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暴雨镜鉴:应对极端天气,光有预警还不够
极目新闻记者 曾凌轲
河南多次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带来惨重损失。截至7月23日12时,据初步统计,仅郑州市就紧急转移安置395989人,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致51人遇难。
事后证明,这是一次创纪录的特大降雨,此前,郑州市气象局已连发5条红色预警信息。然而,这5条信息没能叫停地铁,也未能叫停社会公共活动。
专家认为,郑州暴雨的经历或许表明,所有大城市都应该重视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沿海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机制,或值得内陆城市借鉴。
提前预警的强降雨
7月20日下午2点,家住5号线京广南路站附近的郑小天看了看窗外的雨。雨已经连续下了一天一夜。
郑小天是郑州市一所公立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正值暑假无需通勤,她多数时间都待在家中。
其时,郑小天并未觉得这场雨与往常有什么不同。虽然7月19日晚9点,她就已经收到了气象局发来的暴雨橙色预警的短信。
20日下午,郑小天的妈妈还出门带表妹去医院检查眼睛。2人一起出门乘坐地铁5号线,15分钟后抵达医院。
下午4点左右,窗外的雨更大了,对面的居民楼都被淹没在了雨帘中,模模糊糊看不清,郑小天隐约觉得不对劲了。往楼下一看,小区里的轿车轮子都已经淹没在水中。
下午5点39分,郑小天手机收到了第二条短信,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累积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郑小天开始担心路面积水是否影响外出的家人,直到当晚接近9点,妈妈和表妹2人才从2公里外的医院涉水回家,当时水已经没到大腿根。
离郑小天1公里外的陈娇,同样在7月19日晚收到了手机短信,内容显示气象台在7月19日晚21时59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请注意防范。此外,陈娇还在多个本地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暴雨红色预警的信息。
从小在郑州长大的陈娇,没觉得这次降雨有什么不同。直到7月20日下午,她工作所在的郑州市航海路水深及腰。她才意识到此次大雨异乎寻常。
“因为我们公司所在的位置是郑州市内地势较高的,既然这里的水已经淹到腰部,那其他地方可想而知。”陈娇说。当天,她所在辅导机构的所有师生在教室和衣而睡。
事后,郑小天和陈娇仍无法相信,地处中原的郑州遇上的是突破历史极值的大雨。7月20日,道路积水淹没大腿之前,除了手机里来自气象台的预警短信,一切都一如往常。“在我印象里,郑州只有旱灾,跟水相关的灾害只有可能是黄河洪水。至于下雨,是红色预警还是橙色预警,降雨量每小时多少毫米,我对这些都没概念。”郑小天说。
突破极值的降雨量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7月19日和20日两天,郑州市气象局曾签发了5份气象灾害预警文件。内容为暴雨红色预警,防御指南显示,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在这两天,郑州气象的微博也发出了多条暴雨预警提醒。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其中红色为最高级预警。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为,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然而,连续降雨和气象局的暴雨红色预警,并未引起对可能的自然灾害的警觉。直到7月20日晚,网络突然开始疯传郑州市5号线地铁内的求救信息。
乘客拍摄的视频显示,当晚地铁内停电,车厢里满满当当的乘客都被泡在水中。即使站在车厢里的座椅上,水还是没到了乘客胸口,有乘客因缺氧呼吸困难。
郑州地铁微博在事后发文称,7月20日6时许,由于积水冲垮地铁挡水墙冲入站内,5号线列车在沙口站和海滩寺两站区间内被迫停运。500余名乘客被困,最终12名乘客经抢救无效不幸罹难。
7月20日深夜,一切都不同了。陈娇的手机开始密集收到郑州市防汛办的短信,警示市民尽量别出门。省防指黄河防办也发来短信。晚上11点,郑小天也收到了市委宣传部发来的文件,通知做好全市防汛引导工作。
7月21日上午,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接受采访称,17日到21日8时,预计河南已有10个国家级自动站超过日降雨量的极值,极端性非常明显。除日降雨量外,小时降雨量也突出,小时降雨的极值,“强度是前所未见的”。
“20日16时到17时,郑州附近单站每小时降水量达到200毫米以上,这个极值超过了中国大陆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降雨的极端值。”张涛指出。
事后,郑州地铁安全部门的负责人郑玉堂曾回应,为应对这场暴雨,地铁公司已经开了两次副科级以上级别的部署会议。19日晚10点,他就在地铁站备勤,连续工作了50多个小时。20日当天天气恶劣,地铁是人们下班回家的唯一希望,因此公司尽量做到不停运,“我们一直在撑,一直在撑,直到下午6点,实在撑不住了。”他表示。
对于暴雨天气下地铁是否应停运,郑玉堂表示,地铁停运由地铁公司的运营分公司决定,但也需要通过运营公司上报交委和应急管理局。
7月22日,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应急管理局一直在发布天气预警信息,而对于红色预警后是否要停工停学,“这个决策要经过指挥部层层批准后才能做出”。
沿海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经验
7月22日上午,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数据显示,16日以来的强降雨已造成全程300万余人受灾,死亡33人,失踪8人。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城市转型与适应相关研究的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张瑾撰文称,自己是研究气候的,都没有提前意识到此次降雨可能会引发的自然灾害。
此前,张瑾对海绵城市、城市韧性等概念的理解也还仅仅停留在 “这些是沿海城市要考虑的” 层面。这次经历让他感受到,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所有大城市都应该重视的。
“郑州是一个正常雨季都很少‘按预报降雨’的地区,即便我有气候变化的知识,也丝毫没有意识到,对于城市而言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可以随时降临。那么,其他非专业人士、甚至官员,对于海绵城市、气候适应性等的理解必然会更加不到位。”张瑾写道。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吴木銮曾观察香港应对台风天气的机制,他认为,良好的预警机制尤为重要。即使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但如果事前对暴雨可能引发的灾害有足够警觉,也能够减轻事后的连锁反应。
吴木銮认为,香港抗击台风最重要的是靠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的第一步就是信息发布。“香港台风信号分别为一、三、八、九、十。一号(戒备信号)是提醒民众做好预防台风的准备,推迟外出旅行的计划。三号风球出现时,教育局会要求幼儿园等机构停课,这是香港夏天最常见的风暴信号。如遇八号风球,就表示香港境内各类活动都要暂停。除上述信号之外,香港天文台还发布暴雨信号,这在雨季相当常见。香港天文台会根据雨量来发布黄色、红色、黑色暴雨警告。暴雨警告与八号风球基本一样,也是要求所有机构停工停产。”
吴木銮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除了常见的大众媒体。恶劣天气时,人们在香港随处可见到预警信号,比如工作单位第一时间在醒目位置挂出标志,就连小区和公共交通工具也会向乘客提醒恶劣天气。吴木銮称,香港各住宅小区甚至有专人负责搜集气象信息,一旦有恶劣天气预报,小区大堂里也会悬挂标志。
而这些预警信息则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深入人心。比如孩子参加暑期绘画班时,家长就会收到通告,上面列明各种自然灾害条件下培训班点的应对方案。吴木銮称,自己在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如有异常天气预警,会议主办方也会事先给参与者发布应对方案。第二天会议参与者可自行查看天气情况,判断是否参加活动。
吴木銮认为,此次河南暴雨灾害中,气象警报预警多次,但似乎很少人及时理解预警背后的含义。据媒体报道,虽然幼儿园发出了停学通知,公交车司机本人也收到了暴雨预警,但大家不约而同的对即将到来的最高级别暴雨没有概念,“没有意识到雨会这么大”。这或需要当地的学校、社区和工作单位等公共部门,加强对气象灾害的教育。
对于暴雨红色预警发布时是否应及时停工停学。吴木銮称,建议将何种天气情况下应停工停学的规定写入法规。这样,在紧要关头时当地官员决策有据可循,也可以减少决策时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