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影响力本就有限,应最大程度保持中国人的存在感。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人们似乎对新冠疫情不再恐惧了。

“2021年那会儿,很多人担心不回可能永远回不来了。”去年费了不小麻烦回国的荷兰中国留学生英姿对小巴这句话时,小巴才又一次真切地体会到美国因疫情死亡超100万人、全球死亡超1500万人,究竟意味什么。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统计截至2022.5.18 15:06

当地时间5月12日,美国降半旗,以纪念这百万人。

今年,英姿的想法也有了微妙变化。她在我们公司工作了一段短暂的时间,还是决定重新返回荷兰读博。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可能包含复杂的原因。好消息还包括:荷兰的经济形势开始变得更明朗。

她告诉小巴,荷兰已经开启“复工潮”,市场的招聘热度颇高。比如,她的LinkedIn页面提示“有符合条件的工作”从几天一条变成一天几条。其中“商业分析和可视化类的position很多,从适合学生的mini job到全职都比2020年那会儿多很多”。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此外,区别于2020年市场招聘广告以荷兰语为主,英语招聘广告也多了。“说明向外国人放开了,不拘泥于找本地人了。”她说道。尽管在市场开放、因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紧张等因素叠加下,以至于“房价有些许离谱”。


01.从欧陆,到北美,再到日韩 全球重要经济体拼命招聘

不久前,小巴写过一篇关于今年就业环境的稿子《再没有跳槽涨薪40%—50%了》。今年以来,这样话题的文章相当常见。

而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与此同时,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却出现了“用工荒”。

小巴粗略地问了一些还坚持在海外工作的朋友,发现荷兰的情况是普遍现象。

在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一位私募基金从业者说,在美国到处可见的是,基本服务岗位如“餐厅服务员”“理发师”等都在招人。美国就业市场与国内就业市场的共同点在于,互联网企业也在忙不迭裁员、缩编。比如,Meta今年不再招收应届生。但是,其他行业的招工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弥补作用。

央视财经频道在5月7日的新闻中,还报道了一家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园林绿化公司,这家公司的情况是“目前仅剩下12名员工,急需招聘15到17名员工,但迟迟招不到适合的人”。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报道中还提到,据美国劳工部数据,目前美国就业市场共有1150万个空缺职位,但可用劳动力仅为590万人。

一位在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工作多年的华人李九对小巴透露,法国企业目前也普遍招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企业们开始复苏,憋了两年的精力和项目开始准备实施,所以无论大小,所有规模的企业都开始大量招人。”他兴奋道。

正因如此,他成了这场浪潮中的受益者。他原本在当地就属于高收入群体,如今又因跳槽薪资涨了10%。据了解。其所在一家公司的部门同事几乎都忙着跳槽。

来自辽宁辽阳、定居韩国的美妆贸易商穆易跟小巴总结了韩国因“用工荒”而出现了工价的上涨现象:

建筑工地普工在三年前的工价折合人民币不到700元/天,现在最高已经达到了900元/天;饭店服务员月薪原来在12000—13500元人民币、包吃包住,现在则达到15000元。

反映到这些国家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上,相呼应的是:经季节调整后,美国GDP同比增长3.6%;欧盟和欧元区GDP同比增长5.2%和5.0%;韩国同比增长3.1%。

这些海外发达国家疫情仍然严峻,依然是新增病例TOP10国家中的主角。但人们已经不再恐惧了。英姿用略带调侃的口气说:“我留在荷兰的同学,一个学院二十多个人,就三个没‘冠’过。”李九认为,现在对于法国来说属于“后疫情时代”,虽然日增数万病例但已经“躺平”了。


02.海外复工盛宴 中国人或从积极参与者变成边缘者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小巴在了解较多海外情况后突然产生的感受。

内心触动可能更加强烈的是那些原本可能在海外国家就业,以及对于出国工作蠢蠢欲动的群体。

许多人如英姿一样跑回了祖国的怀抱,为此付出了和承担了高昂的机票钱、高熔断率的风险、反复的检测费用,以及国内各地充满不确定性的政策。

据智联招聘《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2020年全年在国内求职的留学生总人数同比增长33.9%,其中应届留学生人数增幅达67.3%。2021年在国内求职的留学生总人数及应届留学生人数与2020年基本持平。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据《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报告2019—2020》,2019年我国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8.7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2万人。截至2019年末,累计突破1000万人次。

但在此后两年大幅下滑,2020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62.3万人;2021年,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9.2万人,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40万人左右——这些劳务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小巴所在公司今年还来了一位海归新同事,原本在德国从事商业咨询工作。他告诉小巴:“我认识的在德国的中产中国人,基本都回来了。”除了疫情的因素,他们也都更看好国内市场。

这一数量难以统计的归国群体与国内连续三年千万级左右的高校毕业生一道加入了求职大军。

结果是不容乐观的:据《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国内留学人才优先的职位数在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同比增幅却分别为-25.4%、-23.5%、-0.4%。至于原本在海外从事较低端工作的人群,其结果不言自明。

回过头来看,一批中国人回国、大量中国人难以出国以及不出国,导致的结果是:在海外国家职场环境中,中国人面临着边缘化的挑战。

在美国,中国人身影少了许多,无论是职场人还是留学生群体;据穆易估计,韩国市场的中国从业者少了四分之一左右。

变化趋势最明显的现象发生在日本,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20年统计数据,越南一跃超过中国成为在日务工人数最多的国家。越南劳动者超44万人,高于中国的近42万人。2021年,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到5万多人。

在日本打工近三年、24岁的妹子蒙恬眼里,越南人像二十年前的中国人,更加吃苦耐劳。拿物流搬运来说,中国人一晚上能搬5000件,越南人能搬7000多件。她继而认为日本“只是单纯的缺人,并不缺中国人”。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在意大利,那些原本应该属于中国人的服务员等偏低端的岗位,已经被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求职者占领了大部分岗位。

“有些中餐馆,已经把大厨开始慢慢地交给这些‘半黑’(华人带有歧视性的俗语)。”位于意大利“鞋根”萨伦托半岛的温州商人文炼句告诉小巴。

一般而言,海外华商会尽可能招聘华人员工。但随着华人数量减少,加上用工成本高[一般中国普工的月薪是1500欧(人民币超10000元)起,而“半黑”只需要800—900欧],华商的员工结构也因此变得“国际化”。

有人可能说,中国人丢掉海外相对较低端岗位并不可惜。不过,一位在美国知名机构任投资经理的投资人张景舒认为,中国人在美国中高端就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样值得担忧。

由于存在包括中美关系不确定、中国人获得工作签证难度变大、海外国家优先开放等因素,未来中高端岗位被印度人、日本人等替代,可能会成为常见现象。“不是说对中国有多歧视,而是你人不在。”他认为。

据美国移民局数据,2022年H-1B工作签证(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型,高精尖人才去美工作主要途径)申请数达到483927个,同比暴涨56.8%,达到史上最高。但中签率逐年下滑。今年首轮中签率只有26%,同比下滑2.4%。此外,近些年印度人中签数占比一直高居73%—74%,中国人只有11%—12%的份额。

小巴还询问了一位曾在亚马逊,如今在Meta工作的华人员工,他认为,现阶段变化还不明显,但“未来说不定有断代”。


03.​加大人才向外流动 是否可以缓解国内内卷?

在翻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报告2019-2020》时,小巴惊讶地发现一个数据:201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的在外劳务人员为136068人,占比近14%。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关于这一点,穆易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现在咱们中国发展好,有文化、有能力、有背景的人一个月能赚几万、十几万的,但是普通打工的基本上在小城市,一个月3000、4000,甚至更低是常见现象,来这边最起码能拿5倍的工资。为什么不到这边来呢?”他对小巴强调。

中年人穆易来自辽阳农村,他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同乡的收入情况。“一个月三四千,夫妻俩人加在一块七八千,但房贷、车贷,再加上孩子的费用,还得给父母补贴撑个脸

作为总人口负增长,被视为或成全球首个消失国家的韩国,对外籍劳动力颇为依赖,除了中国人以外,俄罗斯人、越南人、斐济人、马来西亚人、泰国人、印度尼西亚人,还有中亚国家和南美国家的人都会去韩国“淘金”。如今这些人陆陆续续都来了。穆易发现,越南服务员越来越多,在各行各业中,俄罗斯人的身影变得常见。

他说的情况并非个案。

一位主要从事中国向新加坡劳务输出的天津从业者告诉小巴,当前新加坡建筑工需求大,无基础工人在国内培训20天左右时间,月保底拿到12000元。“现在手里面还有将近四十多号工人还没有参加培训。”他认为现在的市场热度还是可观的。“今年出国的人比去年多多。”

另一个专注向日本劳务输出的大连从业者认为,总体来说,疫情时期,出国务工的人较少。但今年以来明显有了热度。“为什么最近大家都想去了,因为(国内)挣不着钱了,现在费用还低。”他说道。据他透露,从3月15日起,从其公司渠道出国务工人数在100人左右。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出国工作者话语中显出紧迫性 ​图源:从业者朋友圈

相比三年前,从事向日本输出劳动力的国内劳务公司的服务费均价从四万多人民币/人降低到三万左右/人,其中包括了因疫情而价格暴涨的来回机票钱。一般来说,出国务工人员须与劳务公司签约三年期合同,到期后回国。

随着日本在3月解除了针对疫情的特殊政策限制、并计划提高开放程度后,蒙恬发现“朋友圈里很多来日本的”。以至于她出去玩时“随时能听见中国话,到处都是中国人”。

侨乡与华商对于海外市场变化可能更加敏感。作为2020年初因央视报道而蹿红的国内著名侨乡浙江丽水青田县,拥有33万华侨之众,这些人活跃在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其中以打工为主,一部分为生意人。疫情以来,一部分青田华侨回国。

如今,一位青田人告诉小巴:“能出去的都出去了。”举例来说,她身边的亲戚,基本上都是回来待一两个月就出去了,很少长时间在国内逗留。

温州商人文炼句十分看好华商在意大利市场的发展前景,原因是创新意识更强。

文炼句从事零售百货行业,拥有三家百货店。其订货采用的是中国人开发的订货系统,而不是传统的方式:开车去各地购物,频繁地搬卸物品。这在国内属于“老掉牙”的订货模式,如今流行于华商中,而老外的大多百货店一直没有这样去做。

据他观察,华商餐馆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采用了诸如平板电脑自助下单、机器人端盘子、快速更新餐饮设备等方式降低用人成本和提高效率。而意大利本地餐厅至今仍保持一对一的尽管古典优雅但十分低效的点餐方式。

此外,其产品相当一部分也来自国内供应链,虽然受疫情影响,中国到意大利的货运成本涨了三倍。但意大利本地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也使得他仍有丰厚的利润空间。

文炼句有两个小孩,一个13岁,另一个11岁,都待在温州,与文炼句隔海相望。因为受疫情影响,以及生意忙碌且利润可观,父子已经有三年时间没见面了。他告诉小巴,其做服装生意的姐姐因疫情回国后发现国内服装行业受疫情影响大、竞争压力大,也打算抓紧回意大利。


04.尾声:世界是中国人的星辰大海

当然,意大利、西班牙的中国人影响力较大,但经济更发达的法国、德国的情况可能未必。

据2020年初青田官方公布数据佐证,其33万华侨在意大利的约10万人,在西班牙的约11万人,而在德国、法国的不过各两万余人。

法国里昂的华人李九告诉小巴,他接触过的留法留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四五十人,但想不起来哪一个是成功留在法国工作的。他认为,华人在法国就业市场的存在感十分薄弱。

当然,李九说这些话是替留法留学生鸣不平。“大部分人其实完全是有能力留在法国至少工作几年的。”他肯定地说。

“在法国,哪怕在一个国际公司,只要办公室在法国,就免不了用法语交流,恰巧法国人是特别爱交流聊天的民族,你不爱说话或者说不好很容易遭人排斥。”他认为中国留法留学生的法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存在短板,也缺乏求职技巧。他个人因为13岁就到了法国念书,占了熟悉法国文化的便宜,从一份个人专业技能“0基础”的工作干起,已经在法国职场站稳了脚跟。

小巴问公司里的德国海归,他们在德国空缺出的岗位是否会被本地人取代?他的回答是:不会。因为德国受高等教育人口规模仍然有限,中高端岗位仍然是存在较大空缺的。“现在依然时不时收到德国工作邀约。”他说。

海外复工潮,需要中国人

其妻子仍在德国工作,受邀约信息更频繁 ​图源:受访者提供

总体来说,对于相当规模的国内求职者和创业者来说,海外各国职场和市场蕴含巨大潜力,既有“降维打击”的空间,又可以在头部发达国家的职场和市场环境中磨练身手,拓宽中国人的边界。

在国内就业压力不减、国外兴起复工潮的当下,做好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护的同时,适时为一部分有能力、有意愿的求职者和创业者打通及扩大出国就业及创业渠道,自然也是缓解就业和市场内卷的重要选项。

且有利于维持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海外职场和市场积累的影响力,为疫情终局、全球开放后中国人在海外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影响力本就有限,应最大程度保持中国人的存在感。

巧合的是,国家移民管理局于5月13日的重要发言也强调了这一点:“对出国出境复工复产复学和经贸、科研、就学等必要活动以及就医、照顾危重病人等具有紧急人道主义事由的人员,及时受理审批护照证件,办理出国出境手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生产、学习、生活和必要人员往来的影响。”


注:文中英姿、穆易、文炼句、李九、蒙恬为化名。


本篇作者 | 林波 | 当值编辑 | 范程远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 郑媛眉 | 图源 | VCG

上一篇新闻

辽阳石化恢复对蒙古国一般贸易航煤出口

下一篇新闻

光大银行行长葛海蛟任河北省副省长,金融副省长增至15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