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4日 星期一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颖之游访宁波山水,来到了余姚市鹿亭乡沿夹岙村郑洋自然村,这是一个居于高山之上的小村落。

郑堂岗和大洋山,合称郑洋村,

郑堂岗,也就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的老家。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郑堂岗的村民都姓郑,大约在150年前,郑氏村民从山下的鹿亭乡中村分迁至此。

中村的郑氏,则是两宋之交,金军长驱直下中原战乱时,从河南荥阳一带避乱南迁,隐居于两山夹峙的山谷之间。

现在的中村,已是宁波市乡村旅游的热门之地。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高山之上的郑堂岗,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民进城,山高路远。

留守山上的老年人,生活物资依赖于做生意的农用车,翻山越岭送来。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老人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漫山遍野的毛竹,人们用竹枝条,扎成扫帚。

余姚市,乃至宁波市,环卫工人所用的扫帚,大多来自于鹿亭乡的村民所扎。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1962年,郑永年就出生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那时候的农村,家家子女成群。

颖之在村中遇到了郑永年的弟弟,1965年出生的郑永定。

郑永定和颖之聊起了往事,他们兄弟姐妹8人,其实父母一共生了11个孩子,存活了8个,前面四个姐姐,后面四个兄弟,郑永年排行第七,最小的就是现在留守在村中的郑永定。大姐出嫁后的儿子比郑永定的年龄还要大。

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苦,衣服不够穿,饭不够吃。哥哥不能穿的衣服,弟弟接着穿,粮食不够吃饭,经常忍饥挨饿。

郑永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读书,成为了八兄弟姐妹中唯一上过大学的人。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六七十年代,郑洋村人口最多时有一百多人,但是仍然设有小学和赤脚医生。

郑永年的小学就是在村里就读,一个班只有两个学生,一张课桌,一到五年级,只有一个老师,一间教室就够了。

郑永年小学毕业后,继续到鹿亭乡读中学,但是那些年高考停止,郑永年就回家务农了,因为上过中学,因此当过生产队的记分员,还在农民夜校教过农民识字和简单的算术。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恢复高考后,郑永年1981年参加高考,分数居然够上北京大学,其中英语分数较好,北大招生办的老师想让郑永年攻读国际政治系,但是找不到山里的郑永年本人,只好由高中班主任帮他填报了专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郑永年用扁担挑着木箱和行李,从郑洋岗下山出山,在余姚第一次见到了火车,到达北京后,再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北京大学,从此离开家乡,越走越远。

从大山里走出的郑永年,唱歌跳舞都不会,同学们去唱歌跳舞娱乐时,他只有读书。

因此他的成绩拔尖,奖学金足够生活!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郑永年长年致力于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已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常居深圳。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郑永年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上大学前在老家山区,经常吃不饱饭,而且干农活很累,劈山造田、修公路、种树等等,后来能够吃饱饭时的感觉就非常特别,所以至今保持着每周有一两个晚上让自己有点饥饿感,既让身体感到舒服,也利于思考。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2016年,郑永年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后,重新将户口迁移回了老家鹿亭乡沿夹岙村。

郑永年的老房子只有一间半,鹿亭乡发展乡贤文化,把郑永年的老房子和邻居的房子,出资改造为乡贤文化馆。

郑永年如今出版书籍近百部,乡贤文化馆建成后,可以在这里看到郑永年出版的全部书籍。

偏僻山村郑堂岗,郑永年用扁担挑着行李,进入了北京大学

父母不识字,郑永年却从这个小山冈,一步步走出大山,走进北大,走向世界。

郑永年的成才,没有培训班,更没有学区房!

上一篇新闻

群山怀抱的澄坑村,漂亮的古屋保留着历史的烙印,古桥静卧小溪上

下一篇新闻

闽西革命基点村巡礼【42】新罗老寨村: 红色热土育出一方好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