界军事后勤的资料显示,美国在量产最多的一年内生产了47836架战机、187540门火炮、662000挺机枪和219万柄步枪,这个数量分别是日本的4.6倍、32.4倍、30.8倍和4.97倍。

综合以上,对二战前后日本的战争潜力基本可以认定为极差,战前就处于大劣势方,偷袭打击的的大平洋舰队也只有美国总体海军实力的一半(太平洋舰队:3艘航母和9艘战列舰),再进入对拼生产能力的时间段后也没有多少持久性,所以在战前军备和生产能力方面属于全方位的劣势方。

战前双方主力舰的设计区别对比

上述提到的这些战前主力舰艇航母之具体设计区别在此处罗列一下,以便对上述观点能更清晰的判断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首先是战列舰方面,日本战前的主要战舰包括“伊势号、日向号、扶桑号、山城号、金刚号、榛名号、雾岛号、比睿号、长门号和陆奥号”战列舰,分别由高需四郎的第一舰队和山本五十六的直属舰队统帅;美国的战前战舰主要由“亚利桑那号、内华达号、宾西法尼亚号、田纳西号、俄克拉荷马号、加利福尼亚号、西弗吉尼亚号、科罗拉多号和马力兰号等战列舰组成,由梅尔金的三支战列舰编队统帅。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这两者前者的日本战列舰均在25000吨级以上,火力基本采用4-6门无畏式和基41式的356mm的双联主炮以及20门以上的140mm单装炮(早期150mm)和一些高射炮组成,总体的航速在23-25节的范围内;而后者的美国战列舰均是30000吨级以上的较大战舰,火力一般为(4x3)、(4x2)或(2x2+2x3)布局的356mm主炮,相对来说副炮要少一些,一般配置12门左右的127mm单装炮,战舰的整体航速在21-22节左右,比日舰稍慢一些,这些战舰在1943年时进行过统一改造,每艘战舰添加了几十门左右的高射炮。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而在航母方面两方则都要稍微均衡些,日本的主力航母是“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春日丸号、凤翔号、翔鹤号金和瑞鹤号”这几艘,其皆由南云忠一的第一航空舰队统帅;而美国的航母舰队则是由“企业号、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和大黄蜂号几艘航母组成。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其中前者的日本航母舰队除了较早的凤翔号和龙骧号,其他的航母基本都在30000吨级以上,可以搭载70架左右的舰载机,并且还拥有30节以上的高航速,因此日本早期的航母战斗群也被叫作机动战队。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而美国的航母舰队区别在于航速和搭载量,其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基本都搭载了80架以上的常备舰载机,这也导致了它们的航速比日本航母航速稍低一些,但在远程航空战中表现更好。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一些太平洋战争的常见问题解析

大平洋战场的战前部分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有些没有提到的问题在最后扩展解析一下,因为下期的战役解析基本用不到。

①日本海陆军为什么永远在唱对角戏?

许多资料中都显示,二战中日本的海陆军有很严重的矛盾现象,甚至达到了一份专利都要买两次的境地。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陆军是笨蛋,海军是笨蛋

这种矛盾关系来源于日本军队的形成,在幕府末期被强行打开国门后,日本的幕番结合政权在各种新政策的冲击下逐渐敌对,最终以长洲番和萨摩番为主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重新以天蝗和议会立国,这之后许多曾经反叛的长洲武士和萨摩武士以及一些其他藩发武士就逐渐的成为了日本的第一批军队,并在之后逐渐的把控了海军和陆军,形成长洲阀和萨摩阀。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在这之后的许多年内,两者互相争权夺利产生过许多矛盾,虽然后期由于少壮派横断阀的天降有所收敛,但两者也几乎是各过各的了,因此才会出现陆军自己造登陆舰、航母的情况,两者的最大合作止步于大型登陆战的协同作战。

②德国日本为什么不夹击苏联?

许多朋友可以会有德日为何不夹击苏联的困惑,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取胜二战的可能性。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这种做法是存在过的,德国和日本的联盟由于对外侵略政策和种族优越理论而组成,但因为两者距离过远,所以注定不可能有太多协同作战的机会,苏联是他们唯一对连接点。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上述提到过,日本在1939年5月对苏联发动过突袭,但双方实力差距不大,日本陆军只能寄希望与德国夹击,因为此时的德国已经与日本结盟了,但它在战争期间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在一定程度是上背叛日本,所以已经注定两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盟友了,因为推动陆地北进的陆军派系在此从之后就与德国存在芥蒂了。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再者,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期,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是没有开发油田的,其资源都在苏联的东欧地带,因此日本陆军即使用命拖住远东军也获得不了多少利益,只能获取一些当时用处不大的领土,这对已生隔阂的日本陆军而言当然不值得出手。

③罗斯福是否在利用珍珠港事件下场?

罗斯福阴谋论这个观点为看见很多人提过,甚至有某些知名人士,这其实是对太平洋战争了解的太片面了。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看过上述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太平洋战争前,尽管以海上航空战为主导的思想已经出现,但在美军中还是以战列舰为主导的,要不航母怎么可能被派去巡逻呢?而且所谓的美军情报获知其实只是大型舰队出航的消息,配合日军同时在东南亚进行的多线作战,以及大规模的向东调兵,怎么想都会是猜成南进的护航舰队吧,并且所谓的钓鱼怎么可能不起钩呢?那有只管下饵钓鱼?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综合来看,珍珠港的阴谋论是比较离谱的人才能想象的出来,因为进行这次史上最远的奇袭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弄不好就半路上遭遇了,然后打草惊蛇被围剿,所以一看就不对。

本文待续

本文待续,由于字数受限太平洋战争只能分几段介绍了,战前篇就分析到这里了,下篇再继续分析战争中的各种战役细节,这个应该会比较快。

太平洋战争系列-「战前篇」

如果喜欢的话点个赞吧!#军事#

上一篇新闻

这些“贴标签”的目的地,美好又新奇|会玩

下一篇新闻

菲律宾突发强震!恐冲击全球MLCC、封测产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