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对表先进,追梦“富强滨州”!滨州党政考察团赴苏浙皖考察学习
新锐大众记者 李剑桥 通讯员 李志武 丁春贵
四月的滨州,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滨州党政考察团怀揣建设“富强滨州”的美好梦想,带着对发展路径的思考,踏上了南下学习考察之路。
4月10日至13日,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率领考察团一行30多人,先后到江苏省泰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合肥市考察学习。这次考察是落实“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工作要求和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查找差距、对标先进、明晰路径、激发斗志。
4天19个考察点,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脑力激荡,一路思想碰撞,满满的考察日程,沉甸甸的学习收获。公共服务平台、O2O审图云、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地”、不见面审批、多图联审、一网通办、全程代办……考察团设身处地感受到了新发展理念、新体制机制、干部作风焕发出的强大力量。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自然生态的改变促进了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没有对标,就看不到差距。湖州的变化与滨州恰恰形成对比。2010年,滨州、湖州GDP分别为1551.5亿元、1301.7亿元;2018年,两市GDP分别为2640.5亿元、2719亿元。八年的时间,湖州GDP从落后250亿元,到反超滨州79亿元!问题出在哪里?出路在哪里?考察团成员边看边反思。
考察团深入企业、机关、乡村,全方位感受“对标”城市体制机制创新,思想深处受到了巨大震撼。
“咱们都说‘最多跑一次’,他们90%的事项实现了‘一次不用跑’。”考察团被泰州干部的创新精神、务实举措所感染。尤其是听到德清县实施了65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其中11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和全省复制推广,考察团更是深为震撼!晚上,考察团专门召开座谈会,交流收获、思考工作。大家纷纷认为,我们应首先从行政审批、产融服务、“标准地”改革、标准厂房建设、有效配置资源等方面入手,学好用好这些经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泰州先行先试“不见面审批”、“大数据O2O”审图新模式,并按照“一窗受理、合并审查、集约审批、一站办结”的模式,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审批提速64%。湖州实施“承诺制审批”+“一窗服务”+全程代办模式,实现了“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一位考察团成员感叹:“与他们相比,我们差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创新精神。当我们还在找政策、找依据的时候,他们已经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面对南方活力无限的发展局面和眼花缭乱的创新举措,考察团干部有豁然开朗之感。滨州靠什么来释放活力、激发动力?靠什么来疏导痛点、难点、堵点?靠体制机制创新!
目前,成功的创新中有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新的战略焦点,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更促进了社会变革、社会进步。考察中,泰州的标准厂房建设、合肥的科技孵化平台让考察团羡慕不已。
标准厂房建设实现园区一体化协同管理。泰州医药高新区建设了六期标准厂房,一般小企业不单独供地,入驻标准厂房,解决了园区建设质量不高、入驻标准不一、效益参差不齐、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隙配套。同时,借鉴新加坡的新型社区服务概念,布局打造工业邻里中心、教学邻里中心、社区邻里中心等六大邻里中心,独立供地企业一般不单独建设食堂、宿舍、运动馆等设施,由区内邻里中心实施统一配套。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起产业创新的区域发展生态圈。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国声谷”是工信部与安徽省共建的全国惟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布局建设了服务平台、制造平台、技术平台和销售平台,通过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项目聚集。目前,入园企业450多家,实现产值超过650亿元。一位考察团成员深有感触地说:“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研发力量弱,公共技术开放,能为他们提供很大便利,政府平台投小钱,换来一批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发展,也搭建起产业创新的区域发展生态圈。”
考察了合肥极具创新性的商业发展模式,考察团干部受到了震动,也得到了启发。大家一致表示,搞好滨州商业模式创新,这是一篇大文章,一篇可以无限精彩的大文章!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从泰州到湖州市,再到合肥,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企业家,都展现出一种干事创业的精神、敢为人先的激情、勇于担当的作风,始终没有丝毫自满懈怠。
4天的考察,大家的收获是全面的,受到的触动是深刻的,既振奋了精神,也找到了思路。考察学习需要实打实,只要对标对表、明确目标、制定路线,把每一项措施都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富强滨州”指日可待、未来可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