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1日 星期一

五「伍」084

卒伍,◆1.古人軍隊編制,五人為伍,百人為卒。○《禮記‧郊特牲》:“季春出火為焚也,然後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2.泛指軍隊,行伍。○《國語‧周語中》:“四軍之帥,旅力方剛,卒伍治整,諸侯與之。”○《韓非子‧顯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公等身充卒伍,忝預軍官。”◆3.指士兵。○《北齊書‧清河王岳傳》:“今所翻叛,多是貴人,至於卒伍,猶未離貳。”○[宋][蘇洵]《兵制》:“[三代]之時,聞有諸侯抗天子之命矣,未聞有卒伍叫呼衡行者也。”

陣伍(阵伍),◆1.行軍,作戰的隊列。○《宋史‧周永清傳》:“[渭]兵勁而陣伍不講,[永清]訓以[李靖]法。”○[元]王逢《塞上曲》之二:“地形龍虎踞,陣伍鳥蛇分。”◆2.隊伍。○[蕭紅]《生死場》八:“蚊子從河邊的草叢出發,嗡聲喧鬧的陣伍,迷漫着每個家庭。”

賊伍(贼伍),◆賊人的行列。○[清][孔尚任]《亂定》詩:“良民亦全生,何遽入賊伍?”

庸伍,◆才識平庸之輩。○《後漢書‧劉玄傳》:“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陳,尚書顯官皆出庸伍,資亭長、賊捕之用,而當輔佐綱維之任。”

營伍(营伍),◆1.軍隊的行列。亦指對士兵約束;軍政軍紀。○《北史‧史萬歲傳》:“[萬歲]為將,不修營伍,令士卒各隨所安。”○《清史稿‧高宗紀一》:“以[訥親]奏查閱[河南]、[江南]營伍廢弛,上曰:‘可見外省大吏無一不欺朕者。’”◆2.猶軍隊。○《明史‧鄭曉傳》:“今兵事方棘,而所簡聽征京軍三萬五千人,乃令執役赴工,何以備戰守?乞歸之營伍。”○《清史稿‧兵志三》:“今北方各省營伍,由新建軍遣員教習;南方各省營伍,由自強軍遣員教習。”◆3.借指士兵或軍人。○《南齊書‧東昏侯紀》:“凡所任仗,盡慝窮姦,皆營伍屠販,容狀險醜。”○《魏書‧李孝伯傳》:“此城內有數州士庶,工徒營伍猶所未論。”○《宦海》第一回:“原來這位廉訪姓[金],單名一個[翼]字,卻是個營伍出身。”

牙牙伍,◆方言。差,不好。○[艾蕪]《印度洋風土畫‧新加坡港中》:“牙牙伍囉,蚌蛤有甚米吃頭?”

學伍(学伍),◆學者的行列。○《宋書‧王僧達傳》:“臣雖得免牆面,書不入于學伍。”

虛伍(虚伍),◆1.虛報的兵士名額。○《明史‧劉應節傳》:“給事中[陳渠]以[薊鎮]多虛伍,請核兵省餉。”○《明史‧劉之勃傳》:“諸鎮兵馬時敗潰而餉額不減,虛伍必多。”○[清][黃輔辰]《戴經堂日鈔》:“近來營政廢弛,老弱充數,虛伍尤多。”◆2.不頂用的軍隊。○[清][魏源]《<聖武記>序》:“官無不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楨富柄強,則以之詰奸,奸不處;以之治財,財不蠹;以之蒐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士無虛伍。”

羞與為伍(羞与为伍),◆《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後以“羞與為伍”指恥於同自己所輕視的人在一起。○《後漢書‧黨錮傳序》:“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逃名》:“所謂‘前輩作家’也者,有一批是盜名的,因此使別一批羞與為伍,覺得和‘熟人的名字並列得厭倦’,決計逃走了。”

鄉伍(乡伍),◆猶鄉里。○《南齊書‧王奐傳》:“外飾廉勤,內懷凶慝,貽戾鄉伍,取棄衣冠。”參見“鄉里”。

伍作行人,◆指以殡葬及检验死伤为职业的人。○《太平广记》卷一七二引五代范资《玉堂闲话·刘崇龟》:“然後遍勘在城伍作行人,令各供通近來應與人家安厝墳墓多少去處文狀。”

伍壯(伍壮),◆指鄉武裝丁壯。○[清][黃六鴻]《福惠全書‧保甲‧訓練伍壯》:“夫兵不訓練,所謂驅市民而野戰,不惟難以取勝,且多自傷。如伍壯,皆鄉民也。彼更何有進退坐作之節,步伐止齊之令乎?”

伍旋,◆方言。謂動作緩慢遲鈍。○《醒世姻緣傳》第九五回:“伍旋了半日,方才穿了上下衣裳。下的床來,又尋不見着地的鞋。”◆订讹条目■方言。同“舞旋”。折腾;翻来覆去地做某事。○《醒世姻缘传》第九五回:“〔寄姐〕拉過一條褲子,就往身上穿,左穿穿不上,右穿穿不上,穿了半日,方才知是褲子。及至拉過襖來,又提不着襖領。伍旋了半日,方才穿了上下衣裳。下的床來,又尋不見着地的鞋。”■按,原释“动作缓慢迟钝”,不确。

伍胥潮,◆語出《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王]乃取[子胥]([伍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後因以“伍胥潮”謂怒潮。○[元][楊維楨]《錢塘懷古率堵無傲同賦》詩:“劫火自焚[楊璉]塔,箭鋒猶抵[伍胥]潮。”○[清][陳維崧]《浣溪紗‧雨中由楓橋至齊門》詩:“薺菜綠平[齊]女墓,梨花雪壓[伍胥]潮。”亦省作“伍潮-伍潮”。○[清][陳維崧]《琵琶仙‧閶門夜泊用白石詞韻》:“縱尚有鴟夷一舸,怕難禁[伍]潮堆雪。”參見“伍子濤-伍子濤”。

伍胥,◆1.傳說中的古代方術士。○《繹史‧黃帝紀》注引《玄女兵法》:“[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得術士[伍胥],問之。○[胥]曰:‘是城中之將,白色商音,帝之始攻,得無以秋之東方行乎。今帝為蒼色角音,此雄軍也,請以戰為。’帝曰:‘為之若何?’曰:‘請攻三日,城必下。’乃設五旗五軍已具,四面攻之,三日,城果下。”○[宋][羅泌]《路史‧後紀四‧蚩尤傳》作“五胥”。2.指[伍子胥]。○[唐][李白]《江上贈竇長史》詩:“[漢]求[季布][魯][朱家],[楚]逐[伍胥]去[章華]。”

伍相,◆指[伍子胥]。○[清][吳偉業]《贈荊州守袁大韞玉》詩之三:“[劉郎]浦口潮初長,[伍相]祠邊月正明。”○[程穆衡]箋:“《荊州記》:‘[秭歸]有[伍子胥]廟。’”[柳亞子]《玉嬌曲‧為鈍根賦》:“若不見[伍相]窮途[瀨]女逢,王孫[漂母]各英雄。”


伍人,◆古代軍隊或戶籍編在同伍的人。○《墨子‧號令》:“伍人不得斬,得之除。”○《漢書‧酷吏傳‧尹賞》:“乃部戶曹掾史,與鄉吏、亭長、里正、父老、伍人,雜舉[長安]中輕薄少年惡子,無市籍商販作務……悉籍記之。”○[顏師古]注:“五家為伍。伍人者,各其同伍之人也。”

伍弄,◆謂蒙混;敷衍。○《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縣官惟怕府道呈報上去,兩院據實代題,錢糧停了徵,米麥改了折,縣官便沒得伍弄,按住了呈子,只是不與申報。”○《醒世姻緣傳》第七一回:“[宋主事]情願與他買棺裝裹,建醮念經,伍弄着出了殯。”

伍濃(伍浓),◆方言。猶言窩囊。○《醒世姻緣傳》第九八回:“堂翁嗔仁兄伍濃不濟,專常被老嫂打的出不來,不成個人品。”

伍列,◆列隊。○《左傳‧昭公十八年》:“城下之人,伍列登城。”○[杜預]注:“為部伍登城。”○[孔穎達]疏:“言城下之人為部伍行列以登城。”

伍老,◆伍長。○《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王國使人問之何里為之,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陳奇猷]集釋引[劉師培]曰:“里正、五老均鄉官,蓋閭師之屬。”參見“伍長”。

伍籍,◆1.平民的戶籍。○《新唐書‧叛臣下‧高駢》:“[彥]者,[徐州]人,本名[立],隸伍籍。”◆2.指軍籍。○[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日本》:“[丁]必欲盡沒戰功,嚴核伍籍,至為剃眉查覈之法,軍心已大離。”○[清][戴名世]《崇禎癸未榆林城守紀略》:“御史[余子俊]巡撫[延][綏],相度形勢,增置營堡而移[綏德]重兵鎮[榆林],清釐[陝]人,有伍籍詭落及罪謫者徙實之。”

伍侯,◆謂編民為伍,相為侯望。○《逸周書‧程典》:“協其三族,固其四援;明其伍侯,習其武誡。”○《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親其民人,明其伍侯。”○[杜預]注:“使民有部伍,相為侯望。”

伍符,◆1.古代軍中各伍互保的符信。○《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司馬貞]索隱:“伍符者,命軍人伍伍相保,不谷姦詐。”◆2.泛指軍隊中的簿冊。○[清][錢謙益]《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稽京營積年之額,覈班軍纍歲之餉,尺籍伍符之必計,而一粒一鍰之不遺。”○[馬建忠]《上李伯相論漠河開礦事宜稟》:“計名授地,悉准營制……召募之眾,法亦如之,使伍符尺籍按冊可稽。”◆3.指軍隊。○[唐][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重喜登賢苑,方日佐伍符。”○[宋][曾鞏]《節相制》:“逮後王之更造開阡陌以居民,隸伍符者,身不受於一廛,仗齊鉞者,位不連於九棘。”○[明][方孝孺]《書夷山稿序後》:“吾觀[四明][蔡先生]羈寓數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

伍的,◆方言。等等;之類;什麼的。○[老舍]《龍鬚溝》第二場:“後來[日本]人走了,緊跟着就鬧接收。一上來說的也怪受聽,什麼捉拿漢奸伍的;好,還沒三天半,漢奸又作上官了,咱們窮人還是頭朝下!”

伍乘,◆指同乘共伍的士卒。乘,戰車。○《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不死伍乘,軍之大刑也。”○[杜預]注:“同乘共伍當皆死。”

伍潮,◆見“伍胥潮”。

伍長(伍长),◆古代軍制以五人為伍,戶籍以五家為伍,每伍有一人為長,稱為“伍長”。參見《周禮‧夏官‧序官》、《管子‧立政》。○《漢書‧循吏傳‧黃霸》:“置父老、師帥、伍長。”○[宋][蘇轍]《私試進士策問》之二:“及有軍旅之事,則以比長為伍長。”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太平軍目》:“伍長管四人。”○[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第三章第三節:“這種豪強的人連做個伍長的資格也沒有。”

伍參(伍参),◆錯雜。○《荀子‧議兵》“欲伍以參”[唐][楊倞]注:“伍參,猶錯雜也,使間諜或參之或伍之於敵之間而盡知其事。”

伍部,◆伍長。○[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部伍兵陣》:“伍部者,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長為伯,故稱伍伯,一曰戶伯。”參見“伍伯”。

伍伯,◆I伍長。○[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伍伯,一伍之伯。五人曰伍,五長為伯,故稱伍伯。”◆II亦作“伍百”。役卒。多為輿衛前導或執杖行刑。○《後漢書‧輿服志上》:“大車,伍伯璅弩十二人。”○[唐][韓愈]《寄盧仝》詩:“立召賊曹呼伍伯,盡取鼠輩尸諸市。”伯,一本作“百”。○[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呼伍伯輩,令二人持此木偶,擲之江中。”○[清][秦朝釪]《消寒詩話》:“公急命伍伯批頰曰:‘爾欲汙問官耶!’”程恩澤《索炬嘆》詩:“忽聞伍伯詬且怒,踏破柴門索蕉炬。”參閱《宋書‧百官志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談上》。

伍百,◆見“伍伯”。

無伍(无伍),◆無人可以為伍。○[晉][皇甫謐]《高士傳‧丘訢》:“少有大材,自謂無伍,傲世不與俗人為群。”○[宋][蘇軾]《和蔡景繁海州石室》:“爾來心賞復阿人,持節中郎醉無伍。”

為伍(为伍),◆做伙伴。○《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隋][盧思道]《孤鴻賦》:“唼喋秕粺,雞鶩為伍。”○[廖仲愷]《革命黨應有的精神》:“要與兵士為伍,才能夠變敵軍的軍心,宣傳自己的主義。”

退伍軍人,◆指退出现役的军人。○梅祖彦《晚年随笔·经历见闻·派调去美》:“这次大家要求再提高工资,并要求在工作结束后付给回国旅费,或享受美国退伍军人的免费大学教育待遇。”

退伍,◆1.軍人服役期滿或因故退出軍隊。○[洪深]《趙閻王》第一節第一幕:“年輕不發財,老了等着退伍解散哪!”[趙樹理]《三里灣‧范登高的秘密》:“村裏只留下一部分機動地,准備給無家的退伍軍人安家的。”◆2.指離開隊伍。○[魯迅]《二心集‧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

同伍,◆同一伍的人。古時軍隊五人為伍,戶籍五家為伍。○《晉書‧刑法志》:“謀反之同伍,實不知情,當從刑。”○《唐律疏議‧鬥訟四‧強盜殺人》:“諸強盜及殺人賊發,被害之家及同伍,即告其主司。”

逃伍,◆謂充軍者逃離部伍。○[明][沈德符]《野獲編‧禁衛‧儒臣校尉》:“[爵]([徐爵])先以騙詐充軍,逃伍走[保]([馮保])門下。”

束伍令,◆古時一種更休疊戰的陣法。也稱疊陣法。○《宋史‧吳璘傳》:“[璘]曰:‘有新立疊陣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諸將始猶竊議曰:‘吾軍其殲於此乎?’[璘]曰:‘此古束伍令也,軍法有之。’”

束伍,◆約束部隊;治軍。○《尉繚子‧束伍令》:“束伍之令曰:五人為伍共一符,收於將吏之所。”○《明史‧陳純德傳》:“精神不以束伍,而以侵餉……伍虛則無人,安望其練?”[清][曾國藩]《羅忠節公神道碑銘》:“公帶勇至[長沙]。維時[國藩]奉命督治團練,因與公講求束伍、技擊之法,晨夕訓練。”

士伍,◆亦作“士五”。◆士卒。引申指軍隊。○[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內史雜》:“除佐必當壯以上,毋除士五新傅。”○《史記‧秦本紀》:“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裴駰]集解引[如淳]曰:“嘗有爵而以罪奪爵,皆稱士伍。”○[唐][元稹]《授牛元翼成德軍節度使制》:“﹝[牛元翼]﹞忠孝謹廉,慈仁和惠,愛養士伍,均如鳲鳩,鎮之三軍,爭在麾下。”○[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四摺:“你道是位列三台,調和鼎鼐,燮理陰陽,丞相府氣昂昂,覷的我元帥衙門,無過是點些士伍,排些刀仗,與文臣本不同行。”○[李一]《荊宜施鶴光復記》:“而軍興以來,沿[江]城鎮亦惟[宜昌]為最完善。論者既服[唐君]之智勇,而諸誼士乘時赴機,迫不容瞬,其偉識強力,抑豈尋常士伍所能仰企哉!”

失伍,◆謂失其行伍,掉隊。○《孟子‧公孫丑下》:“[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趙岐]注:“失其行伍。”

什伍,◆1.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稱什伍。亦泛指軍隊的基層建制。○《禮記‧祭義》:“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鄭玄]注:“什伍,士卒部曲也。”○[孔穎達]疏:“五人為伍,二伍為什。”○[唐][柳宗元]《貞符》:“然後強有力者出而治之,往往為曹於險阻,用號令起,而君臣什伍之法立。”○[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九:“[藝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以為兵,連營以居之,什伍相制,束以軍法。”◆2.古代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戶為什,相聯相保。○《管子‧立政》:“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史記‧商君列傳》:“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司馬貞]索隱引[劉氏]云:“五家為保,十保相連。”○[張守節]正義:“或為十保,或為五保。”○《後漢書‧左雄傳》:“縣設令長,郡置守尉,什伍相司,封豕其民。”○《續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五年》:“為之具田器,貸種糧,相其險易,聚為室廬,聯以什伍,教以擊刺,或鄉為一團,裏為一社。”

什圍伍攻(什围伍攻),◆古時兵法,謂以十敵一則圍殲之,以五敵一則攻擊之。○[宋][秦觀]《李陵論》:“古之善用兵者,雖能以寡覆眾,而什圍伍攻之道未嘗忽焉。”○[明][詹同]《出獵圖》詩:“什圍伍攻兵法存,發蹤指示知何人。”參見“十圍五攻”。

入伍,◆參加部隊。○[郭小川]《山中》五詩:“一個新兵入伍了,我們很快就把他引進戰鬥的人生。”徐懷中《西線軼事》一:“她應征入伍了,約定了要常寫信。”

榮伍(荣伍),◆謂尊顯者的行列。指為官。○《宋書‧謝惠連傳》:“坐被徙廢塞,不豫榮伍。”

戎伍,◆行伍;軍隊。○《新唐書‧曹華傳》:“[華]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明][邵璨]《香囊記‧授詔》:“三千隊中,我飛騎偏驍勇,戎伍慣直前鋒。”○《清史稿‧禮志九》:“皇祖行圍,既裨戎伍,復舉政綱。”

群伍,◆同列;儕類。○[晉][葛洪]《抱樸子‧逸民》:“先生遊[柏成]之遐武,混群伍於鳥獸。”○《南史‧王神念傳》:“嘗於[武帝]前手執二刀楯,左右交度,馭馬往來,冠絕群伍。”

偏伍,◆[春秋][戰國]時車戰編制單位。以二十五乘為偏,步兵五人為伍。參閱《左傳‧桓公五年》“先偏後伍”[杜預]注引《司馬法》。後亦泛指軍隊編制。○《晉書‧慕容暐載記》:“習兵教戰,使偏伍有常。”○《宋史‧蔡挺傳》:“偏伍鉦鼓之法甚備。”○[清][貝青喬]《咄咄吟》:“新募余皇慣習流,分成偏伍聚江頭。”

配伍,◆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起來同時使用。藥物配伍之後可以加強藥理作用、減弱毒性或刺激性、防止副作用、矯正惡味。亦泛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品配合起來使用。○《語文學習》1987年第11期:“任何一本讀物總會涉及旁的學科和人物,需要有相應的讀物來配伍。”

民伍,◆平民的行列。○《後漢書‧光武帝紀下》:“今國有眾軍,並多精勇,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南朝][梁][沈約]《大赦詔》:“凡諸反側,咸與維新。並加宣慰,還復民伍。”

落伍,◆1.掉隊。如:他不願落伍,拼命地加快步伐,追上了連隊。◆2.比喻人或事物落在時代發展和形勢要求的後面。○[老舍]《駱駝祥子》十四:“那些老友的穿戴已經落伍。”○[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老鄭],我怎麼配幫助[曉燕]?我現在落伍啦。”○[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土改的時候還能跟在大夥後頭跑,現時落伍囉,跟不上黨團員年輕人了。”

倫伍(伦伍),◆同輩,流輩。○《宋書‧臧質傳》:“僕以不肖,過蒙榮私,荷佩升越,光絕倫伍。”

廬伍(庐伍),◆按軍隊建制編列的居民。○《舊唐書‧突厥傳上》:“宜因古法,募人徙邊,選其勝兵,免其行役,次廬伍,明教令。”

流伍,◆同輩,同類。○[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文》:“宜寘以明科,黜之流伍。”

鄰伍(邻伍),◆鄰居。○《漢書‧王莽傳下》:“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姦吏因以愁民。”○[唐][張謂]《代北州老翁答》詩:“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宋][陳造]《泊慈湖北岸》詩:“漁翁家葦間,蝸舍無鄰伍。”

連伍(连伍),◆1.謂車騎連續不斷。◆2.古代戶籍以五戶為伍,連伍指連坐同伍。○《晉書‧段灼傳》:“重行不順時之令,竟連伍之刑。”

軍伍(军伍),◆軍隊;隊伍。○《管子‧問》:“工之巧,出足以利軍伍,處可以修城郭補守備者幾何人?”○《宋史‧錢若水傳》:“[若水]率眾過[河],分布軍伍,咸有節制。”○《三國演義》第一二○回:“臣聞[孫皓]欲北上,軍伍皆已整備。”○《詩刊》1978年第5期:“啊,軍伍盤繞長蛇陣,汗雨頻灑。”

甲伍,◆披甲執兵的隊伍。○《東周列國志》第四八回:“[秦]人屢次侵[晉],宜令[河]東諸邑宰,各各團練甲伍,結寨於[黃河]岸口,輪番戍守。”

籍伍,◆猶籍戎。○[明][何大復]《點兵行》:“富豪輸錢脫籍伍,貧者驅之充介胄。”

火伍,◆泛指隊伍。古代兵制,五人為伍,十人為火。○[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郭晞]﹞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譁者死。’”[宋][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卒長﹞執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鍤以出。”

華伍(华伍),◆指達官貴人。○《宋書‧顏竣傳》:“臣東州凡鄙,生於微族,長自閭閻,不窺官轍,門無富貴,志絕華伍。”

行伍,◆1.我國古代兵制,五人為伍,五伍為行,因以指軍隊。○[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遷善》:“[神功]武將,起自行伍,不知朝廷禮數。”○[沙汀]《隨軍散記》十一:“[楊家瑞]--一個支隊長,行伍出身,曾經作過紅軍的團級指揮員。”◆2.排列的行列。○[漢][王充]《論衡‧量知》:“有司之陳籩豆,不誤行伍。”○《隋書‧王劭傳》:“諸字本無行伍,然往往偶對。”


軌伍(轨伍),◆指古代戶口編制中的基層組織。以五人為伍,五家為軌。○[漢][賈誼]《新書‧輔佐》:“典方典容儀,以掌諸侯、遠方之君,譔之班爵、列位、軌伍之約,朝覲、宗遇、會同、享聘、貢職之數。”

符伍,◆古制,居民五家,共同簽具一份連保連坐契約以相檢束,稱為符伍。○《宋書‧王弘傳》:“左丞[孔默之]議:‘君子小人,既雜為符伍,不得不以相檢為義。’”○《南史‧王儉傳》:“時都下舛雜,且多姦盜,上欲立符伍,家家以相檢括。○[儉]諫曰:‘京師翼翼,四方是湊,必也持符,於事既煩,理成不曠。’”

法伍,◆謂規定的軍隊編制。○《三國志‧吳志‧甘寧傳》:“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脩,怠於耕農,軍無法伍。”

隊伍(队伍),◆1.軍隊;部隊。○《宋書‧何承天傳》:“兵強而敵不戒,國富而民不勞,比於優復隊伍,坐食廩糧者,不可同年而校矣。”○[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三摺:“摩旗幟忙收隊伍,擊金鉦聚點兵卒。”○[柳青]《銅墻鐵壁》第十八章:“山炮連長知道,隊伍找不到群眾,是多麼困難啊。”◆2.有組織的行列。○《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婆留]道:‘既然服我,便要聽我號令。’當下折些樹枝,假做旗幡,雙雙成對,擺個隊伍,不許混亂。”○[清][昭槤]《嘯亭雜錄‧天津水師》:“兵丁技藝既疏,隊伍紊亂,竟操,喧譁不絕。”○[浩然]《艷陽天》第九二章:“人群先奔山坡下早熟的麥地裏去。在田間的小路上,形成了長長的、一串串的隊伍。”◆3.借指統率部隊。○《宋史‧禮志二四》:“[涇原]經略[蔡挺]肄習諸將軍馬,點閱周悉,隊伍有法,入為樞密副使。”

黨伍(党伍),◆黨徒;黨羽。○[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國家將相之任,文武之道,咸歸此二人,因公立黨伍,甚於水火。”○《三國演義》第二十回:“近日[操]賊弄權,欺壓君父,結連黨伍,敗壞朝綱。”

村伍,◆村戶。古代戶籍以五家為“伍”,故稱。○《宋書‧孝義傳‧蔣恭》:“[晞張]封筒遠行,他界為劫,造釁自外,贓不還家,所寓村伍,容有不知,不合加罪。”

尺竹伍符,◆本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亦借指軍隊。○[明][方孝孺]《書夷山稿序後》:“吾觀[四明][蔣先生],羈寓數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味其言如素處顯位者,未嘗有枯悴寒澀之態,是安可謂之窮士乎?”參見“尺籍伍符”。

尺籍伍符,◆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司馬貞]索隱:“尺籍者,謂書其斬首之功於一尺之板。伍符者,命軍人伍伍相保,不容姦詐。”○《新唐書‧班宏傳》:“今軍在節度,雖有尺籍伍符,省署不校也。”○[清][錢謙益]《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制》:“尺籍伍符之必計,而一粒一鍰之不遺。”

超伍,◆謂越出隊伍或行列。○《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四年》:“其將有超伍而言者。”○[胡三省]注:“超伍,出位而言也。”○[蔡東藩]《唐史通俗演義》第七三回:“有一將超伍出言道:‘願假騎兵五千,為公除憂!’”

曹伍,◆同伙;同伴。○《後漢書‧馬融傳》:“曹伍相保,各有分局。”○[宋][曾鞏]《福州上執政書》:“[閩]之餘盜,或數十百為曹伍者,往往蟻聚於山谷。”○[清][戴名世]《<北行日記>序》:“﹝余﹞與村學究為曹伍。”

參伍錯縱(参伍错纵),◆見“參伍錯綜”。

參伍(参伍),◆I亦作“參五”。交互錯雜。錯綜比較,加以驗證。《韓非子‧八經》:“參伍之道,行參以謀多,揆伍以責失。”○《史記‧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II亦作“參五”。1.參,三;伍,五。或三或五,指變化不定的數。《易‧繫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2.分劃。《文選‧班固<典引>》:“至於參五[華夏],京遷[鎬][亳]。”○[李善]注:“參五,謂參五分之也。言[殷][周]參五而分[華夏]之地,然後乃始京遷於[鎬][亳]也。”◆3.三才五倫。《淮南子‧泰族訓》:“昔者五帝三王之蒞政施教,必用參五。何謂參五?仰取象於天,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此之謂三。制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朋友之際,此之謂五。”

簿伍,◆儀仗侍從。○《北史‧李元護傳》:“吾嘗以方伯簿伍至[青州],士女屬目。”

部伍,◆1.軍隊的編制單位;部曲行伍。○《史記‧李將軍列傳》:“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司馬貞]索隱:“《百官志》云‘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也。”○《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元年》:“於是諸軍恟懼,無復部伍,委棄器甲,所過焚掠,比至[相州],不復能整。”○[宋][沈括]《夢溪筆談‧權智》:“[瑋]偵虜兵去已遠,乃驅所掠牛羊輜重,緩驅而還,頗失部伍。”◆2.泛指軍隊。○《南史‧張敬兒傳》:“部伍泊[沔口],[敬兒]乘舴艋過[江],詣[晉熙王][燮]。”○[明][羅貫中]《風雲會》第二摺:“諸將宜各嚴束部伍聽命。”○[清]徐昂發《觀打魚戲為鸕鶿歌》:“潮波吞天一葉舞,野人指撝若部伍。”◆3.伍長,軍隊的基層長官。○[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部伍兵陣》:“部伍者,一伍之伯也。”◆补证条目■伍长,军队的基层长官。○《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魏使廬江謝奇爲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爲邊寇。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等,皆攜負老弱,詣蒙降。”

步伍,◆謂軍隊操演行進的隊形。○[清][馮桂芬]《皖水迎師記》:“[滬]兵其殆哉!不壁壘,不訓練,行無步伍,出無支應,將何以戰?”[梁啟超]《新民說》第九節:“其一進一退,如軍隊之步伍。”

布伍,◆部署軍隊。○[明][楊慎]《新都縣八陣圖記》:“蓋侯從先主伐[吳],防守江路、行營布伍之遺制也。”按,侯,指[諸葛亮]。

兵伍,◆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因以“兵伍”泛指軍隊。○《三國志‧魏志‧楊俊傳》:“本皆出自兵伍。”○[元][薩都剌]《酹江月‧姑蘇臺懷古》詞:“忠臣抉目掛東門,可退[越]家兵伍。”○[清][曾國藩]《議汰兵疏》:“兵伍之情狀,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

比伍,◆1.古代居民的基層編制。○《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引申指鄉里。○《漢書‧尹翁歸傳》:“盜賊發其比伍中,[翁歸]輒召其縣長吏,曉告以姦黠主名。”○《宋書‧謝方明傳》:“又罪及比伍,動相連坐,一人犯吏,則一村廢業。”◆2.猶等同,匹敵。○[明]徐渭《贈吳宣府序》:“中朝始翕然以君為長城,一時勳名,無與比伍。”

備伍(备伍),◆指守備的軍隊。○《北史‧楊素傳》:“自以海路艱阻,非北人所習,不設備伍。”

保伍,◆1.古代民人五家為伍,又立保相統攝,因以“保伍”泛稱基層戶籍編制。○[宋][曾鞏]《陳康民管勾永興等路常平制》:“敕具官某等:朕為保伍之法,寓耕戰之政,典農之官屬以兼領。”○《宋史‧食貨志上一》:“給授桑土,潛擬井田,營造室居,使立保伍。”○《明史‧詹兆恒傳》:“時[江]北民避亂,盡走[南京]。○[兆恆]慮賊諜闌入,處之城外,為嚴保伍,察非常,奸宄無所匿。”◆2.指根據戶籍制度將居民組織起來。○[宋][葉適]《役法》:“蓋昔者保伍其民而有保正副,將以兵法部勒其下。”◆3.指編組在同一基層戶籍單位中的鄰里居民。○《宋史‧度宗紀》:“﹝[咸淳]九年五月﹞丁卯,申禁奸民妄立經會,私創庵舍,以避征徭,保伍容芘不覺察,坐之。”

伴伍,◆鄰里;鄉鄰。○[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武夷]之[小桃源]……別是一天地,有田有水,又有村落,可為伴伍;養蜂蒸楮,可以為生。”

上一篇新闻

“香港科创新机遇”系列专题之三|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香港情结”

下一篇新闻

中国最宜居的城市是烟台“宜居烟台”实至名归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