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6日 星期三

「成都新鲜事」柔性屏的华美“蝶变” 成都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成都新鲜事」柔性屏的华美“蝶变” 成都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数说成都

去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万亿元、增长8.1%,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5.5亿元、增长11.3%,城市能级加快提升,被评为中国“新一线”城市榜首和最佳表现城市第一名,跃居世界城市体系Beta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62位,中欧班列开行1012列,占全国中欧班列三分之一,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281家,利用外资增长59.2%,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金融、旅游6个千亿产业集群。

1月31日,盒马鲜生成都首家门店开业。这个阿里巴巴旗下的新零售业态,成为新晋“网红”。在更便捷、更新潮的消费体验背后,是京东方提供的端口技术支撑。而以为盒马鲜生提供电子标签为代表的智慧端口高端解决方案,则是在物联网大背景下,京东方主动融入新经济浪潮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

京东方这些年的拓展和转型,成都一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作为双方多年合作的见证者,从当初带着100多人的团队从北京来到成都,转眼之间,京东方成都公司副总经理秦向东已经在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了10多年。这一段人生历程凝聚下来的,有对企业发展、个人事业的骄傲,还有着一份对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深深眷念。

而从京东方布局成都开始,让秦向东最激动的,是去年10月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竣工投产——更省电、比纸薄、可弯曲折叠的“下一代屏幕技术”,彻底打破日韩半导体巨头垄断,一举奠定“中国造”和“成都造”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京东方在成都的华美“蝶变”,正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从弱到强、聚集发展这条上升曲线上的一道耀眼轨迹。

如今,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不仅是京东方,英特尔、格罗方德、华为、联想、深天马……越来越多的全球业界“巨头”都把研发机构和前沿生产线布局于此,支撑起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从千亿级向万亿级攀爬跃升。而这样集生产、研发和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全市统筹规划了66个,已成为成都在新时代加快推动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成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两个重点”,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创新生态链、开放开发平台“三大载体”,正朝着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目标奋力前行。去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万亿元、增长8.1%,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5.5亿元、增长11.3%,城市能级加快提升,被评为中国“新一线”城市榜首和最佳表现城市第一名,跃居世界城市体系Beta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62位。

从京东方第6代柔性屏抢占新型显示产业战略高地,到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向着万亿级跨越,再到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金融、旅游6个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囊括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整体构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正缓缓展开……

「成都新鲜事」柔性屏的华美“蝶变” 成都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一)跨越关口,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质量变革

从京东方到整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华美“蝶变”,正是成都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成都规划建设的66个产业功能区,将生产、研发和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以宜业宜居为目标塑造城市新形态。今年年底前,全市将打造11个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去年10月,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工厂量产,开启柔性显示新纪元。

AMOLED,全球公认的“下一代屏幕技术”。AMOLED柔性显示屏,拥有更省电、比纸更薄、可弯曲折叠的显著市场优势,在全球高端手机生产线上全面替代液晶显示屏已成为必然。在苹果AMOLED手机iPhone X开售前夕,京东方在成都自主建设的国内首条第6代柔性屏生产线提前量产,并现场交付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努比亚等10余家客户。一年7000万块手机屏的产量,让京东方一举打破日韩半导体巨头垄断,奠定全球领先地位。

回顾和京东方团队一起在成都的10多年,秦向东感慨万千。他说,第4.5代TFT—LCD生产线在成都高新西区破土动工时,还颇有点“一枝独秀”的味道。“这是成都第一条新型显示生产线,从这个意义来说算是‘开篇之作’。”而10年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蓬勃的发展态势已让人惊叹不已,这条总投资465亿元的第6代柔性屏生产线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集约化用地,高科技投入,高产值回报,在看似普普通通的厂房内,仅仅这条生产线达产后就能创造出300亿以上的产值。

京东方落户成都,还带来了与其有着长期合作的配套企业“跟风”落地。

“韩国东进公司,生产大宗化学品,我们的材料供应商,现在已经在园区‘安家落户’。”回忆“游说”过程,秦向东印象深刻——仅仅依靠京东方一家的市场容量,考虑到成本和效益,要说服东进公司绝非易事。但对成都市场容量的长远眼光和充分调研,让东进公司最终落定这一子。

这样的链条还在延伸——东进公司又带来了它的合作伙伴三贡,一家危废处理公司,承接了包括京东方、天马、英特尔等高新西区企业的废液回收循环,补齐了成都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条的空白。

距离京东方100米,是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其量产的液晶玻璃基板填补了国内空白,直接与成都京东方和深天马的两条4.5代线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成都新型显示产业链,也让液晶玻璃基板国产化率实现了从零到70%的质变。

链条延伸下的环环相扣,在秦向东看来,是产业集群随之而来的“抱团”优势——物流周期缩短,生产成本降低,还带来了新产品联合研发、技术创新等企业间的深度合作。

现在,在成都高新西区,仅仅新型显示产业,就聚集了京东方、深天马、中光电、富士康、戴尔、联想、TCL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而随着英特尔、格罗方德、华为等龙头企业先后落地,围绕着这些重点项目协作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加速聚集,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通信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已经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京东方到整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华美“蝶变”,正是成都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前,以产业新城、特色镇和特色街区为主要形态,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正在成都各地加快建设。今年年底前,全市将打造11个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今年1月11日,成都召开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产业功能区赋予了更为鲜明的定位——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就意味着,产业功能区既包含协作配套构成产业链的各企业主体,又包含为企业主体持续发展提供各类要素支持的外部环境,既体现产业发展,谋求产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平衡,又追求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吸引力和带动力。

还是以京东方为例,每年,京东方成都公司都要在各大重点高校定点招聘。每次招聘,都让秦向东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加深——年轻人,真的很喜欢成都。“甚至和北京相比,大家更愿意来成都。”秦向东说,现在他们一家人已经定居成都,而当时与他一起从北京来成都的同事,十有八九也在成都安了家。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里日臻成熟的生活配套。在距离公司大约1.5公里的地方,配备了高品质的员工公寓、运动馆等。而现在,一批商业综合体也在园区里建成运营,不出产业功能区就能享受便捷、高品质的购物、餐饮、娱乐。“整体感觉更加宜居宜业,员工聚餐、看电影都不用再往城里跑了。”

正如秦向东所言,成都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正是以宜业宜居为目标塑造城市新形态,将真正在功能上实现产城一体,成为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现代产业新城、特色街区、特色小镇。这必将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重要载体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二)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动力变革

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委,提出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培育“七大应用场景”,推动工艺流程、产业场景、创意设计和生产要素组合再造,着力打造一批新经济聚集区,已吸引到一大批新经济企业纷至沓来——投资10亿元的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投资6.1亿元的中国联通成都国际大数据智能产业基地,投资1.5亿元的苹果中国服务中心,投资10亿元的新华三集团成都研究院,投资300亿元的海航科技第二总部及科创园,投资30亿元的“58新经济产业园区”……

在“画屏”上观看画作,不仅可以欣赏绘画本身,还可以查看画家和画集的背景信息,拉近观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跨界融合,是京东方携手建川博物馆的一次新尝试。不久后,京东方画屏还将入驻建川博物馆,将文物以数字化方式展示,带来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共同创造的更佳感官体验。

“画屏”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形式,瞄准的是前所未有的市场和商业模式。这一新业态的产生,秦向东正是其中的参与者。“京东方画屏是我们推出的全球首款数字艺术馆。”秦向东介绍,画屏远程分享功能让人即使不亲自去博物馆,也可以通过手机或画屏在家“身临其境”;同时,还可以通过画屏,上传自己的版权画作进行交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去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委,提出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培育“七大应用场景”,推动工艺流程、产业场景、创意设计和生产要素组合再造,着力打造一批新经济聚集区。

不久前,京东方公告显示,将携手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打造具有医疗、教学、科研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医院。这样的布局正是基于成都生物医药的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成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0.1亿元,同比增长18.7%;完成医药工业投资173.6亿元,同比增长31.3%;经济规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含副省级城市)大约排第14位。

除京东方即将涉足的互联网+智慧医疗领域,成都还聚焦大数据、互联网+智慧物流、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文化娱乐、VR/AR、新零售等领域,加快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潜在独角兽”名单重磅“出炉”。

其中的佼佼者,办公室无人货架公司果小美在新零售领域已经率先发力。其全国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将建设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智能物流研发实验室、运营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超10万平方米智能无人仓储管理系统和供应链体系,打造“成都造”名优产品新型零售产业集群和生态圈。

同样是在果小美所在的成都高新区,AMD成都分公司正在开发新型芯片。这种芯片可以让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更强大、兼容性更好,从而取代外国厂商的芯片。

以果小美、AMD为代表,一大批新经济企业纷至沓来——投资10亿元的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投资6.1亿元的中国联通成都国际大数据智能产业基地,投资1.5亿元的苹果中国服务中心,投资10亿元的新华三集团成都研究院,投资300亿元的海航科技第二总部及科创园,投资30亿元的“58新经济产业园区”……

“成都具有发展城市新经济的区位条件、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已成为引领我国中西部和长江经济带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表示。

(三)“破”“立”“降”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效率变革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加入京东方供应链体系,“比如配套企业发展水平、信用体系等,我们都有严格要求。”成都创新要素供给,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大数据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机制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区域和企业,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

配套企业聚集,为京东方快速实现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加入京东方供应链体系, “比如配套企业发展水平、信用体系等,我们都有严格要求。”秦向东表示。

这与其所在的成都高新区思路不谋而合——按照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确定的建设规模,疏解非主导产业的企业。“把不符合规划的低端低效企业调迁出去,‘腾笼换鸟’,引进优质高效企业。”

从成都高新西区,跨过城市中心一路向东,在成都经开区,管委会也正忙着摸底排查园区现有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要调迁低产出、高耗能企业。”

聚焦主导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势在必行。经开区实施园区“二次开发”,建立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政策,为产业发展搭建更好平台。

在经开区的车城大道,聚集着众多整车生产企业及零部件企业,一座现代化的汽车生产基地赫然矗立。没有传统工厂的巨大轰鸣声,车间内,锃亮的机器摇臂正有条不紊地舞动,一气呵成地完成一道道流水作业。

“神龙汽车成都工厂建厂之初,就定位为PSA集团的‘全球新一代标杆工厂’,其智能制造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生产车型与欧洲同步。”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绿色、环保是这家工厂的一大特色——安装大面积自然采光板;采用全封闭生产,防尘降噪,噪音控制在83分贝以下;处理工序没有重金属、磷离子排放;焊装车间采用无钉冲铆工艺,无辅料损耗、无飞溅、无粉尘;所有工位配置空调送风和烟尘过滤系统……

着眼未来,经开区还把目光盯向新能源汽车,计划到2021年新能源整车产能达50万辆、产量达40万辆。同时,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抓紧建设封闭测试场、5G网络覆盖等载体,抓紧引进辅助驾驶、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去年7月,成都发布产业发展白皮书,对全市产业发展的定位与路径、目标与战略、优势与机遇重新进行了科学梳理,长远规划。“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结构,随即“浮出水面”。

紧接着,“产业新政50条”发布——筹建成都创新创造研究院;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院;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高标准超前规模部署5G通信网络;设立成都新经济发展推进工作机构……13个部分50条具体政策,囊括了人才集聚培育、技术创新供给、土地资源保障、财政金融服务能力、数据资源支撑、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产业生态等促进产业发展各方面。

(四)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建设“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与京东方同处成都高新区的中国(四川)自贸区成都高新管理局,办公室高级主管薛晓寒去年7月进入自贸区工作后,就忙碌不停。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成都从内陆腹地华丽转身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城市、面向泛欧泛亚地区的开放前沿。2017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81家,新签约重大项目总投资增长136.7%,利用外资增长59.2%,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召开座谈会、回访企业,详细解答进驻企业的各类问题……中国(四川)自贸区成都高新管理局办公室高级主管薛晓寒,去年7月进入自贸区工作后,就忙碌不停。

“自贸区要营造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就要以企业为导向,更多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薛晓寒说,除了现场提供咨询,涉及具体问题,她还会直接带领他们到相关业务部门一对一、面对面交流,不仅节省了企业时间成本,也激发自贸区改革创新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同时强调,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

去年4月成都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全面启动了《总体方案》中的155项改革任务,重点推进了84项任务133个试验项目,形成“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等138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成都首创案例17个,“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等3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9个案例上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激发企业无限活力。成都自贸区新设企业数等多项指标位居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前列,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挂牌运行10个月实现新增注册企业2.153万家,其中外资企业257家,注册资本达3147.66亿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设立自贸区支行,自贸区入驻金融持牌机构近300家。

在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已上升为国家级对欧合作平台。“中国—欧洲中心”的启动运行,成为首个由地方搭建、并得到国家部委和欧盟大力支持的对欧合作平台,使成都站在国家对欧开放合作最前沿。欧盟卓越创新中心中国西部分中心、欧洲企业网络中国西部中心等来自38个国家的138家机构、企业提出入驻意向。商务部正式批准成都作为第二批重点城市加入中英地方经贸合作工作组,加快成都对英合作。而在设领方面,截至目前,已有17个国家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

去年2月,又一份国际“大单”——总投资约90亿美元的格芯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项目开工。这意味着全球首条12英寸22纳米FD-SOI特色工艺晶圆生产线不久将在成都投产,建成后有望改变目前国内厂商始终处于追赶地位的现状,实现“换道超车”。

这是成都精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81家,新签约重大项目总投资增长136.7%,利用外资增长59.2%,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与“引进来”相得益彰的是成都企业的高水平“走出去”。目前,成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建和筹建项目共计166个,涉及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更多的“成都造”也在“走出去”。在青白江铁路港,满载汽车零配件的集装箱整装待发。沿着蓉欧铁路一路向西行,最终目的地将抵达法国。神龙汽车成都工厂的汽车零配件已经与世界同台竞技,甚至远远超过欧洲水平。

通过青白江铁路港,成都中欧班列开行频次进一步加密,开行数量稳居全国开行班列城市首位,班列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国际班列开通成都至罗兹、纽伦堡、蒂尔堡、莫斯科等14条线路,“蓉欧+”东盟铁海联运通道联通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与深圳、宁波等国内13个枢纽城市开通“蓉欧+”互联互通班列,构建起成都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区域,辐射日韩、台港澳地区,联结泛亚与欧洲的国际铁路物流服务网络。

1月26日,成都直飞圣彼得堡航线开通,成都双流机场国际(地区)航线达105条,名列中西部机场榜首,成为中西部地区国际航线网络唯一通达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正在建设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第三座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同时,成都与国内重要城市的高速交通网络正加快建设,将形成至重庆1小时,至昆明、贵阳、西安4小时,至北京、上海、广州8小时的“148”高铁交通圈。

随着成都国际影响加速提升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加快建设,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也连创新高。去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033.42亿元,同比增长21.22%;接待游客2.1亿人次,同比增长487%;接待入境游客301.33万人次,增长10.66%。去年在成都召开的世界旅游组织大会上新当选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的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表示,成都是一座魅力之城,还是一座幸运之城,“我对成都毕生难忘。”

成都,从内陆腹地华丽转身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城市、面向泛欧泛亚地区的开放前沿,向着“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迈进。

「成都新鲜事」柔性屏的华美“蝶变” 成都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成都日报

上一篇新闻

被指数据垄断 脸书将允许用户同步照片至竞争对手平台

下一篇新闻

“二度梅”得主许荷英:地方戏也能打动全世界观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