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 星期二

抗体去哪了?全球出现数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权威专家解读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自从香港8月24日报告确诊全球首例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再次被感染的病例后,全球多地都传出类似病例。新加坡《联合早报》30日称,美国近日披露一名新冠病毒康复者仅时隔一个月就再次被感染,这是疫情全球最严重的美国首个二次感染病例,也是世界上已知的首例导致严重症状的新冠二次感染病例。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香港病例两次感染时隔4个多月,如今美国感染者两次确诊间隔仅有一个多月,是否意味着患者康复后体内抗体的存活时间可能非常短?这对未来疫苗研制和疫情相关防控工作又带来什么影响呢?《环球时报》记者30日就此采访了多名权威专家。

二次感染后病情严重

当地时间27日,美国内华达州州立大学和州公共卫生实验室联合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这名患者居住在内华达州里诺市,3月25日出现喉咙痛、咳嗽等轻微症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4月27日,该患者康复,且两次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5月28日,这名男子再次感到不适。6月5日,他因呼吸急促住院,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报告显示,该患者二次感染的病情更加严重。

此前,香港、荷兰、比利时、厄瓜多尔等地都发现二次感染病例。香港24日宣布确诊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病例。荷兰也发现4例类似病例,二次感染病例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些二次感染病例的共同特点是,症状都比较轻微。相比之下,美国这名患者在二次感染后病情较严重,需要住院和接受吸氧等治疗。

内华达州州立大学里诺医学院和州公卫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称,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男子两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株有差别,表明他是二次感染。至于他是如何再次受感染,目前还不清楚。内华达州公卫实验室主任、研究报告撰写人之一潘多里说,二次感染的病例对美国是潜在警讯,因为康复者除了可能再度感染,病情的严重性也难以估计。他强调说,人类对于新冠病毒仍有许多未知,“我们仍不知道病患康复后体内的免疫力有多强,能维持多久,或抗体对于避免二次感染可发挥多大的作用。”

暂时对疫苗研制无影响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3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不同型病毒出现二次感染是正常现象。从美国这名二次感染患者的患病时间线上可以发现,抗体存活时间只有一个多月,比香港二次感染患者的4个月更短。杨占秋认为,通常人体内病毒量越大,抗体水平越高,维持时间也越久,这两者之间是正向关系。美国这名二次感染患者抗体存活只有一个月表明,“应该是不同型病毒感染的后果”。

《环球时报》记者总结公开报道数据发现,目前全世界公开报道的二次感染患者不到10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规模流行的前提下,新冠病毒患者绝大部分是痊愈,出现痊愈后再感染的现象并不奇怪。“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病毒,并且种类在不断增加,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现在需要观察二次感染会不会发展为普遍情况,比如出现成千上万的患者二次感染,并且有新的发展。

曾光认为,人类要了解新冠病毒这个“新敌人”至少得花费三年时间,未来应关注这几方面:首先,二次感染患者病情是否加重,目前大部分案例中,患者病情并没有加重;其次,二次感染患者是否造成大规模传播,是否出现超级传播者;第三,二次感染患者的出现是否对疫苗研发产生影响。“目前看不出对疫苗有多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病毒变异只是很小的变异,对疫苗、防控措施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他同时表示,我们需要重视这种情况,不断监测,发现传播的证据,关注其病情是否加重,是否出现危重患者,比例有多高。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现在只需要提高警惕,暂时不用改变现在的防控对策和疫苗接种策略。

警惕二次感染常态化

一位要求匿名的免疫学专家3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可以认定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是常态化现象,“就像其他冠状病毒引起的感冒会出现反复感染,新冠病毒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反复感染。在感染范围大、感染数量多的地区更容易出现二次感染。”

该专家认为,人类为对抗传染病病原体产生的抵抗力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基础免疫力,主要是和遗传及年龄等有关;其次,是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指以前有没有接触过这种病原体,包括是否被感染过或者接种过疫苗等;第三类指可变性免疫力,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营养、身体状态、药物因素以及是否有其他疾病等。应对新冠病毒就是要综合提高免疫力,其中接种疫苗就是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所以接种疫苗可改善提高抗病毒免疫力。

该专家提醒说,为预防冬季新冠病毒二次冲击,应该增强个人免疫力,提高综合抗病能力,“戴口罩,不去人多拥挤地方,发现感染病例早隔离,对于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可以考虑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等。”

上一篇新闻

中国、新加坡学生联合献演经典少儿音乐剧《马兰花》

下一篇新闻

取消榜单 重罚逃税 外媒:中国连出重拳对娱乐圈清污荡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