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1日 星期二

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金庸是我最喜欢的武侠大师,从他的作品里,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从小有个大侠梦,就是拜金庸所赐。

我曾构思了几部致敬金庸的武侠小说,因为背景发生在民国,所以最近三年,一直在研究民国历史。

在我构思的那本武侠小说里,有当年郭襄给张三丰的铁罗汉,也有倚天剑屠龙刀的断剑残刀,还有令狐冲任盈盈的后人,也有清朝的复国梦、军阀之混战、日本武士大战中原武林、国共两党之暗战……等等等等。

有人说武侠已死,我不认同。即便今日金庸逝世,武侠也永世长存。

只是当我写出那本武侠的时候,我想致敬的金庸先生却看不到了。

以下为《一代武侠风云史》正文:

一、

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有位姓查的地主喜得贵子,名唤查良镛。

12天后,广西梧州蒙山县有位姓陈的地主也喜得贵子,名唤陈文统。

14年后,香港熊家诞生了一名婴儿,名叫熊耀华。

他们分别就是金庸、梁羽生、古龙。

1947年,9岁的古龙还在他并不幸福的童年里踽踽独行的时候,上海《大公报》公开招聘三名翻译。

23岁的金庸参加了那次考试,在109名应聘者中,第一个交卷并第一个被录用。

这一年,同样23岁的梁羽生还是广州岭南大学经济系学生,他爱好广泛,国语外语都厉害,在担任校报《岭南周报》编辑之余,还轻松夺得岭南大学象棋比赛冠军。

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从上海调往香港。就是在香港,金庸的传奇人生才正式拉开帷幕。

第二年,梁羽生接踵而至,应聘香港《大公报》国际版翻译。其主考官正是金庸。

多年后,金庸回忆:

当时我觉得文统兄的英文合格,就录取了。没想到他的中文比英文好得多,他的中文好得可以做我老师。

那时候,这两位年轻人都没想到,多年后双双成为武侠大师,他们更没想到,当时只有11岁的古龙,多年后也与他们齐名。

二、

1950年,12岁的古龙随父母迁居台湾,其父就官至台北市长的机要秘书,很快就把古龙母亲抛弃。

这一年年底,《大公报》的子报《新晚报》创刊,出于对金庸梁羽生二人文笔的欣赏,《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将二人招至麾下,分别负责小说版面“天方夜谭”和综合版面“下午茶座”。

那时,金庸经常以一些稀奇古怪的笔名写作,什么“林欢”“姚馥兰”之类的,都比较女性化。

那时,梁羽生父亲因地主成分,被拘押,梁羽生想赶回广西蒙山,被朋友劝阻,随后父亲被错杀。

金庸跟梁羽生命运多有相似,他父亲一样是地主,也一样被错杀。

那个年代,新中国刚成立,正在搞土改,地主老财不分青红皂白,都没有好下场。

这一年冬天,有个比金庸梁羽生还惨的17岁青年,在内蒙古运煤,因天气严寒,风雪交加,他将一座木桥拆毁烧火取暖,随后被怀疑是“反革命”,接受隔离调查。

这位17岁青年,就是多年后为金庸代笔写了一段《天龙八部》的倪匡。

1953年,梁羽生也像金庸一样,以性格各异的女性笔名,在报纸上写专栏:博通文艺、风趣幽默的“冯瑜宁”,谙熟史籍、立场鲜明的“梁慧如”,亲切贤惠、生活经验丰富的“李夫人”等等,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新晚报》开辟“李夫人信箱”,专为读者解答“恋爱、婚姻、家庭、交友”之类的情感问题,这样的文字梁羽生也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不得不说,真是人才。

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梁羽生

金庸梁羽生的人生竟有些相似,他们同年出生,家庭背景同为地主,两人同在《大公报》任职,同用女性笔名写文章,同样爱好琴棋书画,后来也同样都写武侠小说……

也因此,二人很快成为铁哥们。

2009年梁羽生去世时,金庸在一篇悼文中追忆当时情形:

这一段时间是我们两人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时候。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那时文统兄每天下午往往去买二两孖蒸、四两烧肉以助谈兴,一边饮酒,一边请我吃肉,兴高采烈。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左:梁羽生,右:金庸

三、

1953年下半年,香港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报纸上打起笔战,难分胜负,后来干脆签下了“各安天命”的生死状,相约到澳门比武。

这在当时轰动一时,盛况空前,可不像我们现在只会打嘴炮。

擂台赛举办当天,《新晚报》发表一篇题为《太极拳一页秘史》的特稿,介绍“吴氏太极”与“杨氏太极”之间的渊源。

当读者们读到这篇东西的时候,也许两位太极高手在澳门擂台上正打得难分难解……吴公仪是太极派名手吴全佑的孙儿,吴全佑得过杨派始祖杨露禅的真传。杨露禅的许多故事,散见稗官野史、武侠小说,其中有不少神奇传说。

这篇特稿作者署名“梁羽生”。

因比武一事公众十分关注,上了很多头条,时任《新晚报》总编辑的罗孚决定“蹭热点”推出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在报上连载。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梁羽生。

梁羽生起初很有些顾虑。一方面,他身兼编辑和作者,“李夫人信箱”“历史新话”等版面已令他自顾不暇;另一方面,他从未写过小说,可第一部小说却要写武侠。

但罗孚才不管这么多呢,他直接将预告见了报,梁羽生“只酝酿一天”,便赶鸭子上架,开始创作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第二天就开始连载。

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图:《龙虎斗京华》报纸影像资料

这是1953年,梁羽生30岁。

这一年,16岁的古龙进入高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作品散见于《蓝星诗刊》《成功青年》等。

他散文诗般的武侠风格,大概就因为他是诗人出身的缘故。

这一年,马来西亚有一名婴儿诞生,多年后,他有个牛逼闪闪的笔名——温瑞安。

四、

那时候,武侠小说始终被新文学所轻视,地位犹如流落江湖的艺人,观众虽多,却始终是街头杂耍,难登大雅之堂。谁都没想到,《龙虎斗京华》刚开始连载,便好评如潮,报纸销量大增。

《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上连载半年(共192期),奠定新派武侠之基石。梁羽生原打算写完一部就辍笔,但读者反应热烈,主编罗孚便逼着他续写姊妹篇《草莽龙蛇传》。

1955年2月,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完结,写连载太累,他需要休整,但必须有一篇武侠小说顶上版面,罗孚便向金庸紧急约稿。

金庸跟梁羽生一样,也是赶鸭子上架,对小说创作也没有经验。

罗孚为了催稿,特意派一名同事坐在金庸家等,说“九点钟前无论如何要一千字稿子”,不然明天报纸出来,副刊版面“将有一大块空白”。

在编辑的威逼利诱之下,《书剑恩仇录》开始在《新晚报》连载,其销路倍增,一时洛阳纸贵。

31岁的金庸也一夜成名。

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图:《书剑恩仇录》报纸影像资料

这一年,台湾《晨光杂志》发表了一篇小说《从北国到南国》,作者正是17岁的古龙。

五、

1956年,金庸《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

梁羽生在《大公报》连载第三本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

还有位笔名为“百剑堂主”的作者在《新晚报》连载《风虎云龙传》。

这年10月,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在《大公报》副刊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他们每人每日一篇,或谈文史掌故、名人逸事,或评琴棋书画、诗词联谜,或论神话武侠、剧影歌舞。总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而篇篇自成格局,每多神来之笔,此书曾被喻为“新武侠派的历史见证”。

而他们三人,也被称之为香港文坛三剑客。

1957年1月30日,《三剑楼随笔》断更。专栏共持续三个多月,共得文84篇,每人各写28篇。5月,《三剑楼随笔》出版发行。

这一年,金庸在《香港商报》连载《射雕英雄传》;梁羽生在《新晚报》连载《白发魔女传》。这两位新派武侠泰山北斗般的人物,一直齐头并进,彼此促进。

这一年,一位名叫张梦还的作者在《武侠小说周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儒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

一时间竟可媲美三剑客。

后人对张梦还的评价是:

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

这一年,22岁的倪匡伪造多种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畏罪潜逃至广州,七月间叛逃偷渡至澳门再逃进香港。

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倪匡

六、

当香港新派武侠风靡之后,很快便传至台湾。

1957年,27岁的卧龙生发表处女作《风尘侠隐》,从众多台湾武侠作者中脱颖而出。

这一年,19岁的古龙考入淡江英专,就读夜间班英语科。

1958年,卧龙生发表了成名作《飞燕惊龙》,一举奠定了其“台湾武侠泰斗”的地位。

那时,卧龙生每千字可卖十元台币,一月有二百八十元收入,一天收入可买八公斤米。而那时的台湾军人,月薪才五十四元,教师月薪也不过九十元。

卧龙生尝到甜头,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年,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有一名大二学生,用“司马翎”的笔名写了本武侠小说《关洛风云录》,随后一举成名。

这一年年底,诸葛青云见卧龙生很快成名,不禁技痒,撰写武侠处女作《墨剑双英》。

后来,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并称台湾武侠三剑客。

那时,20岁的古龙认识了舞女郑月霞,在台北县瑞芳镇开始了同居生活。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又听说卧龙生写武侠来钱快,古龙便也开始没日没夜地写武侠小说。甚至连大学也不上了。

就这样,古龙也赶上了新派武侠的末班车。

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古龙

七、

1959年,金庸在《新晚报》连载第四本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梁羽生在《大公报》连载《萍踪侠影》。

5月20日,金庸自立门户,和中学同学沈宝新在香港创办《明报》,随后开始在《明报》连载《神雕侠侣》。

尽管金庸经常通宵写稿,仍然缓解不了《明报》的经济危机。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

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

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但每次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船费比较便宜。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金庸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

这不过是他们艰苦的一个缩影。

其实,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付出了常人看不到的艰辛。

多年后,倪匡曾说:

《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那时金庸因之前在《香港商报》连载过《碧血剑》《射雕英雄传》,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地,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中学同学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才渐渐起死回生。

1960年,古龙出版武侠处女作《苍穹神剑》。随后还发表了《孤星传》《护花铃》等十余部小说。在此期间,由于大量接触外国文学,古龙的作品沾染上许多西方文艺色彩。

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

1963年起,古龙接连发表了《情人箭》《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名剑风流》《武林外史》和《绝代双骄》等六部长篇。

随后,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古龙并称为台湾新派武侠的“四大天王”。

八、

从1960年至1966年间,金庸又陆续创作出《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鸳鸯刀》《连城决》《天龙八部》以及《侠客行》。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连载《天龙八部》的时候,又开了新书《侠客行》,因忙不过来,找倪匡代笔,阿紫眼瞎就是拜倪匡所赐。读者得知情由,找倪匡麻烦,他说阿紫眼睛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

还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光复大燕有影射台湾老蒋之嫌,此后金庸的小说被台湾封杀了38年。

这期间,梁羽生也先后创作了《还剑奇情录》《冰魄寒光剑》《云海玉弓缘》《大唐游侠传》等作品。

虽然二人均著作等身,但是梁羽生后继乏力,渐渐被金庸渐渐赶超。

1966年,罗孚想借着武侠小说的热潮,将自己创办的《海光文艺》推向读者,于是请来梁羽生以佟硕之的笔名在《海光文艺》的创刊号上发表了近两万字的文章《金庸梁羽生合论》,文中云:

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罗孚为了炒作这场武侠“论战”,又动员金庸写文章回应。金庸写了一篇2000多字短文作为回应。金庸在文中有些息事宁人地说:

自己写武侠小说,只是报以“武侠只是一种娱乐”的态度,何必如此较真?

那时的金庸“一手写社评,一手写武侠”,无心参与武侠论战,因为这一年文革开始了,邓小平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失去了一切职务。

金庸在《明报》的多篇社评中对邓小平的才华和风骨予以高度评价,明确表示支持邓小平。

并断言,邓小平一定会复出!

后来果然!

1966年12月,金庸在《明报》发表社评,预测江青将会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地位炙手可热。

后来果然!

当江青气焰日趋嚣张之时,金庸又发表了题为《不知往哪儿躲》的社评,文中说:

江青目前权势熏天,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但毛泽东一旦逝世,江青就不知往哪儿躲了,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

后来果然!

1967年底,金庸又发表了《林彪渐露跋扈相》的社评,后来又发表了《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的社评,预言林彪不会有好下场,将死无葬身之地。

后来果然!

现在明白金庸为什么不想参与武侠论战了,那是“侠之小者”,论战国是,才是“侠之大者”。

金庸也因为他的言论,在“六七暴动”后,被列入左派分子暗杀的六人黑名单。家里收到一个邮包炸弹后,金庸暂避新加坡,潜心写《笑傲江湖》。

这两年,古龙创作了两部日后的代表作《绝代双娇》和《铁血传奇》(后来更名《楚留香传奇》)。

自此坐上了台湾武侠第一把交椅,并开始和金庸梁羽生齐名。

1972年,《鹿鼎记》完结后,金庸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这一年,温瑞安凭两部《四大名捕震关东》声名鹊起。

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温瑞安

九、

1973年3月,邓小平恢复工作,他知道香港有个叫金庸的,写过多篇社论支持他,因为内地封杀了金庸的小说,他便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小说,并对其爱不释手。

1981年2月,金庸在《明报》撰写了《关于香港未来的一个建议》,金庸在文中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二、香港的现状保持不变;三、中国如决定收回香港,应在15年之前通知英国。

这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在中南海接见了金庸。

邓小平:欢迎查先生回来走走!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金庸:我一直对邓先生您很仰慕,今天能见到您,很感荣幸!邓小平笑着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

邓小平还谈到金庸父亲查民卿当年在“镇反”中被错杀一事,金庸连连点头:

人入黄泉不能复生,算了吧!……父亲的命运只是改朝换代之际的悲剧,自己已淡然不记“前仇”了。

当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播放了邓小平会见金庸的消息。

金庸去世:一代武侠风云史

左邓小平,右金庸

1982年,中国政府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金庸的预测再次得到验证。

1985年9月21日,古龙因肝硬化、静脉出血,在台湾去世,终年48岁。

十、

2006年,梁羽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与金庸的关系:

他是国士,我是隐士。他奔走海峡两岸,我为他祝贺,但我不是这块材料。

“国士”其实就是“侠之大者”。

外界甚传梁金之间有“瑜亮情结”,但其实二人的友谊是持续终生的。梁羽生移居澳大利亚后,每次回香港,金庸都做东请客;金庸去悉尼,梁羽生也会去看他。

每次会面,二人都会下几盘棋。梁羽生老家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城的梁羽生公园,匾额也是金庸题的。

这两位武侠世界里的“好基友”,用磅礴的才情、生花的妙笔、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共同编织了一个刀光剑影、儿女情长、快意恩仇、撩拨人心的武侠江湖,承载了几代华人的共同回忆。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在悉尼逝世,享年85岁。金庸托人送去了挽联: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梁羽生和金庸谁的武侠造诣更高?梁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还称金庸是“国士”,自己是“隐士”,不难看出梁羽生的低调。

而金庸先生在梁羽生的悼词里称梁为“大先辈”,自己为“自愧不如者”。可以看出金庸先生是有多谦逊。

都说“文人相轻”,梁金二老却互相钦佩,一个低调一个谦逊,这两种品质值得我辈学习。

2018年10月30日,一代大侠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大师一生多奇遇,百万字也未能尽言,本文只简要写写那个年代的武侠风云史。

金庸和其他武侠大师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他所倡导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谨以此文敬祭。

。END。

作者:万小刀 (公众号ID: wanxiaodao1 )

上一篇新闻

今晚新加坡将响起警报,一齐回顾76年前的今天

下一篇新闻

境外媒体:台“汉光演习”再出意外 不明物在蔡英文面前坠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