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近日,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深化多层次多领域交流 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为题,聚焦生态城“无废城市”建设成果,从规划引领、合作机制、技术本土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生态城在“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上的有益探索和丰硕成果。

这已经是生态环境部第二次“点赞”生态城“无废城市”建设。去年6月,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就曾推介生态城开创的“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模式(点击此处查看)。

从“开创模式”到“树立典范”,生态城用生动实践为“无废城市”国际合作“代言”。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显示了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中新双方在生态城的城区规划、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生态城作为新兴的绿色宜居之城,生活来源的固体废物是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重点,当前固体废物管理还处于较为初级的状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的入住、企业的进驻,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生态城从规划引领、机制建设和技术引进三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主要做法

01

立足规划引领

使国际经验制度化


借鉴新加坡城市管理特色,中新双方合作完成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并升级为指标体系2.0,获住建部批复。

生态城获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之后以智慧化、减量化及资源化为核心从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五个方面,形成生态城“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无废城市”建设协同推进。

此外,生态城委托新方咨询机构编制“无废城市”总蓝图,凝练出“无废城市”建设的愿景、目标,明确生态城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复制、借鉴的新加坡城市运营、管理经验或模式,初步确立2020-2030年各阶段目标及实施方案,为生态城“无废城市”建设提供长远规划。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中新专家团队交流研讨会




02

建立合作机制

使国际交流常态化


“无废城市”创建过程中,生态城不断深化同国际城市间的机制合作:

● 借鉴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开展社区联合共建;

● 借鉴新加坡“监管沙盒”理念,初步建立生态城固体废物领域“监管沙盒”机制,对于新理念、新技术鼓励先行先试;

搭建“无废城市”友好交流平台,与日本镰仓、龟冈、京都等城市在资源化利用、环保教育、限塑、有机垃圾资源化等方面逐步开展10项交流合作,汇总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处置经验,共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赴日本镰仓“资源化促进会”交流



03

引进项目合作

使国际技术本土化


生态城不断深化同国际其他城市技术交流,积极引进适用于生态城固体废物收集、处置等的先进工艺技术,开展工程项目合作:

引进瑞典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有效降低垃圾收集劳动强度,提高收集效率;

引入荷兰垃圾压缩收集处理工艺,建设垃圾收集地埋站,补充完善生态城垃圾收集系统;

借鉴日本有机垃圾先进处理工艺,建设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工程,有效处理有机垃圾;

新加坡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在生态城医院、酒店选取试点试行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有效减少收运成本和中间过程二次污染。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生态城引进技术项目主要内容

同时,生态城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无废城市”展示基地设计、被动房建设等多项具体工作中,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生态城“无废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中新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生态城公屋二期被动房项目获认证


取得成效


生态城构建了以“无废城市”总蓝图为指导,以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和“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为引领的长远性规划;固体废物领域建立的“监管沙盒”机制,为新理念、新技术在生态城先行先试创造了条件;国际先进技术的应用,使生态城“无废城市”相关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生态城风光互补路灯

生态环境部点赞:生态城树立“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典范

南部片区气力垃圾输送系统已投用


目前,生态城南部片区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面积约5.6平方公里,覆盖建筑面积约532万平方米,服务人口约10万人,总设计输送能力为87.2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2%;建成风电装机容量为4.5MW,光伏装机容量13.6MW,地源热泵井8215口,初步形成了以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体系;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100%。


(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新闻

绣球花——玉团锦簇,朵朵藏情,红蓝粉紫,秀色满庭!

下一篇新闻

拯救百货公司 | 这些“小而美”的商场值得你花时间去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