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叱咤的襄城此人,今墓茔凋敝,荒草萋萋!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49站:辛自修故居
风云叱咤的襄城此人,今墓茔凋敝,荒草萋萋!‖百味中原
文·图‖梁耀国
从明成化到明万历的百余年间,襄城县先后出了户部尚书李敏(任职时间1487年)、刑部尚书后改任工部尚书辛自修(任职时间1584年,未就任)以及工部尚书姚继可(任职时间1599年)三位尚书,刚好占朝廷六部的一半,故彼时襄城县有“襄半朝”之盛誉。
辛自修辛大人家是襄城哪儿的?百年之后是否葬在了襄城?襄城还有没有他的后人?4月13日,我打电话给襄城县房管局的郎书亚老弟,请他帮忙打听。
热心的老弟很快回信说,他不仅打听到了辛自修故居在汝河边的河西街村,还打听到了辛自修的后人辛松根先生在襄城县中医院工作,他随即用短信把辛先生的电话号码发给了我。
周日上午,在去襄城的路上,我给辛先生打电话详细询问了去故居的线路。辛先生很热情,让我到县城后再跟他联系,他开车亲自带我过去。我想了想,人家好不容易歇个星期天,我冒昧打扰人家太不礼貌,于是谢绝了他的好意。
按照辛先生给我说的路线,沿许南路过了汝河桥,右拐顺河堤没走多远,下堤坡便是河西街村。河西街村是个有着两三千口人的大村,进村后,一连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知道辛自修故居。
这时我才意识到,辛自修是四五百年前的人物,未必人人尽知,若问辛松根先生家在哪儿住肯定知道。果不其然,一说辛松根先生的名字,村民争先恐后说他家住河西南街路东。
下图:河西街村关帝庙。
我顺着河西南街从北走到南,过了河西关帝庙,眼看要出村,也没找到挂有“辛自修故居”字样的宅子,只好勾回来继续找,还是没找到。
无奈,我只好问街边几位闲聊的老人,一李姓老者指着对面大门紧闭的高门台说,那就是。我问咋没看到门口的牌匾,另一老者抢过话茬儿,说东西在院里过堂门上挂着,你当然看不到,并补充说,匾额上的字“辛自修大人故居”为辛丙炎先生(辛松根先生的父亲)在世时,请耿谆老先生撰书的。
闲谈中得知,辛自修祖籍应该在灵武山脚下的灌沟村,那里至今还有两个大冢子,应该是辛家的祖坟。辛大人被罢黜都察院左都御史回到襄城后,既没有在城里置办房产,也没有回老家置买土地,而是结庐于河西街村,一边赋诗,一边抚慰受伤的心灵。
下图:辛府旧址,今辛松根先生的家。
那么,问题又来了,辛自修为啥会看中城外的河西街呢?据老人们介绍,很早以前,这里是个大码头,也是东西水路和南北陆路的交汇处。从周口、淮阳过来的大帆船,逆流而上,运来布匹和盐巴,回去时,装上盛产于山头店的红石磨、红石磙、红石蒜臼。隆冬时节,临颍、舞阳过来的打雁船穿梭汝河上,用土铳有时一枪能打下来十几只大雁。
说了水路再说陆路。从县城南大门出来,过红石桥翻过汝河,就是河西街正街。老人们回忆说,河西街过去是官道,街上铺了一尺多厚的红方石,由于常年被牛车碾压,两道光滑的车辙印足有三四指深。街两侧,粮油店、车马店一家挨一家。这些,足以说明河西街当时的繁华程度,这也许正是辛自修定居于此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姓老者年逾九十的母亲补充说,她曾经见过辛大人的画像:头戴炝锅铲帽(明代官帽式样),身穿大蟒袍,神态威仪,气宇轩昂,一看就像个大官。我问画像的下落,有人说那场运动时被上面收走了,有人说被人卖到了新加坡,莫衷一是。
下图:河西街村街景。
接着,我问辛自修的墓在哪儿,大家七嘴八舌告诉我,出村往西走二里地,牌坊坡就是。一位大嫂怕我找不到地方,领我到街口,说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别拐弯,过了环城公路,再过一个铁路涵洞,就在路南的小树林里。
到了地方,并未如我所想,看到高大的墓冢。正诧异呢,见村口小卖部前坐一老汉,连忙走过去打听。这一问真问对人了,老汉叫李欣,竟然是辛自修看墓人的后裔,自小就在墓冢旁的辛庄长大,亲眼目睹了陵墓的被毁过程。
李欣老人回忆说,整个墓地南北约二百米,从北往南依次是祠堂、墓冢、石碑、石供桌、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石猴、石猫,临南边的东西路是石牌坊。我问怎么会有石猫,老人说他也不清楚(我估计,应该是石虎多些)。
后来,祠堂扒了,冢子平了,牌坊、石碑、石人等都砸砸拉去烧石灰了。连墓也被挖开过,坑口就像过去量粮食用的升子,上口大下口小,等挖了一丈多深,挖到用铁骑缝钉把着的青石板时,人们害怕塌方,重新把墓给填上了。
下图:麦田里的柿树前,曾是祠堂的位置。
老人顿了顿,指着小树林中的水泥建筑继续说,那就是辛大人的墓地,是辛家后人八几年修家谱时新砌的。前几年还被盗炸开一个大洞,只是啥也没弄到。
有一年,我在路南这两棵柿树的西南角,挖出来一个石龟碑座,被县文化局拉走了。坏人听说后,以为墓应该在石碑的北面,就在路南沿儿炸了个大洞,还是一无所获,这才消停。
进麦地,进林子,拍了几张照片后,我随李欣老人进了他的小卖部,期望从他这里了解到更多的东西。
辛自修,字子吉,号慎轩,生于明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他出身书香世家,因为耳闻目染,自小便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再加上他天资聪慧,博闻强记,文采出众,15岁就考中了秀才,22岁考中了进士。
襄城县县志是这样形容这位襄城大名人的:状貌丰伟,修髯,目光如电,严威仪,寡笑语,敢言,风节棱棱。字虽然不多,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辛自修的君子形象。
高中皇榜后,辛自修赴任山西阳曲县知县。这位年轻的七品知县走马上任后,立刻激情澎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针对社会治安差这一现状,他硬起手腕,打击匪盗,抑制豪强,很快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因政绩卓著,28岁那年,辛自修被征召入朝,官授正五品吏科给事中。
下图:李欣老人曾在这两棵柿树西南角,挖出赑屃碑座一个。
此后,辛自修的仕途一路高歌猛进,先后任太仆寺少卿、应天府丞、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左(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
辛自修为官期间,“行律坚贞,官箴修洁”(御制文语),终成一代名臣。后因人诬陷被明神宗朱翊钧革去左都御史后,回到襄城,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百姓生活,终日行走于灵山汝水间,一边行医乡间,以解百姓病痛,一边吟诗作赋,赞美家乡的秀丽景色。这里,我撷取其中两首,管中窥豹,一睹辛自修的文采。
奎泉射斗
凿开浑沌见天光,
千古渊源道咏长。
奎壁星辉悬错落,
斗垣云气接微茫。
地灵应运通西洛,
人杰鸣时擅古襄。
九仞工夫须更进,
好储福汲佐明王。
东汝帆樯
天息遥遥一水通,
石城南下度飞虹。
乍看进艇生新涨,
却快扬帆趁晚风。
柳浦潆廻山远近,
兰挠摇拽汝西东。
等闲试揭孤蓬望,
身在瀛壶一画中。
赋闲在家期间,海瑞奉旨来到襄城河西街,欲宣辛自修为南京刑部尚书,可他以身体有恙为由婉言拒绝了。不久,朝廷又下一道圣旨,改任他为工部尚书。沉浮官场多年的辛自修深知其中之险恶,因此毅然决然,坚辞不就。明万历二十二年,即1593年,辛自修病逝于家中,谥号“肃敏”,追封太子太保。
不知不觉,我和李欣老人说到了快12点,他要留我喝汤面条,我以赶路为由,着急慌忙离开了。
下图:辛自修墓,远处是灵武山。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 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百味中原”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品中原百味,看“百味中原”。 百味中原,向您展示一个千姿百味的中原!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