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人们常说,天津人有洋房情结。可是我们很少反问,为什么天津人有洋房情结,而北京人没有?上海和天津同样是东亚最大的殖民地城市,为什么上海零星的洋楼如同美人胸口的朱砂痣,而天津的洋楼却如张爱玲心中的那片白月光?


天津多洋房,天津人爱洋房,天津人对洋房有着无限的崇拜和热恋,这一点已经成了天津的城市特色。然而,这种洋房情结由何而来?


这还是要从当年的九国租界和世人皆知的“五大道”说起……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租界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861年3月21日。当时,英国的外交专员巴夏礼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订立《汉口租界条款》,“自定此约之后,即不准民人在租界内再造房屋、棚寮等”,这是汉语中首次出现“租界”一词。


所谓租界,就是由指两个国家之间签订租地章程,其中一国在另一国的领土上,租借一块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外国人居住地。租界要有明确的地域四至,区域内的外国居民行使独立的行政、司法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租界并不是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进行内部自治管理,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卫生等公用事业职能,并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1840年6月5日第一次定海之战


道光二十年六月(1840年),英国政府派出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指挥下,抵达广东珠江口外。自此,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把它叫做通商战争)正式开始。1842年8月29日,战败的大清派钦差大臣耆英与璞鼎查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从此开始了中国租界这一交织着民族情感和时代特征的历史现象。


自1845年英国取得第一块租界,到1945年日本战败我们收回最后一块租界,恰好是一百年的时间。在这一百年里,西方列强前后租借了27块租界,其中25块是单一国租界,2块是公共租界(上海、鼓浪屿)。


在这儿要补充一点,租界与租借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租借地具备殖民地的性质,是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管理权和使用权,租期从25年到99年不等,管理方式是租借国派出总督代表管理。这些租借地包括香港新界、威海卫、胶州湾、广州湾、旅大等。而租界则由租界内的纳税人选举代表组成工部局,行使管理的责任,与它们有本质上的不同。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左起分别为花沙纳、额尔金、桂良、西摩尔


说回天津的租界,它的历史差不多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率先划城南紫竹林一带为租界。1894年,甲午战争后,德、日两国在天津划地设立租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俄、意、奥三国则以其占领之地区划为租界,而没有参战的比利时也乘机占据了海河东岸的一块土地辟为租界。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䜣和直隶总督恒福递交照会,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之用,“意将津地一区,代国永租”,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清政府允许了英国的要求,于是就有了西方在天津设立的第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


天津英租界的面积1860年开埠时只有460亩,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带。到1870年发生天津教案,被激怒的民众火烧望海楼教堂并打死法国领事,心有余悸的外国侨民们纷纷迁入租界,使得租界快速发展。随着英租界努力疏浚海河并建成租界码头,三岔河口的航运中心位置逐渐被英租界取代。此时,英租界内已设有众多的银行、洋行,其中尤为著名的是被称为英国“皇家四大行”的怡和、太古、仁记、新泰兴洋行。到1937年前后,天津483家较大的洋行中有404家集中于英租界。


十八世纪70年代初期,天津的对外贸易总值为1000多万海关两,1889年增至3124万海关两,1894年又增至4427万海关两。这样,天津一跃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重要通商口岸,而天津英租界,不仅是天津最繁华的地区,而且是当时英国在远东最繁荣、最发达的殖民地。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当年发行的明信片,上图为维多利亚花园


下图为戈登堂(丽思卡尔顿酒店所在地)

1897年,英租界向西扩展到了墙子河(今南京路),到1902年,原美租界的131亩也并入英租界,这新增加的1761亩土地被称作是“扩充界”。1903年,天津英租界再度向墙子河以西扩展了3928亩,称为“推广界”,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五大道”。


五大道,是指和平区的成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的这片长方形地区,其中共有22条长短不一的道路,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如今是天津城市的一张名片,也在2010年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不过要是往前追溯一百年,这片地区还是天津城南的一片开洼,其中只散落着一些粗陋的窝棚,住着些贫穷的流民,所以当时被人们称作“二十间房”、“六十间”等很随意的地名。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上世纪二十年代,五大道片区正在陆续建设中


在被纳入英租界的推广界之后,这片土地从1919年到1926年这七年间,英租界工部局用疏浚海河打捞出来的淤泥,在此填坑平地并修建道路。伦敦路、爱丁堡道、新加坡路、科伦坡道、香港道——这些以大英帝国殖民地命名的道路修建完成,从此时开始,五大道地区显露雏形。


到了1946年,为了去除殖民色彩,城建部门重新命名了街道,从此,以马场道、睦南道(香港道)、大理道(新加坡路)、常德道(科伦坡道)、重庆道(爱丁堡道)、成都道(伦敦路)为主轴的地区被统称为“五大道”。


要想读懂五大道,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有关它的故事、历史、建筑、制度等等,每一样都是精彩纷呈。如果您爱看,可以留言给我,我在日后详细讲给您听。今天我就讲讲:当年,是谁住在五大道?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图片来源网络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有学者说,天津租界里有着半部中国近代史。因为几乎出现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大部分重要人物,都在天津的租界里留下了他的生命时光。无论是政客、军阀,还是学者、商人,天津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重要舞台。


究其原因,天津不仅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要地,而且是当年中外之间、军政之间争权夺利的名利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天津是中国北方最繁华、最洋气的城市,当年的北平与天津相比,可谓是土得掉渣。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当年的中街,右侧是利顺德饭店,远处为戈登堂


所以天津的租界,是失意政客的隐忍之地,是解甲军阀的归隐之所,是工商巨子的兴业之场,是学者大家的报国之堂。也正是由此,五大道才为天津留下了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书写不尽的江湖传说。


不过,我要声明一点,当年还有不少名人的洋房居所并不在英租界的五大道,比如大总统袁世凯、冯国璋的宅邸就在奥租界,梁启超的饮冰室在意租界,而溥仪、张彪等晚清遗老则住在日租界。不过,住在英租界的历史人物却是十之八九,所以五大道才是汇聚了近代历史的最精华的所在。


根据天津历史学者和文化部门对五大道居民的整理,我们可以归纳住在五大道的近代史人物大致可以分为政客、军阀、商人、学者这四大类,另外还有一个被人们常常忽视的群体,本文将重点讲这个对天津产生巨大影响的群体。下面,我将主要为您概括一下五大道这些名人当年的轶闻和他们的居所。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1912年国务总理唐绍仪组建内阁

后排中间是陆军总长段祺瑞

第一类是民国时期各种从北平退隐到天津的政治人物,他们要么在天津等待东山再起,要么在天津安养天年。这部分人,从北洋政府的大总统到内阁总理、部长、次长以及各省的民政长官四十余位,均在五大道置业并居住过。其中,徐世昌、曹锟、张作霖、唐绍仪、朱启钤、龚心湛、曹汝霖、潘复、周学熙、金邦平……这些民国舞台上的主角,都一一和五大道发生了交集。


在马场道的东头,如今是二十中学。校园中就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洋楼,这就是经过复建的“潘复故居”。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重建后的潘复故居


如今是二十中学的行政办公楼


潘复,北洋政府最后的一任国务总理,山东人,出生于官宦之家,清末举人。民国建立后潘复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财政部总长、交通部总长等职,1927年任国务总理,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潘复退任后寓居到天津马场道。


据潘复的后人介绍,潘复故居这栋洋楼有十一个卫生间、四个厨房(河南菜、淮阳菜、山东菜,还有一个专做西餐),光厨师就有二三十人,后来的玉华台酒楼就是这里厨师的后人开的。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国务总理潘复(前中)的洋楼里总是宾客盈门


潘复的洋楼里,每天迎来送往的都是民国时期有头有脸的政界要人和军阀名士。据潘复后人回忆道:“从记事起,院子里永远停满了高级轿车,宴会厅的大长桌上常常坐满五六十人……在院子里玩的时候,能见到很多衣着光鲜的人出入我家,我记得孙传芳、张宗昌常常来,司徒雷登也来过一次。四哥结婚时,张学良亲自来祝贺。我对曹锟最熟悉,他来我家偶尔在院子里见到,也和我打招呼。


这就是五大道里,下野政客们的游戏,他们虽然远离了权力中心,但是依旧周旋在政治的周围,伺机东山再起。只可惜岁月无情,1936年潘复在北京病逝,葬于天津,一代风云人物就此在五大道里消逝而去。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颜惠庆故居


在睦南道24号,有一座高大的三层砖混结构洋房,它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中叶,是欧洲中世纪古典式主义建筑,红瓦坡顶,琉缸砖清水墙面,四联拱形外廊十分精巧。因墙体外檐凹凸结合,民间也称其为“疙瘩楼”(不是那座被野蛮商人用瓷片祸害过的“疙瘩楼”)。该建筑立面呈对称布置,端正规整。内部房间装修考究,并设有造型各异的壁炉。内部房间宽敞明亮,地板及门窗均为名贵的菲律宾木材,充溢着雍容华贵的欧陆风情。而它的主人就是当年曾经出席巴黎和会,并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显身手的外交家颜惠庆。


颜惠庆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早年从福建来到上海,担任虹口圣公会教区牧师,还是圣约翰大学创办者之一。颜惠庆1897年进入弗吉尼亚大学学习,1900年8月毕业回国,此后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1906年参加清朝政府举行的留学生考试,获得全国第二名和进士出身。


辛亥革命爆发后,颜惠庆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外交部次长,此后虽然外交总长多次更迭,但颜惠庆却一直稳居次长之席,人称“不倒次长”。在北洋政府人事跌宕的年代,颜惠庆从外交总长做到了农商总长、内务总长,并两次组阁失败。由此,心灰意冷的颜惠庆离开政治中心到天津做起了寓公,专心投资实业。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外交家颜惠庆


颜惠庆在自己的日记里曾写道:“张作霖大帅以胜利者姿态进京后不久,我便举家迁往天津。我选定英租界安居,该地颇适合于家居生活,不仅区域街道开阔,拥有良好的市政管理和安全的居住环境,而且租界管理委员会依中英共治原则,双方各有五名成员。其他法国、意大利与日本租界,则全部由这几个国家驻津领事馆统辖,界内居住的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侨民均无权参与管理事务。而华界、前德国租界、奥地利和俄国租界,不是路途偏远、出行不便,就是拥挤不堪,难得舒适清静之地。


在颜惠庆看来,天津的上层社会各界名流云集,有退休的大总统、前国务总理和内阁总长、下野军阀和各省督军,此外还有地方巨富望族、社会知名的银行家和实业家。因为几乎全是巨富,所以这些名流大都不惜斥巨资修建豪华宅邸,尽情寻欢作乐。所以他用“迷人而有趣”来形容天津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各政治派系集团,直系、皖系、奉系、国会议员、独立自由分子皆自成系统,纵然同处一城,鸡犬相闻,各派系成员都坚守各自的社交圈子,不越雷池一步。除非某些国际社交场合,否则绝少相互往来酬答。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故居在新华南路255号


在天津期间,颜惠庆与徐世昌、曹锟、段祺瑞等人均有接触。日记里的零星回忆,也颇有趣味。他说徐世昌和曹锟 “两位前总统每逢寿辰,都要举行盛大宴会。昔日的同僚旧部、亲朋好友皆前来恭贺致意。徐大总统主要以诗文、书画消磨时光,此外还耕作园中,养花种菜。曹大总统闲居以后难改昔日的脾气秉性,确实也有报道说他索居无味,常常郁郁寡欢”。


与两位总统相比,段祺瑞“处境较为寒酸”。颜惠庆回忆,段祺瑞在天津没有自己的公馆,住在一位忠心旧部提供的居所里(鞍山道38号),平日里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佛经,虽然也玩麻将牌,但常以“八圈”为限,牌友们必须晚上10点钟之前散去。“那时,他患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和下肢风湿症,常常不得不把双腿放进冷水中,使其失去知觉,以减轻痛苦”。


谁才住得起五大道?(上)

▲北洋军阀、国务总理段祺瑞


颜惠庆除了外交生涯外,还曾担任过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长一职。不过在九一八事变后,他重出江湖,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驻美公使,1937年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全力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


“迷人而有趣”,是颜惠庆对他曾经生活过的五大道给予的最好注脚,虽然在津的五年时光短暂,但是迷人的五大道依旧成为这位外交家一生最美的怀念。


限于篇幅,咱们今天先说到这儿,明天继续说住在五大道的人物的后半部分。


您喜欢的话,千万别忘了点关注,我们明天继续!

上一篇新闻

再说一些关于“五大道”的冷知识,老天津人也未必知道

下一篇新闻

国内输液市场大龙头 去年卖了45亿瓶输液 总市值高达300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