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济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济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济南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1日
(联系电话:市发展改革委综合处,66607131)
(此件公开发布)
济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良好,“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六稳”“六保”有效落实。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着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强经济运行应急保障,主要指标逐季回升,经济运行总体稳健。(1)经济总量跨越提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40.9亿元,增长4.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6.1亿元,增长3.6%,税收比重7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7%。(2)“六稳”工作扎实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市级重点项目实现投资3491.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进出口总值增长23%。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万亿元、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降低0.28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稳步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物价形势总体稳定。(3)“六保”任务全面落实。发放稳岗补贴6.4亿元,稳定岗位123.3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3%。兜牢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转底线,财政用于民生和重点社会事业支出1023.7亿元,占比79.5%。新增减税降费328亿元,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30万户,净增“上规入库”企业1896家。粮食总产290.8万吨,增长1.9%,菜肉蛋奶供应充足,煤电油气保障有力。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搭建工业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发布优势工业产品目录,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
(二)动能转换成效显著。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1)创新引领作用突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全面启动,中科院电工所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算谷科技园、算谷产业园启动建设,华为三大创新中心、百度“一基地两平台三中心”相继落地。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注册成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转化前沿产业技术成果200余项,孵化高技术企业近百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337.8亿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济南国科中心号”(天启11号)物联网卫星成功发射。(2)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级。中国重汽智能网联重卡一期、山东豪驰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空间行波管自动化装配试验线、卫星总装基地等新兴产业项目正式落地。新增国家5A(五星)级物流(冷链)企业3家,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新增上市企业8家,新认定总部企业38家。入围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荣获 2020 年“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3)“四新”经济加快成长。“四新”经济比重达到36%左右,数字经济比重达到42%。建成数字化工厂120家,上云企业数量突破4万家。新增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个、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示范项目63个、省产业互联网示范平台34个,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省级以上瞪羚企业145家、专精特新企业567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三)区域统筹深入推进。积极推进“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1)通达能力持续提升。济南国际机场第二平行滑行道项目、北指廊项目建成投用,商河通用机场开工建设。济莱高铁、济郑高铁、黄台联络线建设加快,济泰高速、绕城高速大东环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大西环、济南至潍坊高速等项目开工建设。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正式获批,2号线通车试运行。济泺路隧道北延、黄岗路穿黄隧道、航天大道穿黄隧道、G104黄河大桥复线桥“三隧一桥”集中开工。(2)重点片区建设提速。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开工市政道路37条、85公里,黄河生态风貌带一期形成景观效果,绿地国际会展产业园6个展馆竣工。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新签约项目26个、医生集团3个,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实现首期运行。中央商务区新增商务商业载体120万平方米,华泰财务等3家金融总部开业。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9.2亿元,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家。(3)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中欧装备制造小镇经验在全国推广,黄河北片区入选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章丘区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济阳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商河县入选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4)区域合作实现突破。建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区域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加强黄河流域城市协作,成立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审批服务联盟。积极对接京津冀,“京沪会客厅”建成开放,京津冀鲁协同发展企业联盟组建成立。援藏、援疆工作及扶贫协作临沂市、湖南湘西州、重庆武隆区年度任务圆满完成。
(四)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城市品质明显提升。(1)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35.8%,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降耗任务。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工业窑炉专项整治,实施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推进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替代,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2%,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国省控河流断面100%达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2)绿化美化力度加大。建成各类公园136处,建设提升特色景观道路、街区109条(处),完成裸土覆绿385.5万平方米,造林16万亩,建设绿道133公里。拆除违法建设4857处、309万平方米,整治提升广告牌匾标识1.4万处、10万平方米,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片区76个、示范社区(村)58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验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3)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新建5G基站1.1万处,实现主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新开通公交线路20条,打通瓶颈路27条,完成路面整治110万平方米。接管464个住宅小区供热自管站,改造“供热孤岛”小区23个,新建污水管网153公里,旅游路水厂、东湖水厂并网运行。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解决2650个村225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413.5公里,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连续三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入选“新城建”国家试点城市。
(五)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1)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稳步推进“市县同权”改革,委托、下放审批、确认等事项114项。公布755项容缺受理事项清单,涉企事项实现100%容缺受理,企业开办“半日办结”。首创“独任审批师”制度,审批时限平均压缩67%。24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228个事项实现“一链办理”,“无证明城市”建设领跑全省,可信身份认证和电子印章系统应用居全国前列。(2)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出台市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设立总规模超200亿元的国企改革发展基金,完成25家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成立济南城市发展集团、济南融资担保集团、济南能源集团。全面完成215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3)开发区改革有序推进。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内设机构和人员职数大幅压减,管理体制更加高效。(4)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加强土地储备市级统筹,明确土地二级市场管理办法和交易规则,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供地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组建济南市财政投资基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财政股权投资和基金市场化运作。在省内率先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构建“1+1+N”用能权交易制度体系。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培育外资外贸新亮点,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塑造。(1)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950家。开行欧亚班列542列,开行数量居全省首位,货运量增长207%;新开国际货运(含客改货)航线11条,新增通航城市10个。获批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首票跨境电商B2B出口(9710)货物顺利通关。(2)重点载体加快成长。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累计新注册企业1.8万余家,形成改革创新成果60余项,“数字保险箱”智慧政务、“链上自贸”保税贸易等模式在全国推广。国际贸易中心建成投用,40余家国际贸易综合服务机构和进出口企业注册落地。济南综保区一线进出口额增长1.7倍,章锦综保区封关运行。(3)“双招双引”成效明显。引进市外投资2000亿元左右,增长20%以上,新签约项目900余个。吸引大院大所大企业新建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机构68家,引进院士团队11个,高层次人才510余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济南)正式启用。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交流大会永久落户我市。
(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多措并举保基本、兜底线,23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入围“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1)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救助金及补贴7.6亿元,保障11.5万困难群众。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821元/月、614元/月,连续16年提高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80元。新增养老服务设施327处、长者助餐站点1456 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100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1.1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黄河滩区迁建任务顺利完成,惠及群众33.9万人。(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4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提前完成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整治。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一期(市传染病医院)项目正式启用,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市中医医院东院区、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工建设。新建泉城书房12处,300家图书馆服务单位实现图书通借通还。新建全民健身场地861处,济南冬季畅游泉水国际公开赛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3)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8281套、基本建成25420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获评国家“棚改激励支持城市”。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顺利推进,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约1.2万户,筹集各类租赁住房8.6万套(间)。实施50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既有住宅增设电梯273部。
(八)社会治理富有成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预防、化解社会风险和矛盾,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1)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出台防控指南规范200余个,实现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要活动精准防控,核酸检测日检测能力居全省首位,自去年2月12日起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在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2)社会文明持续彰显。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连续三年保持省会、副省级城市首位。建成全国首个衔接审批制度改革的信用监管系统,推出个人诚信“泉诚分”,信用惠民场景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3)社会大局安定有序。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较好保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首创网格服务管理地方标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信访维稳等工作扎实推进,连续10年实现命案全破。拥军优属、退役军人安置等工作有序开展,办理“泉城拥军卡”15万张,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同时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城市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工业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仍不充分;城市治理方式仍较粗放,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城市功能品质仍需提升;重点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有效市场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对外开放的层次水平还不够高;泉城文化软实力尚需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与市民期待仍有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和城市安全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济南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的起步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深刻分析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明确目标,真抓实干,推动省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聚焦“五个济南”“五个中心”,聚力“七个新跨越”“十个新突破”,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二)主要目标。综合分析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需要,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1)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15%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5%以上。(2)结构效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增速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3)城乡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市承载功能稳步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改善,培育形成一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4)生态环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PM2.5改善率等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标。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泉涌的生态环境更加改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高度自觉。(5)民生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环境目标为约束性目标,是必须完成的目标,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正确履行职责、配置公共资源、运用行政力量来实现;其他目标为预期性目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引导市场行为来实现。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一)积极落实黄河国家战略。(1)强化规划引领。落实国家黄河规划纲要,编制出台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高标准编制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河生态风貌带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强与沿黄城市协同协作。(2)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编制起步区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绿地国际博览城会展中心建成投用,加快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济南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绿色建设示范区。(3)推进节水典范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提高引黄灌区节水能力,6月底前引黄灌区农业用水基本具备计量收费条件。强化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实施险工险段和控导工程改建续建。(4)加强生态治理。推进“智慧生态黄河”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规划建设黄河大数据中心。统筹推进玫瑰湖、济西、龙湖、华山湖等湿地保护修复,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实施大汶河、玉带河等10余条(个)幸福河湖建设。(5)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施黄河文化遗存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等项目,策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举办系列黄河文化主题活动。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1)持续激发消费活力。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旗舰店、商业综合体,招引各类品牌首店40个。加快推进全球商品贸易港建设运营,推进泉城路、融汇老商埠、宽厚里省级步行街试点改造提升。创新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等支持措施,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丰富夜消费市场,打造一批夜间楼宇、夜经济综合体,创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引进知名平台项目5个以上。推动融创文旅城、山东德云文化广场、开心麻花剧场建成运营。(2)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000亿元以上。编制政府投资年度计划,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启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民间投资力度,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3)建设现代物流体系。高标准打造国际内陆港,加快建设中央高端物流商务集聚区。积极申建铁路口岸,增开国际货运航线,开行欧亚班列600列以上。加快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进水发国际物流园、京东智能电商运营中心等项目,新增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0家以上,力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4)强化金融保障功能。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建设,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全国股转系统(山东)服务基地落户。鼓励金融机构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市属金融牌照布局,新增上市企业10家左右,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三)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1)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加快氢谷产业园规划建设。落实工业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改项目,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增长2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累计新培育发展独角兽、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等企业200家以上。(2)全面落实“链长制”机制。完善12个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方案,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取得明显成效。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推动实施量子通信“齐鲁干线”等重点项目。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空天信息产业园、低空监视服务网示范等项目建设。推动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申报国家级产业集群。(3)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深入实施“AI泉城”赋能行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比重达到45%以上。支持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打造5G应用场景30个,新增数字化工厂30家,上云企业突破5万家。加快建设算谷科技园、算谷产业园。(4)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完善楼宇经济发展政策,培育一批高品质商务楼、科研楼。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新认定总部企业10家以上。出台支持人力资本服务等行业发展政策,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本产业园。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全面运行,支持山东省互联网医保大健康服务平台发展。深入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培育壮大会展服务业,举办东亚博览会等国家级、国际性展会15个以上。(5)扎实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建设物联网计量实验室,创建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制定国际、国家标准9项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5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180件以上。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1)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力推进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及“中科系”落地院所建设,加快建设超高速电磁驱动试验装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密码应用区域示范项目建设,加快组建网络空间安全、微生态生物医学、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山东省实验室。(2)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创新体制机制,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为引领,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构建“1+10+N”新型研发体系,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实施一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疫情防控科研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持续打造“1+6+N”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面实施市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等项目规划建设,培育打造“山大系”“第一医大系”“齐鲁工大系”等品牌,引导高校院所面向企业需求开展成果转化。积极筹建空天信息大学。(4)强化招才引智。编制年度“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录,建立人才引进绩效考核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大力开展“才聚泉城”名校行、城市行、海外行引才活动,新入选泰山系列重点人才工程人选30人以上、新引进泉城“5150”人才(团队)70人(个)左右,吸引大学毕业生落户就业创业,打造省会人才集聚新高地。
(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1)加快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牵头编制《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制定2021年工作要点,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社保“一卡通”、公交优惠互通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报批济南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工建设济滨高铁、济枣高铁、绕城高速大北环、京台高速济南到泰安改扩建工程、S103济南至泰安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济南至高青高速、济南至潍坊高速、绕城高速大西环等工程。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和济南港建设。(2)积极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东强”,加快实施黄台联络线、济南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做强中央商务区,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水平,推动智能制造走廊建设,支持莱芜区、钢城区创新转型发展。“西兴”,加快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推动质子临床研究中心投入运营,加快医疗硅谷、树兰(济南)国际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长清城区与大学城、创新谷融合提升,推进平阴县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南美”,编制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打造四门塔文化保护及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锦绣川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北起”,推动齐鲁大桥、凤凰大桥、济泺路穿黄隧道建成通车,加快济泺路隧道北延等“三隧一桥”建设,建成商河通用机场,加快济阳区、商河县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融合发展。“中优”,编制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老商埠等重点片区规划,推动火车站地区整体改造提升及古城、“一园十二坊”保护提升,加快建设大千佛山景区。支持天桥区打造城市更新样板区。(3)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编制全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国家、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增量扩面,探索设立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推进商河县争创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1)加强规划管控。编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三级四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升城市门户、重点道路、标志地段的城市设计和色彩规划水平。做好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6号线、8号线一期及济南东站至济阳区有轨电车项目。启动二环东路北延等快速路改造建设,开工建设内陆港、科创城等片区主次干道。加强公交线网优化衔接,新开公交线路10条。开工建设大桥水厂、临空水厂,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新增厨余垃圾处理能力600吨/日。新建5G基站1万个、充电桩1.8万个以上。(3)提升城市景观。加强泉水保护,筹建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博物馆,完成50处名泉景观提升,打造“十大泉群景观”。开工建设各类公园105个,实现“千园之城”目标。新建提升特色景观道路、街区100条(处),实施老旧小区绿化提升12万平方米。实施城市亮化提升工程,逐步消除城市道路照明盲区,推进经十东路亮化工程建设,打造标志性夜景名片。(4)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提升城市大脑基础支撑体系,构建泉城“一码通”服务平台。有序推进“城市体检”,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有效解决各类“城市病”。开展无违建街道(镇)建设攻坚,全市无违建街道(镇)达到90%,提档升级街道(镇)达到80%以上。启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推动平台在智能建造、智慧物业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试点应用,大力发展“新城建”产业链。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深入实施十大特色产业振兴工程,打造一批产业聚集区,培育200家规模大、效益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建设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成第二批5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家、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0家。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成20个“菜篮子”保供园区,粮食总产290万吨以上。打造“北方种业之都”。(2)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好省级示范村创建,打造第二批120个齐鲁样板村,创建10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完成平阴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建设任务。(3)深化农村改革。严格履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基础性工作,深化农村产权市场体系交易、担保、信息“三台共建”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
(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对标先进城市经验,制定对标措施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加快政策落地,打造高效、便捷、亲民的政务服务新环境,打响“在泉城·全办成”服务品牌。(2)推动政务服务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优化审批服务,完善“独任审批师”制度,在生产许可等领域实施“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审批,力争新设企业全程电子化办件率90%以上,强化“一网通办”应用,大力推动事项异地通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易贷”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制定公共数据管理细则,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区块链平台,推动数字政府建设。(3)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土地储备市级统筹,完善“标准地”供地制度,建立产业用地履约评价和退出机制,加快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优化“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济南审批模式。深化用能权交易试点,建设区域用能权交易市场。(4)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企一策”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企业整合重组,推动投融资集团市场化转型,完成混改项目15个。实施百强民营企业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十百千亿级民营企业。
(九)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1)构筑对外合作平台。深入推动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制度创新,提升济南综保区、章锦综保区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国家侨梦苑、“京沪会客厅”等平台载体提质升级,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科技领军人才投资创业。加快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新落地世界500 强企业2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5 家以上。研究提出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意见。(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健全“投促+部门+区县”产业招商体系,完善全球招商合伙人制度,开展“产业链+基金+项目”招商,引进市外投资增长20%以上。瞄准德法智能制造、日韩高科技和医疗康养、新加坡和香港产业金融等重点领域,加快支撑性外资项目引进落地。(3)稳定外贸基本盘。聚焦防疫物资、农产品、医药品等优势资源组建产销联盟,培育壮大出口产业链,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加强数字贸易全产业链建设,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济南国际贸易中心跨境电商直播基地等载体建设,打造云麓跨境电商小镇等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培育引进5家以上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和电商龙头企业,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4)提升开放服务能力。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积极申请外资登记授权,推动更多企业获海关AEO认证。提升友城合作质效,推进“类海外”环境建设,推动柬埔寨驻济总领事馆开馆,吸引外资企业总部等国际机构落户,举办第三届世界知名企业交流对话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十)加快推动绿色发展。(1)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强化工业污染、移动源污染、各类施工扬尘管控治理,巩固钢铁超低排放改造等整治成果,聚焦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加强用车、油气回收、餐饮油烟等领域监管治理。强化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2)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动农村“千吨万人”(日供水千吨或服务万人以上)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连通工程建设,建成董家、彩石污水处理站,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万吨/日。加快配套管网续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排污口溯源整治,巩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3)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推动污染地块治理修复。继续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4)加强生态保护。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编制雪野片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完成造林8万亩,建设绿道115公里,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十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1)加大民生支出保障力度。实施精准预算,坚决压减一般性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重保持80%左右,扎实办好22件民生实事。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努力增加居民收入。(2)努力稳定就业形势。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计划,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提高就业援助补贴标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推动各区县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新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50处、农村幸福院1000处,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站点1150处以上,在全省率先开展街道(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试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试点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建立健全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出台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做好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拥军优属等工作。(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以上。扎实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制定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实施方案,创建首批5个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和50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快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建设。(5)实施健康济南行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科和感染性疾病科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实施智慧健康优化提升工程,探索医防融合体系建设。(6)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完成三年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累计新增房源12.4万套、培育10家以上专业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新开工棚改安置房7555套,基本建成10107套,实施国有土地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项目14个,征收房屋34.6万平方米。高标准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00万平方米。(7)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博物馆新馆、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馆群建设,新建“泉城书房”12家。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提升行动,建设智能体育公园,培育3-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8)强化安全泉城建设。开展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管理系统试点,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加强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夯实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形成30分钟应急救援圈。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守牢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社会稳定等领域底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