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探路者开发区|开发区突围的临港样本

本刊记者 阚莹莹

探路者开发区|开发区突围的临港样本

产学研港城

“我们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企业来!”11月22日下午一点,刚参加完宜宾市上组织的一场对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经开区)智能终端产业的调研回到办公室,范洪斌扒拉下一碗盒饭,就赶紧处理桌上一大堆文件。范洪斌是临港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他知道,这一下午,只要是屁股粘上这张凳子,就肯定是走不开了。

去年年底,临港经开区迎来各个企业集中入驻,算是真正地见着了红利。而集中入驻带来的就是各项建设生产问题集中爆发,这也是范洪斌如此忙碌的原因。

从2009年成立开发区,到如今临港经开区已经走过了近十年,为何直到近两年才迎来企业集中入驻?这个开发区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建设之路?

是先规划,还是先招商?

2009年12月18日,宜宾市临港经开区正式成立。刚开始,整个开发区都是农村,只有一条公路,周围全是山包。这个开发区到底要放什么进去?要引进什么企业?怎么引进?等等问题都横亘在宜宾人的面前。

“没有任何经验,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做。”范洪斌说。唯一明确的一点是,引凤先筑巢,先从基础设施入手。

从2009年到2015年,整个六年时间内,临港经开区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和环境打造。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其他地方的开发区已经开始引进企业并投产见效,眼看着临港还在打造基础设施,不少人急了,“怎么光投钱没见着效益?”范洪斌回忆,那时候,从市委市政府再到开发区,上下领导都承担了不少压力。

这段时间,“摸石头过河”的临港也尝试着引进了一些中小企业,如包装、食品、中药企业等,但这些企业都属于不同行业,硬生生被凑在了一起,根本无法产生集聚效应,无法给临港带来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点。

先拉一个企业上马,再围绕企业规划产业,这是当初有些开发区的做法,但恶果很快呈现——许多开发区无序扩张,根本无法适应本地经济状况,最后导致产业断链,企业出走。

无数前车之鉴让临港在迷茫中逐渐清醒,从那时起,宜宾市委市政府到临港,上下各级都坚定了一个信念——要先做好规划,再来谈发展。

时间一转到2016年,这期间,临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成效。而临港要以什么样的产业为主导?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恰逢此时,远在深圳,智能终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趋势引起宜宾市的注意,白酒、能源产业作为宜宾市的传统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为何不抓住这个机会,在宜宾发展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

探路者开发区|开发区突围的临港样本

四川理工·白酒学院

机不可失。2016年7月,宜宾市与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协议,双方合作在宜宾打造智能终端产业基地。与此同时,宜宾市确立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八大新兴产业。而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新材料四大产业落地临港,成为临港的四大主导产业。

“确立四大主导产业对当时已经成立7年的临港来说,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快速的决定,但这期间,是经过了各方的专业评估才确定的。”范洪斌告诉本刊记者,“以智能终端产业为例,作为临港的战略合作伙伴,深圳市手机协会为临港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方向作了一个产业发展报告,同时也邀请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英国阿特金斯顾问有限公司等世界级规划单位参与规划,从专业角度为作出评估和预测建议,在整个智能终端产业的前期规划中,临港借助了协会和行业的资源和力量,并且前期大部分企业都是深圳市手机协会引荐的。”

终于确定了发展方向,而对临港人来说,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四大主导产业,除了新材料稍微有一些产业基础外,其他三大产业都是无中生有。”而唯一有基础的新材料产业也面临着环保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产业落地生根,有序生长?

比如,四大主导产业的特点不同,发展和招商的模式就不同。智能终端产业中,生产一部手机需要数以千计的零部件,一个零部件就需要2—3家配套企业供货。依据智能终端产业的这个特点,临港决定以集中引进手机整机企业和配套企业,以集群模式打造产业链。

探路者开发区|开发区突围的临港样本

智能终端产业园

“临港智能终端产业园于2016年7月开始启动,截至2018年11月,临港经开区共签约包括朵唯、苏格、中兴极米等品牌企业在内的智能终端项目112个,总投资额约350亿元,目前已实现投产(投运)60家,临港开发区智能终端企业已有36家升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临港经开区投促中心工作人员赵明娟向本刊记者展示了一份智能终端产业招商引资成绩单。

与智能终端产业不同,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则需要龙头带动模式,每一个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必须通过整车企业认证才能生产。于是,临港通过引进奇瑞等整车企业,通过整车企业吸引配套企业的入驻。

是靠优惠,还是靠优质环境

各方逐鹿,什么才是制胜之道?从一开始,临港就立足于谋长远。

过去有的开发区竞争靠优惠,但再多的优惠政策都只是针对企业落户前三年的打基础阶段。如何让企业在临港真正扎下深根、进而叶茂?临港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

2014年,临港经开区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终身保姆、贴身管家、私人定制”,在这样的服务理念下,临港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还根据各个产业不同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扶持方案。比如智能终端产业的物流成本较高,临港针对智能终端产业的物流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予较大力度的物流补贴。

“过去在深圳办理营业执照要花10多天,如今在这里仅仅3天就全部办妥,这样的速度和服务让人觉得很踏实,很靠谱。”说起宜宾亲商、重商、安商的良好环境,四川酷比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项目部总监高嵩不无感慨。

正是依靠着良好的营商环境,临港的优势逐步凸显了出来。

一个小插曲更加坚定了临港上下坚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信心。几年前,有一个很被看好的企业到临港区考察了一番,对临港比较满意,但是另外一个城市也找到这个企业,“宜宾给你们什么条件,我给你们更好的条件”,这个城市和宜宾的区位也类似。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一些董事会成员比较动心。后来,企业的董事长拍了板,就定在临港!“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要看这个地区是不是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宜宾这个城市,这帮人,从市委书记到市长再到开发区的领导,包括下面的招商人员,企业服务人员,所有的人说的话都是一致的,所有的行动都是一致的,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宜宾市发展产业思想上的统一,信心上的坚定,这让我相信这样的政府才是我们企业的最终选择。”

回忆起这件往事,范洪斌感慨,“不论是刚起步时花大力气建设基础设施时承担的压力,还是引进企业时的难点,到企业落地过程中的辛劳,我觉得这都是一个过程,只有历经了过程,才有可能看到好的结果。”

新兴产业落地之后持续健康发展,还离不开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撑。临港经开区规划管理处处长李阳菊介绍,临港正在规划以大学城与科创城为代表的“双城建设”。根据规划,到2020年,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将新建5所以上应用型大学,全市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左右。还会引进新建10所产业技术研究院,3—5个国家级创新中心,7—10个博士后工作站,15所省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到2020年引进产业领军人才、知名创业投资人等100名以上,吸引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临港在规划产业之初,就把生态红线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几年前,一个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准备在临港投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项目,该企业是全球知名的光伏企业,投资额大,产值有几十亿元。临港开发区与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在考察该项目时,发现项目产生大量固废、废水,还要建设烟囱排放,会造成一定环境污染,影响区内人民生活。最终,临港还是忍痛割舍了这一项目。

天原集团是宜宾的老牌强势企业,经过7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西南最大的氯碱化工生产企业。为减少环境污染,天原集团总部从长江边搬迁到临港经济开发区,实施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通过“腾笼换鸟”“退城入园”在绿色制造、环保革命上走在行业前列。

未来大视野 开放新高度

在距离宜宾市区二十多公里外的宜宾港,一条宽阔的进港公路上,运送集装箱的货车往来不息。

今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的对外开放战略方针。宜宾作为四川南向、东向开放的桥头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今年3月16日,国家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宜宾港水运口岸临时开放。

宜宾港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以前,宜宾水运口岸为二类口岸,不允许外国籍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直接出入国(关、边)境,进出口货物必须在沿海或下游港口中转,导致了中转费用高昂。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临港经开区的四大主导产业依靠宜宾港,不断加大开放力度。

以汽车产业为例,截止到2017年底,西南地区只有成都青白江和重庆西永(寸滩)港具备整车进口口岸资质。宜宾港在获批国家临开口岸后,可以发挥链接川滇黔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申报整车进口指定口岸,从而将平行进口汽车业务辐射川南乃至云、贵地区,充分依托(中欧班列)国际铁路通道,通过铁公联运,铁水联运将使得汽车销售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降低,价格有望下降20%—30%。

去年4月,宜宾港集团宣布成立,标志着宜宾港迎来了自2010年开港以来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港口运营主体宜宾港公司从单一的码头装卸企业向港航物流、园区开发、保税物流、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进军,向专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现代港口集团发展。

“宜宾港集团正与上海港、南京港、重庆港结成发展同盟,通过共同投资组建子公司,加上与武汉港集团开行航线,这意味着长江经济带上的上海港、南京港、武汉港、重庆港四大国家级航运中心港口,均与正在建设的长江起点航运物流中心宜宾港开展了深度合作,这也标志着宜宾港正式成为长江四大国家级航运中心联接西部内陆地区的首选门户。”宜宾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皇甫告诉本刊记者。

目前,宜宾港已建成二类水运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在申建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同时也是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区的核心依托。宜宾港与MAERSK(丹麦马士基)、MSC(瑞士地中海)、CMA-CGM(法国达飞)等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开展了业务合作,同时与新西兰纳皮尔港、南非德班港、阿尔巴尼亚都拉斯港、土耳其安塔利亚和伊斯坦布尔港,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印尼、泰国、阿根廷、巴西、韩国等国际港口和客商建立了矿石、粮食、纸浆、重大件设备等货物往来关系。

截至目前,宜宾港已有200余家物流企业和全球前20名的海船公司入驻运营,园区物流企业年产值已突破30亿元。

上一篇新闻

新西兰北岛突发森林大火 过火面积超300公顷

下一篇新闻

“史诗收购案”以失败告终 博通高通将何去何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