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 星期四

漂风难民丨他们被台风刮到温州 180多年间漂来306人

来源:温州新闻网

漂风难民丨他们被台风刮到温州 180多年间漂来306人

《平阳县志》关于新罗太子灵护庙的记载

漂风难民丨他们被台风刮到温州 180多年间漂来306人

《平阳县志》关于新罗山的记载

漂风难民丨他们被台风刮到温州 180多年间漂来306人

《郑和下西洋考》

漂风难民丨他们被台风刮到温州 180多年间漂来306人

新罗太子观全景(图源:平阳新闻网)

漂风难民丨他们被台风刮到温州 180多年间漂来306人

琉球的朝贡贸易船

温州网讯 夏秋交替,裹风挟雨的台风从太平洋海面“跌跌撞撞”地向着浙闽沿海冲来,温州和其他海滨城市一样,必受影响。

“云娜”“海棠”“桑美”“麦莎”……这些略带“诗意”的名字裹挟着一路积蓄的暴雨和狂风,几乎每年都会给温州带来重大损失。

而在“徒眼看天气,远洋走几旬”的古代,台风不仅会带来风雨,还会“刮”来很多外国人。正如曾出使高丽的宋人徐兢所说:“船身触礁或触饿鲸而海水透入之事,其事常见。”漂流人也因此成为一个在数量上不容小觑的特殊群体。

本期《山水斗城》就带大家了解历史上那些被台风吹到温州的“漂风难民”。

漂风难民为何“远道而来”

“海船在海上航行过程中,遭遇不良天候而失去控制,随风涛漂至异域他乡的各色人等”即是“漂风难民”,其中以使节居多,亦涉及商贾、僧侣、文人、渔民以及盗贼等。

“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古人认为,船舶是否可以准时靠岸由风决定。

古代中国与域外往来的航行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利用顺风或横向风,顺海流而下或横跨海流而过。如从朝鲜、日本去往中国东部可利用2~4月、9~11月的季风或横向风,顺对马暖流、朝鲜沿岸流、中国沿岸流到达彼岸;从朝鲜、日本去往中国南部可利用12~3月的季风,沿中国沿岸流而下;而从福州等地去往朝鲜、日本则要利用5~7月的季风,横跨黑潮而过。

其二则是,凭借极强的顺风,逆流而行。如从中国、朝鲜去往日本,可借3月、10月、11月出现在东亚海域上极强的季风,横跨对马海流抵达;从日本到中国则可以借助9月至来年2月的季风,横跨黑潮抵达。

季风风向、洋流流向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古人对于风向、气候的掌握大多依靠经验判断,不甚了了。且天有不测风云,“至洋中卒而风回,则茫然不知所向矣”,类似的突发情况屡见不鲜。史料中最为常见的也是遭“大风”“恶风”“飓风”而漂船,就日本海来说,台风年均出现2次左右,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因“台风”等各种突变的海洋气象而在大海中失去风向的漂船,只有足够幸运才能漂流到岸上,寻找回家的机会。

琉球商团路遇台风漂到温州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东海的东部外围,南北总长度达1000多公里,距温州海岸线约700多公里。

《温州府志》记载,元延祐四年(1318)六月十七日傍晚,中界山(今洞头)的燕宫海面上一艘挤着14人的无舵小船被当地渔民救起。

这14人里,有5人身穿青黄色衣服,其他9人则穿白衣。其中一人携带三十五根长短不等且刻有圈画的小木刻子和八个装满青、黄、白色成串硝珠的葫芦。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其所著《郑和下西洋考》(1936)中,根据我国明朝言昭所写《格古要论》一书,将硝珠、硝子珠解释为玻璃或天然白石类金星石一类(也有现代专家认为硝珠就是人工烧炼的玻璃珠),这硝珠应该是他们所携带的货物。

因为语言不通,差官将这14人送往了江浙行省,“询问得系海外婆罗公管下密牙古人氏,凡六十余人,乘大小船只二艘,欲往撒里即地面博易货物,中途遇风,大船已坏,惟十四人乘驾小船飘流至此”。

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琉球人南洋通商最古之记录》一文中论证道,史料中所提“密牙古”与冲绳群岛的宫古岛日语发音都为Miyako,而“撒里即”是Salat之对音,是马来语中海峡之义。他认为这六十余位宫古岛船民当时是要去新加坡通商贸易,结果因为风汛,漂到了温州,经过当地民众和官方的救护,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这是有关漂流到温州的琉球人的最早记载,也填补了琉球与中国早期交流史籍记录的空白。

187年间从琉球漂来306人

清雍正八年(1730)七月,琉球一艘运粮船赴中山(琉球地名,原三王国之一)途中陡遭飓风漂到温州,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帮忙修葺船只,给银两和衣服,安排人把他们送到了福建。琉球派遣王舅向克济和正义大夫蔡文河为使臣,于当年八月来致谢。

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同治十三年(1874),琉球船只被风漂往浙江见于记载的共计134起,其中漂到温州的有16起,共计306人。这些漂风难民有运粮官、后勤官、商人和渔民等各种身份,当地官府均按条例做了抚恤,其中道光二十四年的17位漂风难民得温州府抚恤“铜钱各一千文”。

这些漂风难民在被救起后,有的在当地出售所携带的土产货物,轻身回国;有的变卖破船,如咸丰四年(1854),一群琉球漂风难民在温州府卖船,得番银50元;有的甚至意图潜居内地,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漂至温州府永嘉县的难民在发赴福州遣送回国的途中借拾柴之名逃脱,后被缉拿归案。

台风给平阳吹来一位“新罗神”

顺平阳县昆鳌公路一路而行,新罗山西侧山脚有一座玫红色的“新罗太子观”,里面供奉着一位“新罗太子”。

新罗国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小国,曾为大唐的藩属。因贸易、求法、灾害、被虏等原因,唐五代时期,多有新罗人来往中国。

温州市道教协会在1999年编撰的《温州道观通览》记载:唐高宗时,新罗和唐朝连手灭了百济和高句丽。新罗太子金一率领船团,带着无数的礼物,打算渡海去唐朝为官。不幸途中遭遇狂风,漂流至平阳南麂海域,溺水身亡。当时的平阳县令接到朝廷的圣旨,建了追慕新罗太子金一的祠庙。而据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研究,唐天宝十二年(753)夏,新罗国王派太子来我国友好访问,途中遭遇台风,太子漂流至温州平阳附近海面获救,被安置在平阳城关通福门附近的一座山上疗伤,逝世后安葬于此。新罗太子死后时常显灵保护百姓。百姓因而将他奉为神灵,在山顶太子住过的地方建造了“太子庙”,又称“灵护庙”,而这座山也被叫作新罗山。

这些散佚在历史里的故事和传说现在已难以确切考证,但是一千多年来,新罗太子观一直香火鼎盛。元至治二年(1322),朝廷敕封新罗太子为“忠义灵济威惠广佑圣王”。元代文人张子龙有诗云:“英雄庙食经千载,花压双碑香满坛。”

明天启七年(1627),平阳知县聂于勤听说这一地区长时间干旱,就前往灵护庙向新罗神致祭祈雨,新罗神立即洒下了甘霖。聂于勤很为感动,给灵护庙送上了一块写着“灵济天瓢”四个大字的匾额。

现代气象的观测与预测技术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能对台风进行预测和监控,及时通知海上船只归港避风,“漂风难民”的现象已不可见。但那些历史上因台风而来的“漂风难民”加强了古人的海洋认知、文化交流以及政治交往,为那个闭锁的年代带来了信息的流通。台风无情,但对于历史却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新闻

S3修改后,温州轨道交通最新高清规划图

下一篇新闻

《温州三家人》编剧程蔚东:温州精神值得大书特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