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百年“哈达镇”重开张

百年“哈达镇”重开张

不同颜色的成品哈达。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新华社成都3月11日电(记者王迪 康锦谦)这两天,地处四川省邛崃市冉义镇的雪域民族工艺厂开足了马力,厂内42台织机轰鸣。“受疫情影响,晚开工了一个月,现在要抓紧时间生产哈达,满足藏族群众今年夏天的生活所需。”总经理植学文告诉记者。

哈达是藏族和蒙古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仪式性织物,藏语意为“天上的云彩”。无论是礼佛、拜年、婚丧还是迎客、升学、乔迁、送别,人们手捧整齐折叠的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福。

百年“哈达镇”重开张

工人正在剪裁用于制作哈达的布料。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少为人知的是,西藏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区的绝大多数哈达都出自同一个地方——冉义镇。3月以来,这个被称为“哈达镇”的川西小镇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100多年来,冉义镇在藏区和内地的贸易网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里生产的哈达、腰带、佛灯油和氆氇源源不断地运往青藏高原东部,然后再辗转到达拉萨。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个常住人口不到三万人的小镇,一年生产的哈达数量超过1亿条。

茶马古道让冉义镇和雪域高原紧密相连。历史学家认为,早在公元11世纪,藏区和内地间以茶易马的贸易关系就已建立,而销往藏区的茶叶绝大部分出自历史上的川西五县,即雅安、天全、荥经、名山和邛崃。

因茶叶而开辟的贸易线路逐步承载了更多的商品,这其中就包括哈达。

哈达一般印有吉祥八宝。藏文化里,八宝对应着佛祖的头、眼、口、胸、脚等部位。哈达还会印有吉祥的祝福语,通常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祝愿三宝赐吉祥。”目前印有这些意思的文字除了汉、藏、蒙文外,还增加了英文和梵文。

过去,哈达只有白色,以亚麻、棉布或丝绸为原料。因为成匹售卖,顾客买回家还需要自己裁剪成需要的尺寸。

36岁的冉义人胡鹏飞说,他的祖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手工制作哈达,从养蚕到调丝、织造、上浆、包装等,前后要经历20多道工序。“由于产量少,一两年才卖一次。等到可以卖的时候,祖父要雇10多个挑夫,把哈达运到雅安、康定等地。”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胡鹏飞的父亲接收家业时,家庭手工作坊已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如今,机器已完全替代传统手工,快递物流代替挑夫,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同质地的各色哈达。

“哈达的原料有天然蚕丝、羊毛、丝光棉、化纤几类。好的一条1000多元,便宜的也有四毛钱一条的。”植学文说。

百年“哈达镇”重开张

一名工人把哈达悬挂晾干。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随着藏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哈达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前哈达挂在脖子上感觉比较粗糙,现在改进工艺后变得很柔和润滑。”植学文说,过去高端产品占比不超过10%,现在达到了三四成。2010年以来,以天然蚕丝、羊毛等制作的高端哈达的销售额开始显著增长。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哈达生产者们不断改进工艺。为了方便顾客使用,植学文决定把成品直接裁剪为可用的最小单位,省去了回家裁剪的麻烦。后来,他又改进了哈达包装,从折叠方巾改为卷,使哈达拆开即用。

此外,定制哈达变得越来越常见。除了传统的吉祥八宝和藏文祝福语图案,客户们还希望布料印花加入周年活动的文字说明乃至新婚夫妇的姓名、汉族婚礼上常用的“喜”字等。

交通条件的改善帮助冉义镇生产的哈达走向世界。

百年“哈达镇”重开张

一名工人正在哈达的生产设备前工作。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2000年以来,川藏线上建起的大批隧道、桥梁让人们无须再途经危险的陡峭山路。随着去年从四川雅安到康定的雅康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从成都到康定缩短到了3.5小时车程。

胡鹏飞的祖父当年到康定来回得一个月,父亲那会儿需一个星期到10天。而现在他当天就能往返康定和冉义。“现在五分之一的订单来自海外。” 他说,他的工厂生产的哈达已经卖到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在“哈达镇”,汉族与藏族同胞已有100多年的贸易往来。早春时节,沿着茶马古道,绵延群山上积雪未化,从空中俯瞰,就好似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将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命运联系起来。

上一篇新闻

不负韶华!这些“福建最美”温暖你我!有你认识的吗?

下一篇新闻

广元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5月13日发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