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 星期一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大故宫》最直观的物质载体,是紫禁宫殿。紫禁城宫殿既依靠中华文化养育, 又成为中华文化宝库。 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容”,包容的“容”。《说文解字》说:“容,盛也。 从宀(mián,房屋)、谷。”房屋和山谷都为虚空,是能容纳的。具体说,包括 溶化、溶合——溶化,如糖溶化在水里,糖还存在,变成糖水;溶合,则是糖和 水溶合为一体。这种溶合,一方面,紫禁城作为皇家宫苑,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另一方面,紫禁城打上辽金元明清时期(即第三个千年)多元文化的烙印。中华 文化,百川归海,文物精粹,汇聚故宫。民居为室,帝居为宫。这种汇聚与溶合, 从宋宫到元宫、元宫到明宫、明宫到清宫,分开剖面,来做分析。

从宋宫到元宫。中国历朝帝王都重视文物的搜集和珍藏。殷商文物多集中于 宫廷和宗庙。周朝文物珍品收藏于“天府”、“玉府”。秦朝阿房宫汇聚战国七 雄的珍宝。汉朝“天禄”、“石渠”,则是汉宫贮藏珍贵文物及图书之所。到宋 徽宗时,收藏尤为丰富。北京故宫的直接收藏,可以上溯到北宋汴梁,曲折历程, 已有千年。宋代宫廷收藏丰富,靖康之乱,典籍宝器,悉归于金;宋高宗迁都临安, 又广泛收藏。蒙元兴起,先灭金朝,再灭南宋。南宋灭亡,宫廷收藏,转入元上都(今 内蒙正蓝旗),元鼎迁到大都(今北京),这批文物也运到大都。 从元宫到明宫。忽必烈迁鼎大都后,兴建大都宫殿。明永乐帝在大都宫殿基 础上,规划营建紫禁城宫殿。例如:

其一,大都宫城与苑囿的格局,体现草原文化以水为重的理念:太液为主, 宫殿为客。明朝以农耕文化为重的理念,与其相反:宫殿为主,太液为客。两种文化, 相互溶合。

其二,宫殿布局,兼取其长。大都大内(皇宫),延续元上都围帐式建筑,就是大汗的御帐居中,其他王公贵胄帷帐分列左右。明皇宫前三殿与后三宫的东 西两侧,不是用围墙区隔,而是用以廊庑殿阁来围合。这是吸取蒙古围帐形制在 宫殿布局上的运用。

其三,宫殿内装饰“四壁冒以素绢”,显然墙壁像蒙古包;殿阁的丹陛,“丹 陛皆植青松”,殿外就像是绿色树林或草原。(萧洵《故宫遗录》)明宫殿则引入地毯。

其四,元大都的隆福宫和兴圣宫,明朝则变成西苑,正德帝的豹房,嘉靖帝 的西宫,就是将宫殿与苑囿结合在一起。其五,明兴元亡,明大将徐达将元朝内府所藏,运到南京;永乐帝迁都北京, 这些宝物又由南京运到北京。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从明宫到清宫。清迁鼎北京后,对故明宫殿“因胜国之旧而斟酌损益之”(《日 下旧闻考》卷九)。就是清朝对原明朝宫殿,既沿袭其原状,又做增减改建。例如:

其一,坤宁宫既如明朝作为皇后正宫,又改作萨满祭祀的殿堂。萨满文化古 代普遍流行于森林与草原两大文化的广泛地域,西起天山南北,南界大体以长城 为限,北达贝加尔湖,东到库页岛(今萨哈林岛)。紫禁城子午线即中轴线上的 祭祀只有两处:一是永乐建的敬奉道教的钦安殿,另一是清敬奉萨满的坤宁宫。 这是典型的农耕、草原、森林三种文化在紫禁城的碰撞与溶合。

其二,藏传佛教进入宫廷,雨花阁、佛日楼、梵华楼、雍和宫等,将藏传佛 教引入宫廷,则是藏、蒙、满一次大的文化融合。

其三,“三山五园”、避暑山庄、外八庙、木兰围场等,都是清朝满、汉、藏、 蒙、维、回等民族,农耕、草原、森林、高原等文化,彼此溶合的典型苑景。

其四,满、汉、蒙三种文体的《大清历朝皇帝实录》,清宫修刻的《满文大 藏经》、《藏文龙藏经》等,满、汉、蒙、藏四体文字的石碑,以及满、汉、蒙、 藏、维五种文字汇编的《五体清文鉴》等,都是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文化相 融合的产物。

其五,明亡清兴,明朝宫廷藏品,又为清廷所有。所以,清宫承接的文物, 是中国历代宫廷收藏的总汇。

从文物层面说,这些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表现,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如:语言,文字,书法,绘画,瓷器,珐琅,音乐,戏剧,京戏,舞蹈,典籍,档案, 建筑,园林,文玩,家具,服饰,烹饪,丝绸,刺绣,茶道,工艺等等,这些传 统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其精华在紫禁宫殿都有集中的展现。在故宫博物院 文物中,论时代,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论地域,囊括了古代中国各 个地域的文明精华;论人文,包容了汉族和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精粹;论类 别,包含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几乎所有门类。如书法,故宫藏品从甲骨文、钟鼎 文,直至晋朝开始形成的书画艺术。此后,历朝名家名作,几乎一应俱全。如陶 瓷,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彩陶,经两宋五大名窑,元青花瓷,明白瓷、釉里红等, 到清粉彩和珐琅彩等,无不收藏。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故宫各类文 物藏品中——现在故宫博物院分为二十六类,都得到了充分映现。清代帝王特别 是乾隆皇帝,更使宫廷收藏达到了帝制时代的顶峰。

从精神层面说,这些文化的精神表现,忽必烈建大都城的恢宏胸怀,永乐帝 治理帝国的雄才大略,康熙帝“皇舆全览”的博大气魄,农耕、草原、森林文化溶合, 才有了北京城,有了紫禁宫殿。 元代没有中断中国传统文化,汉族语言、文字都保留下来。清朝也没有在汉 人中强力推行满语、满文,使汉族语言、文字保留下来。所以,在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中,一种语言、一种文字,延续五千年,连绵不断,起伏演进,只有中华民族, 也只有中华文明。 因此,明清皇宫及其文物,是中华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集中体现。一脉 相承,百川归海,是“大故宫”最突出的文化特色,也是大故宫之所以“大”的 内在原因。 在古代中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掌握着至高 权力的帝王,必然是全社会中最高端、最精美、最稀缺、最珍贵物品的拥有者、 收藏者、享用者。经过历代传承和融汇,这些国宝最终为国家所有、民众共享。

宫廷文物,历尽沧桑,几散几聚,留传至今。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象征着宫廷文物从君有到民有、从君爱到民爱、从君享到民享的划时代的转变。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从君有到民有。原为宫廷秘宝,变为民众国宝。“大故宫”文物知多少?百年以来,各地分藏,不断核查,也在变化,大致统计如下:

(1)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品 1807758 件(套),其中包括宫中旧藏、后来 政府拨交、社会收购和私人捐赠的文物;

(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有器物、书画、典籍和档案等约 65 万件(套);

(3)原故宫博物院、现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明清历史档案1000余万件, 满文档案 200 余万件;

(4)南京博物院存南迁文物藏品 2176 箱 104735 件(套);

(5)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 2 万余件(套);

(6)其他如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史语所图书馆等单位也收藏部分故 宫的珍宝、档案和典籍; (7)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雍和宫、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等约近 20 家单位的明清文物藏品;

(8)其他单位的收藏等。

以上诸项,大体上反映出明清大故宫文物的概貌。 大故宫集历史、建筑、人物、文物、事件而为一,古建筑与博物院等现代管 理模式结合,就是“宫”与“院”一体,不能分离,服务社会,服务公众。2002 年 10 月 17 日,开始故宫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这将使故宫重现盛世时期庄严 肃穆、博大辉煌的原貌。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从君爱到民爱。百年以来,几代中国人,对故宫古建和文物的守护、利用与研究,都做出了各自的重大贡献。

院藏文物清理中的新发现。故宫博物院仅 1949 年以来,就先后进行过四次 文物清理① ,有许多重大发现。一如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商代三羊尊,过去认为是伪品,经过鉴定,实为真迹。 二如瓷器,在弘德殿物品中,发现账上 没号的瓷器不少是宋哥窑、官窑、龙泉 窑的珍品,如哥窑葵瓣洗、龙泉窑青釉 弦纹炉等。三如金银器,保和殿东庑存 有一批印匣,发现其中有 10 个金印匣, 重的 8 斤多,轻的 4 斤多,共重 73 斤。(郑 欣淼《天府永藏》页七四)这些有的是溥仪出宫 前,被清室人员藏在天棚、屋角、椅垫 或枕头里,伺机盗出而未能得手的。这 些新发现,体现了故宫人对文物的爱, 无疑带给人们莫大的惊喜和感叹。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散失文物收集的新收获。以溥仪出宫文物的回收为例。清逊帝溥仪退位 后留居紫禁城十三年,通过赏赐、偷盗、 携带等手段,使故宫文物大量流出宫外, 这些文物有的抵押给银行。抗战胜利后, 中国海关便将德国德孚洋行、德华银行 非法所集的中国文物 31 箱计1136 件予以扣留,又将原美国华语学校非法所集的文物 19 箱计 21749 件予以没收,两项共计 50 箱、22885件。这些文物后拨交故宫博物院。 1945 年 8 月,溥仪等携带大量珠宝书画出逃,后被收缴。这批文物,有100 余卷法书名画,包括晋、唐、五代、宋时的名家名作,大多数是《石渠宝笈》所著录的乾隆帝鉴赏的名品,其余珠宝玉翠之类,也都是宫中的上乘珍宝,如晋王献之《中秋帖》、唐阎立本《步辇图》、唐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还有乾隆帝御用三联黄玛瑙闲章,链为玛瑙,章为田黄——两枚 正方,一枚椭圆,构思巧妙,雕工精美,世间唯一,至珍至贵。乾隆帝的这组闲章, 先被人从宫中盗出,溥仪在伪满过生日时,有人赠送给他。乾隆帝的金首饰表盒, 原是外国人赠送给乾隆帝的礼物,后归慈禧太后,又传隆裕太后,再归荣惠太妃, 溥仪出宫时带出。这些珍贵文物全都交给国家,后来不少都回到了故宫博物院, 有的被其他博物馆收藏。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散落民间文物的新回归。不少社会贤达,以爱文物、爱国家之心,从文物市场以重金购买文物,捐献给国家。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平复帖》

张伯驹(1898—1982 年),曾以重金购藏被溥仪携带出宫的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赵孟草书《千字文卷》收藏。《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一件名人墨迹,他爱同身家性命,抗日战争中曾把此帖缝在随身穿 的棉袄里避难。隋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张 伯驹变卖房产并搭上夫人的首饰才将其保留下来。后张先生将《平复帖》、《游 春图》和《千字文卷》等书画巨品,无偿地捐献给国家,成为故宫博物院藏品。

马衡(1881—1955 年),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达 19 年,先后捐赠故宫博物 院唐代石造像一尊,四川出土瓷器 13 件,以及珍藏的宋拓唐刻颜真卿《麻姑仙坛 记》卷和甲骨、碑帖等 400 多件。他去世后,子女遵其遗愿,又把 14000 余件(册) 文物捐给故宫博物院,有印章、甲骨、碑帖、书籍以及书画、陶瓷等,种类众多, 数量惊人。 此外,陈叔通(1876—1966 年),于 1953 年捐献《百家画梅》,凡 102 家、 109 幅,有唐寅及扬州八怪等明清诸家的杰作。孙瀛洲(1893—1966 年),将家藏 3000 多件各类文物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其中 25 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犀角雕螭水纹荷叶式杯,孙瀛洲捐

韩槐准(1892—1970 年),侨居新加坡,将所藏瓷器 276 件,包括明嘉靖、万历及清康熙、雍正时期的青花、五彩及粉彩瓷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叶义(1921— 1984 年),是香港著名医生、收藏家、鉴赏家,将他毕生收藏的 81 件犀角雕刻 捐给了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犀角雕刻品不过百余件。到 2007 年底,故宫博物院 接受捐赠文物、典籍等约 33900 件(套),捐赠者达 728 人次。故宫博物院在景 仁宫特设景仁榜,将捐献者姓名镌刻于墙上,并出版《捐献铭记》,以做永久纪念。

从君享到民享。昔日民众不能涉足的皇家紫禁城,已成为今天民众可以畅游的故宫博物院,故宫和故宫博物院受到国人和世人的空前关注和热爱。参观故宫, 共享故宫,这个现象,日趋鲜明。 以 2011 年巴黎卢浮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卢浮宫全年接待游客总数为 860万人次,故宫博物院全年参观人数为14112384人,约近卢浮宫参观人数的两倍。 2012 年 10 月 2 日,故宫博物院游客达到 182123 人,创下故宫游客单日历史最高数。 据估计,2012 年全年故宫游客将超过 1500 万人。这个单日和全年的客流统计数 字表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北京,是中国,是亚洲,也是世界博物馆参观人数最 多的。《京华时报》评论说:“故宫成为迄今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于 198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评价故宫的历史 与文化价值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 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 9000 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 的历史见证。”大故宫,不仅是明清时代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而且是绵延 五千年、融合多民族多种文化形态的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三友图,张伯驹捐

公众创造了大故宫,大故宫为公众共享。于创造,大故宫是中华五千年各族文化的集萃,薪火相传,永世不熄;于共享,让海内外公众尽情观赏大故宫的华美,享受艺术,热爱中华。

文章节选自《大故宫》

600年故宫,宫廷文物从君享到民享的跨时代转变

上一篇新闻

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的一座小城

下一篇新闻

开餐馆、买飞机,发家致富之后,却成通缉逃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