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淡水供应
在人们心目中,新加坡地处热带,绿树成荫,雨水充足。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新加坡是世界上 “名列前茅” 的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211立方米,居世界倒数第二位。淡水危机时时刻刻威胁著这个东南亚城市国家的生存。
由于国土面积小,所能收集和储存的雨水有限,曾有超过一半的供水依赖从马来西亚购买。新加坡日用水量约为160多万m³,其中住宅用水量占45%。
作为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水务工作,从建国的第一天起,为人民提供安全与充足的水源就是政府最优先的考量事项。淡水在新加坡被确定为“战略资源”,可见新加坡政府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一直 “仰人鼻息” 的新加坡另谋出路,通过开源和节流两大途径来逐步减少对马来西亚淡水的依赖,基本建成了稳健及多元的供水系统。
一是进口水。早在1961年和1962年,新马就先后在1927年的供水协议的基础的签署了两份供水协议。协议规定:2011年前,新加坡每天从马来西亚南部的柔佛州进口32.5万m³淡水,价格为每4.54 m³未经处理的“生水”支付0.03林吉特(约合0.01美元);2011年至2061年,新加坡每天从柔佛州进口的淡水增加到94.6万m³;2061年后,双方将根据新加坡的实际用水量另行商谈具体的供水量。同时规定新加坡以0.50林吉特每4.54 m³的价格将2.27万m³处理后的净水卖回给马来西亚。不过实际上,当局向柔佛提供了多两倍的饮用水,一天达7.2万m³。
新马供水协议中的水源地
在签定协议的1961年和1962年,当时的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正准备让新加坡自治邦与当时的马来西联合邦以及沙捞越、沙巴合并成一个国家 ——马来西亚,基于同是一家人的原则,水价的协议 “对新加坡有利”。签署的供水协议也是一项1965年在两国所签署的《独立协定》中获得保证的基本协议,并在联合国备案。
从本世纪初开始,双方便在生水价格问题上龃龉不断,谈判未果争吵步步升级。水价问题可能是“障眼法“,马来西亚以此为筹码和新加坡争取更多经济上的利益,如新马高铁计划等。
为了不完全受制于人,在一棵树上吊死。新加坡已经开始和印度尼西亚签署了供水协议。协议规定,新加坡将和印尼共同开发印尼廖内省的淡水资源,印尼则将部分淡水通过海底管道提供给新加坡。但由于这项工程技术要求高、耗资巨大,至今仍然处于研究设计阶段。
二是国内集水区水源。新加坡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属于集水区,这些地区也是自然保护区,其土地专门用来收集雨水,然后通过沟渠汇入遍布全国的17个蓄水池,经水厂处理后进入供水管网。新加坡政府的计划是最终把全岛集水区的面积扩大到全岛面积的90%,以“采集每一滴雨水”。
17个蓄水池
新加坡政府极力开发集水区的综合职能。PUB推出了一项简称“ABC”的计划,即“活跃、美丽、干净”(Active,Beautiful,Clean),配套建立休闲娱乐设施,使水库及河道不但能够收集储存雨水,同时形成一处美丽的景观。
第15个滨海湾附近的水库
三是新生水。新生水是新加坡的成功故事,也是永续供水的支柱。新加坡还十分重视生活污水的收集利用,将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分隔,建立独立的排水系统,然后将收集到的生活污水,通过先进的技术加以处理,循环这是采用先进薄膜技术将用生活污水处理成高质量的再生水,也就是所谓新生水。目前新生水主要供应给工商业用户使用,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国家蓄水池库,与其它水混合,最后再处理成饮用水。目前新加坡共有5座新生水厂,所生产的新生水能满足全国30%的用水量,2060年这一指标将有望提高到55%。
比尔盖茨在品尝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新生水”
四是淡化海水。新加坡四面环海,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决水的问题上,新加坡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新加坡四面环海,因此新加坡积极投入更经济有效的海水淡化方法。目前,新加坡建造了3个海水淡化厂,总装机容量为60万m³每天,可满足新加坡目前30%的用水需求。另外两个海水淡化厂将在2020年建成。预计到2060年,脱盐水将满足新加坡未来30%的用水需求。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却相对较高,目前新加坡海水淡化工艺主要采用的是反渗透技术进行海水淡化,耗电量约3.5千瓦每m3,目前并没有大规模应用。
海水淡化计划
除了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完整的节水制度和节水计划,设立专门机构,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推进节水工作,同时研发新的积水技术。从1983年是开始,新加坡政府强制在公用洗手间内安装适时自关水龙头、水流调节器及减压阀等节水设施。调整水价是促使消费者节约用水的有效方法。新加坡的水费包括水本身费用、水资源保护税、处理处理费用等,根据最新的定价,新加坡居民根据用水量每吨的水费在人民币18.31元~24.65元。还有一项独特规定,即居室的厕所要按数量交纳排污费:一户只有一个厕所,每月付15人民币。
新加坡政府积极应对,以“滴水不漏,全程跟进”的管理理念,开源与节流并举,成功地解决了缺水问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根据现在制定“自给自足“的计划,未来新加坡的淡水供应中50%将来自收集雨水,25%来自废水循环利用,另外25%则由海水中提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