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加速融入“双循环”拥抱对外开放新机遇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盐城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坚持“面朝大海向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再上新台阶,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图说:中韩(盐城)产业园。 郜野乔 摄
构建中日韩经济“小循环”
沿黄海城市带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开放前沿,是构建中日韩“小循环”的关键板块。盐城作为长三角地区韩资企业最集聚的城市,对外开放合作的主要方向就是韩国。过去与韩国联系紧密的优势,现在变成了打开国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
盐城系统谋划沿海板块发展整体布局,以盐城港“一港四区”并联开放,向海而兴,科学布局沿海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空间,努力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和美丽生态风光带。滨海、响水两县和滨海港工业园区坚持两港两城双向发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建设跨区域联动发展的新功能区,为承载重特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撑。东台、大丰围绕千亿目标,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链做大做强,打响接轨上海的品牌。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上海等地的经济辐射,承接其产业转移和技术、资本输出,争取其支柱产业向盐城延伸。深度对接长三角GDP超万亿城市,认真研究杭州数字经济、宁波航运贸易、苏州外向型工业、无锡智能制造、南京芯片产业裂变路径,为跨省市产业布局和区域融合发展、错位发展探索新模式。依托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飞地”资源,全面深化长三角各类园区合作共建,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推动“飞地经济”发展。
高标准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按照全产业链、全市域、全方位对韩合作定位,推进产城融合核心区和临港产业配套区协调联动、市域内各重要载体互动发展。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产业,以及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与现代、SK、LG 等韩国前十强企业集团战略合作实现重大突破。
图说:悦达起亚三厂智能化生产线。 盐城市委宣传部 供图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外资外贸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增强利用外资质效。围绕“强核、补链、延链”,进一步梳理产业链图谱和关键环节清单,强化产业链招商和要素集聚,打造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集群;瞄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持续开展大力度、高频次投资促进活动,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钢铁四大主导产业,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支持外资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产业布局,鼓励外商投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外资总部经济,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设立外资总部经济和功能性机构。
提升对外贸易水平。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品牌培育、渠道建设,增强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供给能力。高水平建设中国(盐城)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形成“1+4+N”整体布局。推动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支持企业利用线上展会、电商平台等渠道开展线上推介、在线洽谈和线上签约等。
拓展外经合作领域。抢抓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机遇,加大对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力度,积极寻求新能源、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等领域合作。
消费激发中心城市活力。以“培育新业态消费、挖掘传统消费、优化服务型消费、支持农村消费”为行动主线,以“品质生活·苏新消费”为活动平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探索发展“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新模式,精心培育“云购物”“云直播”“云体验”等新场景,不断释放社会消费潜能。
本报记者 唐闻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