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孙和平的多彩人生 (文/索镇)

  • 已步入耳顺之年的孙和平,有时感觉还很年轻。他17岁那年高中毕业,下过乡,在黄河口的一个小村庄当了近两年的农民。他扛过枪,三年行伍生涯,把他锻炼成了一个优秀士兵。他自学中医,获得了中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他喜欢摄影,用照片记录着美好的生活。他干过金融,在宣传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丰富的经历,让人一时很难对他的身份作一个恰当的定位,也很难将他从事过的职业,与他的儒雅气质联想到一起。

  •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孙和平心中有一个斑斓的多彩世界。

  • 一方水士养一方人。生在黄河口、长在黄河岸边的孙和平,对黄河有着依依不舍的眷恋,有着很深的黄河情结。因此,他拍摄的第一个摄影专题就与黄河有关。他想用手中的镜头,展示这条不朽的黄色的河流。

  •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做个有思想有内涵的人,是孙和平孜孜以求的目标。

  • 孙和平爱好广泛,兴趣多多。他喜欢历史、文学、奇石、古家俱,对书法、中医、摄影,更是有不能割舍的喜爱。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源自他对中国文化由衷的欣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孙和平常说,人应做到两点:一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人就要有独到的见解、独到的思维、独到的意识形态、独到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二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做人就应博学多识,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文化品位。

  • 比如学中医,孙和平喜爱的是阴阳五行,喜爱的是“一阴一阳为之道”。他欣赏阴阳的对立、互根、转化,欣赏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在他的眼里,阴阳五行如同甘醇美酒一样令人如痴如醉。

  • 说到书法,一般的书法习练习惯,就是经年累月没白没黑拼命临帖,临到一定程度自然就熟能生巧,水到渠成。但这样炼成的书法家,一般匠气有余,灵动不足,很大程度上堵塞了艺术前行的道路,往往渐行渐窄,很难走远。喜欢追根溯源的孙和平,对此有深深的警醒。


  • 书法和摄影都属于造型艺术,而艺术是相通的。书法线条美和摄影的光影构成,在孙和平的摄影作品里得到有机融合,展现出无穷的艺术张力。

  • 孙和平与摄影结缘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东营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的黄利平。孙和平与黄利平是从小一块长大的朋友,算是发小。因为经常来来往往,他也因此结识了许多黄河口摄影圈的朋友,很快又认识了经常来东营的刘树勇先生、孙京涛等国内知名的学者和摄影家。喜欢交朋友的孙和平很快和大家熟悉起来,耳熏目染下,他玩起了摄影,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有一天,孙和平如往常一样到东营古玩市场地摊上去淘宝。一本1962年出版的英国摄影大师李却特N海尔的《摄影构图原理》,让他如获至宝。大师在书中说,在摄影构图上要“自己教导自己”。这句话让孙和平印象深刻。

  • 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讲求精气神,展现形意结合的气韵美、点线面的结构美、笔墨交融的线性美、虚实相生的章法美。在孙和平看来,这“四美”与对摄影的要求不谋而合。在以后的摄影创作中,他开始注重研究与观察,并借鉴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探究色调、线条、颜色、图形的关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定格一个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瞬间。

  • 因为有多年的国学基础和艺术修养的沉淀,孙和平的摄影作品,开始抛弃所谓唯美的东西。他的作品鲜有蓝天白云的纯美风光,更侧重于对历史对人文对现实的记载,努力挖掘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在常人眼里看起来是废墟的残垣断壁,一望无际的沙漠,面目沧桑的老农。在他的镜头下个个是题材,处处是风景,让读者能从简单的二维平面中,读出思想,读出余韵。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修炼的模式。为增加对文化的感性认识,孙和平变成了孙行者。他的下步目标就是从黄河源头开始,走黄河,拍黄河。

  • 孙和平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与一般的泛泛之而读不同,他更渴望把书本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变成自我修养的一部分。所以,孙和平把读书重点放在追根溯源上,放在“行万里路”上。
  • 为增加对文化的感性认识,几十年来,孙和平走了很多路,圈内人亲切地称他为孙行者。为学中医,他远赴南阳、亳州、西安,朝拜过医圣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故居。为学书法,曾经去濮阳朝拜过仓颉庙,参观过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汉文字博物馆、章丘龙山博物馆。为学摄影,先后去北京、台北、香港、新加坡等地,进画廊、看影展。他习惯独自背着行囊行走在山河大川之间,汲取着大自然的丰厚营养。孙和平的文化修养之路和艺术道路,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越走越远的。

  •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孙和平是一个平和的人。多年来对中医和书法艺术等传统文化的浸淫,使他对于我们生存其上的世界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认识和理解。他的摄影作品也因此多了一些对古典、对源头的观照和回眸:在苍凉中透出美的讯息,在美中感受到心灵的震颤;而最终,则难以避免的指向了时代的症候群。现代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破坏与重建,美丽与贫瘠,凡此种种,在他的作品中交互映照的撞击,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跌宕起伏,引人省思。比如他远去青海拍摄的《牧羊少年》,在他的镜头下,那个躺在斜坡上的牧羊少年,以及在山坡上行走的羊群,给我们以饱满的阅读空间。作品以陡峭的山坡为基准元素所作的斜线式构图,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在黄河的源头,在广袤的西部,还有那么多的人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上,仍然是贫瘠和困苦。正如中国摄影理论家、《中国摄影家》杂志艺术总监蔡焕松先生在《人民摄影》报上点评的:这是一幅反映黄河源头牧区少年生活的作品,初看无论是内容、构图光影等方面均无吸引眼球之处。但你只要细心解读,就会觉得有点意思了。画面沒了这类题材遍地是牛羊的习惯性画面,只在远处依然还在焦距以外的羊群。牧羊少年没了常见的喜怒哀乐的普通意义上的表情。正是这没明确指向的表情却给受众留下更大的思维空间,少年的欢颜大都千篇一律的,而自我陶醉却千变万化,从躺着的悠悠自得、自我陶醉的松驰状况,和身上时尚的穿着等等画面视觉要素却构成读者可回味之处,是在享受阳光还是在美好的自我陶醉?

  • 酷爱摄影的孙和平,以黄河为主题拍摄的作品《黄河谣》,整版在《人民摄影》报上刊载,并获得市里二等奖。他本人也被省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为远去青海和西藏拍摄的《大美青藏》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出版了《孙和平书法作品集》和《孙和平摄影作品集》。前不久,他接受了《东营广播电视台》品牌栏目“伟伟道来”的专题采访,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 孙和平说,不奢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中医家、书法家、摄影家,只是希望从中找到快乐,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作协主席)
上一篇新闻

全球确诊近160万例!英国首相离开ICU,美国仅剩一州未进入“灾难状态”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禁止进口美国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地区的禽类产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